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上半句的簡短7字,為何更吸引人?

蘇軾是中國文壇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喜歡遊山玩水,到處結交朋友。在蘇軾結交的好友當中年齡比他小的比他大的都數不勝數。在他給自己年長的老友寫的詩中有一千古名句。這時就讓人好奇一個比其父親還大的老友,蘇軾和他會寫出什麼東西呢?談詩作賦引用經典,國家大事憂國憂民呢,還是談論風花雪月,其實這些都不是。下半句是“一樹梨花壓海棠”,上半句的簡短7字,為何會更加吸引人呢?

下半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上半句的簡短7字,為何更吸引人?

比蘇軾父親還大的老友就是張先,張先,字子野 ,自幼在其父的薰陶之下精通詩詞,科舉致仕後在朝廷中官居重職。 在這種背景之下,張先的大多詩詞都是反映當時官員的生活和男女之情,有人評價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可說張先詩歌的文化素養超過樂府時期的詩人,到老都沒有人超過他。

下半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上半句的簡短7字,為何更吸引人?

都說風流才子,才子即風流,民間雜誌傳張先年輕時去廟裡與尼姑私會,古代的尼姑廟都是守衛比較多,張先到了晚上游過廟後面的河到達岸後,每個晚上都有小尼姑在後門與張先接應,小尼姑不會私自打開庵門而是準備梯子一張梯子讓張先爬到庵裡和尼姑私會,你儂我儂之後,張先還給尼姑寫了一首詩來解相思之情,這首詩就是現存今時的《一叢花》。

無物似情濃,誰解嫁東風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

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 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

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下半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上半句的簡短7字,為何更吸引人?

私會尼姑在當時的社會風俗來講,這是不被接納的,後來有人看見將事傳揚出去,當地的人都知道了,沒有人怪私通的男子,筆墨口伐皆指向女子,在巨大社會輿論壓力之下,張先選擇了遠離,後來再也沒有見那名女子,可能年老的還會想起這段風流韻事吧。

蘇軾寫過的一句千古名句"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句詩是蘇軾因張先而作,這句詩清麗脫俗,讀了起來又有幾分香豔之感。就是:

《戲贈張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這首詩在當時轟動一時,使張先再次出名。原來這時候的張先已經八十歲了,他迎娶了一位十八歲的姑娘,有些老人看見小新娘的眉眼,不禁心中納悶,那不是廟裡的那個尼姑嘛,可是轉念一想尼姑若活著也都是古稀之年了。

下半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上半句的簡短7字,為何更吸引人?

張先當了一輩子官享受了一輩子的榮華富貴,為人風流,家中妻妾不少,但是八十歲婚嫁依舊娶女子的老人世人少見,有野史說,張先當時還邀請了文壇的眾多好友來參加婚禮,婚禮當天還寫了一首詩,張先的詩詞是這樣的 : 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聽說當時張先痛飲好酒還請蘇軾為他這段婚姻寫一首詩,蘇軾戲謔張先,寫了一首《戲贈張先》流傳後世。

下半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上半句的簡短7字,為何更吸引人?

蘇軾在作這首詩是充滿諷刺之意,十八歲的新娘嫁給八十歲的新郎,蒼蒼白髮與嬌娘同為夫妻。一頭白髮對著那龍鳳花燭,太過鮮明。當時張先聽到哈哈大笑。

千古名句"一樹梨花壓海棠"流傳而來,洞房花燭如同鴛鴦一般交頸纏綿。一樹梨花是指滿頭銀髮的張先,海棠鮮豔美好是那芳華正美的新娘。蘇軾詩詞中雖是恭賀之情但是調侃意味也頗重。

下半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上半句的簡短7字,為何更吸引人?

蘇軾與髮妻後來鶼鰈情深,寫下名詩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來惦念亡妻,又怎見好友如此見異思遷,八十歲還禍害青春少女,心裡很不能接受。張先知道好友性格,連忙寫了一句,'愁似鰥魚知夜永,懶同蝴蝶為春忙',意思是蘇軾自妻子病逝早已習慣了孤身一人,不想和我等風流之人沉溺人家情愛。蘇軾沒有再回詩,只是舉杯笑笑不語,眾人又歡笑一堂。

張先活到了八十八歲,自迎娶十八歲嬌娘後便遣散了家中妻妾,與女子相伴直至逝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