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我國有句俗語叫“父不進子房”,顧名思義就是做父親的不應該擅自進子女的房間。可見,縱然是思想保守的古代,也已經有尊重子女隱私的觀念萌芽。若說上半句是為了強調父母和子女間要保持必要的距離,那麼下半句便值得深思了,這半句或可稱之為全句之精華,然而卻十人九不知,與“父不進子房”的下半句相對應的便是“官不入民宅”。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先看前半句,淺表來看就是父親一般不會隨意進出自己孩子的房子。關於這句話,可蘊含著十分多的講究。先從古代來看,說到古代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可以說就很複雜了。首先,在古代,父母之命不可違,不然就會被冠以不忠不孝的帽子,所以古代人大多數都非常尊重自己的父母,但孩子一旦大了,父母也不會輕易的進孩子的房間,尤其是女兒和已經結婚的子女。古人,非常注重名譽,所以,這方面父母還是很注意的。所以一般父母進孩子的房間都會敲門。

尤其當孩子成家之後,這句話更應該要重視。雖然在許多父母眼中眼中,自己這樣做也是為了子女好,怕子女對新婚生活沒經驗或者沒有帶小孩的經驗,就會與子女同住一個屋簷下。但此時這個屋內住的可不僅僅是自己的子女,他的伴侶也在同一個屋簷下,那麼父母在進入這樣的一個空間之後,顯然就會有很多的不便發生,甚至是會引起很多的家庭矛盾。雖然如今以上所說的情況已經是很少出現了,但是它給我們很多勸誡。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喜歡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做官的人就好比是船,而老百姓就好比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簡單點說的話就是,老百姓對於做官的人來說起著基礎的根基作用,因此那時候做官的人如果能夠深得民心的話,那麼他的仕途也必定是一路順暢的。

那時候的統治者,為了能夠收得老百姓的民心,通常都會採用仁政的做法,時時刻刻的惦念著老百姓的自身利益,或者實行一些利民政策。甚至那時候的統治者還會萌生這樣的想法,倘若自己真的有一天步入了老百姓的家中,這樣該會給老百姓帶來多麼大的困擾與麻煩呀!因此那時候的統治者是絕對不會輕易的去老百姓家中的。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高中時,總想有一間屬於自己的臥室,因為經常發現父親翻看我的日記本。後來為此與父親大鬧了一番,結果被父親的一句“我是你爹,你的命都是我給的,你的日記老子為何看不得?”鬧的我至今難以忘記當時景。

事實上,在中國的百姓家庭文化中,父(夫)為天,所以很多人疑惑父親是一家之主,家中啥地方去不得!即便有,但自家兒女的屋子難道還去不得?其實這說明您還不懂老輩人勸誡的深層之意。兒女尚且年幼之時,無論是出於教育管束或是關心均無大礙;而當兒女成人後,他(她)是需要隱私的及有隱私物件的,比如小單的日記本等,也就是說青年男子也需要隱私空間。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幾千年來,封建等級制度在歷史的發展中被繼承沉澱,最終成為一處難以磨滅的民族基因,而處在這一等級制度底層的普通人也嚐盡了辛酸。在古代,沒有什麼權勢地位的小人物生活的可謂是戰戰兢兢。平日裡,既要擔心自己莊稼收成,又要應付當官辦差的官爺們。

若是有官員到訪,普通人家就算超出預算也會盡力地將官員招待的吃好喝好,往往為的是縱然討不到好也不能因此將人得罪了。如果恰好最近家裡有人犯了事,恐怕就更會誠惶誠恐,唯恐招待不慎又恰好遇到個惡官爺,家裡的事由小化大得不償失。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想想如果是公公進了兒媳婦的房間,一傳十十傳百,指不定會說成什麼樣子的,這也是有悖倫理的事情。哪怕是外人不說,自己家人的心裡也會覺得不舒服。慢慢的也就有了這樣的俗語。這句話的下一句,即“官不入民宅”。這句話也是說官和老百姓的區別,如果有當官的來到了普通老百姓家裡,很有可能被街坊鄰居的誤解。即便是現在,家裡來了一個當官的,很有可能也會讓主人坐立難安。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儘管如今提倡人人平等,但也有思想解放不足的群體。很多人依然逢官必點頭哈腰,逢場作戲者也不在少數。“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這一俗語並沒有隨著歷史的洪流遠去,如今看也依然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