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半句卻鮮為人知

說到古代文化,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喜歡斷章取義。這多半是那些強詞奪理的“槓精”造成的。比如這句“三思而後行”的後半句“再,斯可矣”以及“以德報怨”的後半句“何以報德?”,再比如這句“父母在不遠游”常常被人掛在嘴邊,唯獨不見後半句“遊必有方”;等等就不一一舉例了。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些經典的語句離了後半句意義截然相反,然而因為當時很多人為了附庸風雅,將“其然”堂而皇之,對“所以然”一無所知,後果自然也是貽笑大方了。而最讓人氣憤的便是那句“女子無才便是德”了。每當有男人看到一個女人比自己強,就會搬出這句話,甚至還要加一句“孔子曰”。

孔子曰沒有曰我不得而知,考證了許多典籍也一無所獲,僅“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女子(或日“女或子”)難養不難養,咱們也不曉得,我只知道孔子自己在列國周遊,而把養家餬口的責任都推到了他老婆元官氏身上,這至少證明孔子老婆不難養,而且還養人。孔子從來是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四處宣揚他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自己卻帶著一大堆的青年學子背井離鄉、一路顛簸,這個時候他的弟子們彷彿都成了父亡母故的孤兒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半句卻鮮為人知


如果孔子的老婆也無才,我怕是孔子後人皆白痴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還有上半句,那便是“男子有德便是才”,這是有考證的,見於明代人曹臣所輯的《舌華錄》,原文的全部內容是:“陳眉公(繼儒)曰:‘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可見,所謂“無才”並非是要女子真的無才,不過是宣傳德之重要而已,古人在德與才之間一向是推崇德。無德之人,對於國家社會之危害已經不必列舉了,倘若還是一個有才無德的人,那危害之大更甚。“文革”中那句話“讀書越多越反動”便是這個理,書讀多了,才華高了,而不具備德,那就太危險太恐怖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半句卻鮮為人知


男人只是要女子不問世事,不具備治國平天下之才而已,因為女人實在是太聰明瞭,《詩經·大雅·瞻卯》中說“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在男權社會里,男子怕被女子奪了主導權,所以對於女子之才一向是要壓制的,不惜把諸如“紅顏禍水”之類的話擺上檯面大肆渲染,連女子姣好的容貌都成了危害國家的根源,那如果有貌又有才,豈不天下大亂了?從這也可看出古代男子多是無信心的,一有過失先把罪責給了女子,然後再論其他。就是在這樣的封建禮教之下,我們還是有呂后亂政、則天稱帝,所以男人對於女子的才很是畏懼。而後人胡亂用典故害人,歪曲作者的意思,實在是用心險惡。否則我們上哪裡去唱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讀李清照的《漱玉詞》,更別說我們能有一個寫史書的班昭了。

古人要女子尊崇“相夫教子”,如若女子都目不識丁,那如何去相又如何去教呢?顯然,這不過是撒的彌天大謊而已,不過是為了掩飾女子才華高於男性的一個障眼法而已。那些手捧聖卷的人哪個不是母親從小言傳身教的呢?沒有好的母親,哪裡來好的子女?想那時,男子都在外謀生,還有工夫顧及子女的教育修養嗎?一個有才華的男人後面必定有一個才華卓著的女子。但是為了防止山河變色,男子便動用一切權力把女子封閉在家庭之中,禁止女子參與社會事務。


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半句卻鮮為人知


齊宣王幾乎是天下男人的楷模,想那鍾離春是何等醜陋,可是卻因為其才而獲得宣王的心悅,於是有了王后之尊。一個女子無貌如若再無才,那便真的是沒活頭了;想再出人頭地,那無異於白日做夢。

男人無能的時候總是把女人拿來做祭祀的犧牲品,如有名的“和親”。自打有戰爭開始好像這“和親”就沒有間斷過,打不過別人了,就趕緊把自己女人或者女兒奉送上,以求和平。而女子果也不負所托,基本都能在任內扮演和平大使的角色。如果只是一個平庸的女人,能讓強勢的那一方滿意,不再兵戈相向嗎?從這也可窺探出女子並非無才。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另一個意思其實也是剝奪下層人民獲得知識的權利而已。試想,如果女子都有才了,那下層百姓的孩子不都有出息了?都出息了,還能有權勢階層的好?為了鞏固自家的政權,女子無才便是好的。但是自家的女子卻不能沒了才,否則婆家都難找呢。所以大凡富貴人家書香門第,哪個不把女兒教育得口吐蓮花呢?

古代的皇帝讓著名的才女班昭寫了一個《女誡》。想那班昭自己有著何等的才華,卻要天下女子都“婦德不必才明絕異”、“婦言不必辯口利辭”、“婦容不必顏色美麗”、“婦功不必工巧過人”,這明明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嘛!那皇帝也是傻子,寫這個的女子本身就已經超越了(《女誡》之述,如何信服於天下呢?所以這些條條框框針對的都是下層婦女而已,想必皇帝自己也不願意寵幸的妃子一個個豔若桃李而談吐粗俗吧?否則,那胃口還不都倒沒了?

那時的老百姓都好蒙,估計和信息閉塞有關係,假如他們知道《女誡》是一個才女所寫,大概沒多少父母會讓自家女兒也去遵循了。而想憑女昇天的家庭就更不能養一個白丁的女兒了,否則那武則天就是再貌美、再妖媚,若不能為皇帝批閱奏章,又如何悅了帝心,更無機會成為一代女皇了。

另一面,這《女誡》也僅僅是說不必,而不是禁止,那就是要女子像寶釵姑娘一樣,要把才華藏起來,兩個字就是“裝傻”。你看寶姑娘自己的才華明明與林妹妹不相上下,卻偏偏要把“女子無才便是德”掛在嘴邊,這樣就取悅了家長,獲得了歡心。寶姑娘在內心斷然是不肯讓自己的琴棋書畫輸給林妹妹的,否則在貴妃娘娘要大觀園裡的姑娘們顯山露水的時候,她怎麼就不把傻裝到底呢?這樣看來,女子的才華還是要得到認可的,要不貴妃娘娘如何肯讓自己的寶貝弟弟娶一個胸無點墨的女子為妻呢?

當然,就是自己的女人沒了才也無多大關係,應運而生的妓女行當彌補了這檔子空白。妓女的思想是古代最自由的,比男人還自由。男子都還要戴著偽君子與道學的面具,而妓女則不然,她們為了在最黃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利益回報,必須讓自己各方面的才藝超越旁人,所以我們今天能讀到大量的古代妓女所遺留的佳作。譬如薛濤就是古代妓女中最著名的代表,想她40歲還能獲得大才子元稹的心,其才華之卓越定然非同一般。還有後來的秦淮八豔,誰又是庸脂俗粉呢?這是不是就印證了“女子無才便是德”呢?不過這些“無德”之女子卻往往也不讓鬚眉,如柳如是,誰能說她的氣節就比文天祥少了幾分呢?所以即便是妓女也還是有那既有才來又有德的,不過是身世不濟、形勢逼人而已。

最恐懼女子才華的莫過於朱熹了,這個變態的傢伙怕女子搶了男人的飯碗,居然把三從四德弄成了天之理,要女子必須遵守,生怕女子風吹草動把男人都壓趴下了。所以朱熹自己最後自食其果也是活該,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之之所以要女子無才,說到底是因為古代統治者大多是男性。女子有才有自己的思想主見了,就不好掌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