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客家方言分佈情況

潮汕地區客家方言分佈情況

調查單位:潮州市韓山師範學院,2008年

潮汕地區主要包括潮州、汕頭、揭陽三市,這裡除了澄海無客家村落之外,其他各縣都分佈有或多或少的客家鄉鎮或村落,在這裡有純客區和潮客混合區兩部分組成。下面就各市分佈情況進行介紹。

  • 一、潮州市客家方言的地理分佈狀況

在潮州市中,主要調查了潮安縣和饒平縣,分別是潮安縣的歸湖、赤鳳、古巷、登塘、鳳南五個鎮和饒平縣的饒洋、上饒、上善、新豐、建饒、東山六個鎮。

1.潮安縣客家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1)赤鳳鎮

赤鳳鎮講客家話的村民分佈於深山僻野處,主要有赤鳳西部的大松村、小松水村和大庵村以及赤鳳東部的黃山坑、安溪、水口、碑子坑(田螺湖的自然村之一)、四望坪等村。

其中大庵村的幸氏宗親是清康熙年間(約於1710年前後)由廣東興寧水口小河背(遷居時是黃興寨)迫於生活遷去的。這支宗親是屬於郎酆公長孫成鳳公的後裔。據其族譜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大埔湖寮藍氏遷此創村。”原名峙溪內村,1930年前後改名安溪。四望坪村的祖先是梅縣雁洋何氏在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至此創村的。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興寧縣黃氏來此創村,後來江、李、彭等姓氏到此定居,原名與毗鄰村松水同稱盛水,後因村落小,故稱小松水,簡稱小松。從這些遷徙路線可以看出原先赤鳳客家村落廣泛分佈的情況屬實。

這些講客家方言的村民,在與赤鳳其他民眾交流中也學會了潮汕話,基本上會閩、客兩種方言。嚴格上說,現在赤鳳鎮講客家話的村莊只有大庵村,有300多人。其他原先母語為客家話的村莊現今已經逐漸被周邊潮汕話所同化,松水村、水口村老一輩會講客家話,其他村莊幾乎已經找不到客家話的影子,環繞村子的群山依稀能讓人感覺到有客家先民遷徙的痕跡存在。赤鳳鎮有1.3萬人,其中會講客家話的估計在十分之一左右。

(2)登塘鎮

其轄下原田東鄉所管轄區域包括九個行政村:新西坑、橫洋、田

東、黃淡(潭)、四田、大葫蘆、小葫蘆、棲鳳、五全。原田東所轄的九村再加上東寮村,這10個行政村基本上都會說閩、客兩種方言,但原以客家話為母語,屬於閩、客雙語區。

(3)鳳凰鎮和歸湖鎮

鳳凰鎮和歸湖鎮絕大部分村落是講潮汕話。鳳凰鎮的椿堀村是客家村落,位於鳳凰鎮北部,與大埔縣交界,1760年,尤氏從西春鄉石山埔村遷入,後有鍾氏從大埔縣桃源、張氏從大埔桃花遷至此。歸湖鎮的嶺腳村、碗窯村、山犁村為畲族人所居住。他們主要操類似於客家話的畲族語言(該語言能與客家話交流,但又有差異,我們暫且把它歸為客家話)以及潮汕話。

(4)古巷鎮

古巷鎮的高美村原來是講客家方言的,在古巷鎮中形成了方言孤島。現在只有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會聽但不會講客家話,年輕一輩的既不會講也不會聽客家話。村民說他們原先都是客家人。100多年前從梅縣遷徙至此,後因日本侵佔而“散鄉”,直到日本人逃跑後村民才重新回來居住的。

2.饒平縣客家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廣東饒平的客家人共有二十餘萬人,佔全縣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主要分佈在饒平縣北部山區的上善鎮、上饒鎮、饒洋鎮、新豐鎮、九村鎮、建饒鎮和中部山區的東山鎮、漁村鎮。此外還有一些原客家人居住在其他鄉鎮,他們是在近一二百年從饒平北部客家聚居地外遷到這些鄉鎮的,如三饒鎮的詹氏,他們是在清末民國初遷至縣城三饒。

其中,饒洋、上善、上饒、建饒為純客區,居民基本上不會講潮汕話。新豐鎮區是閩、客兩種方言的雜燴之地,屬閩、客雙語區。新豐所管轄的20個村(包括2004年被併入新豐鎮的九村鎮)中,除了濚西村、濚東村和揚康村講潮汕話(少數村民會講客家話)外,其餘17個村均講客家話。東山鎮的東山村管轄著七個自然村,處於其中的河東村和河西村是客語區,現在也能說閩、客兩種語言,但以客家話為母語。其中坡下村大約一百多年前從三饒搬遷至此。現在也能說兩種方言,但以潮汕話為母語,風俗也與潮汕風俗無多大出入。

饒平縣九村的坡墩村居民現在使用客家方言。該村只有200人左右,據該村老人講,他們是在明朝時期從饒平黃岡遷移至九村定居的,以前講潮汕話,已在此居住了幾百年。由於周圍的村落全是講客家話,加之該村人口少,在相互的交流之中不斷受講客家話居民的影響,原先坡墩村民所講的潮汕話也逐漸被客家話所取代。

  • 二、汕頭市客家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1.潮陽區客家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潮陽區客家人分佈在金灶鎮和谷饒鎮部分村落以及西臚的青山、關埠的巷底。

金灶鎮位於小北山北麓,北臨榕江。該鎮有63個自然村,其中有13個自然村是閩、客雙語區(見表1)。這13個自然村的母語都是客家方言,但是,現在外美村和高鬥村卻是以潮汕方言為村裡溝通的主要工具。

谷饒鎮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西北部,小北山南麓。谷饒的客家人主要分佈於鎮域北部的小北山腳下。原先講客家話的村莊包括內寮、石壁、桐嶺、新寮、石光、木丹坑、水吼、案前、徑腳村等,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周圍的語言的影響,已有部分村莊所講方言逐漸被潮汕話所代替。目前以客家話為母語的村莊只剩下內寮、石壁、新寮、水吼,這些村的村民都會講潮汕話,屬於閩、客雙方言區。

2.潮南區客家方言村落分佈狀況

潮南區客家方言主要分佈在西南部的兩英鎮、雷嶺鎮、紅場鎮(見表1)。兩英鎮分佈的客家人口有八萬左右,是潮南客家分佈最多的地區。由於他們要經常跟講潮汕方言的居民交流,加速了與福佬人的融合,從而使自己的語言逐漸被“潮語化”,到最後不講客家話了。鍾姓六鄉,包括古處三鄉、永豐、新圩、新處曾經是客語區,不過鍾姓除了古處、永豐一些老輩的人(大概出生在二十世紀40年代以前)會講客家話外,年輕一輩基本不會講,甚至都不知道以前他們的老輩人是講客家話的。

雷嶺鎮由於地處大南山南麓,其中就有近三萬人說客家話,是汕頭地區客家方言保存最完整的地區。雷嶺地處大南山區,距城市行政中心比較遠,交通不太發達,與周圍講潮汕話的人聯繫比較少,形成一個客家方言島。其中村裡的小孩一般在讀書之前講客家話,之後就開始學講潮汕話,這是為了外出交流方便。不過在村裡仍說客家話。

紅場鎮約有三萬人。其中只有偏西的四溪和鐵板寮、蔡肥、大坡四個村裡的50歲以上的老人才會講客家話,其他人都不會說也聽不懂客家話,基本上都是以潮汕話交流。

峽山鎮的九鬥村村民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從秋風水庫附近移民過來的。與兩英鍾姓六鄉、紅場蔡肥是同一個宗親的,由於地處閩語區的包圍之下,現在該村除了六十多歲以上的老人會講客家話之外,其他都不會聽也不會講客家話了。

仙城鎮利陂村張姓是從福建寧化石壁遷徙過來的,現在利陂村居民在日常交流中依然以客家方言為主,當然他們對外也會講潮汕話,屬於閩、客雙語區。

總的來說,汕頭市的潮陽、潮南區分佈的客家人不是很多,大體上分佈於大南山區或山區邊緣。有如下兩個特點:1、兩地客家方言消退的現象異常嚴重,很多原先講客家話的村落已經逐漸被“潮語化”。2、受周圍潮汕方言的影響,年輕一輩說客家方言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如果不加以保護,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被潮汕方言所同化。

  • 三、揭陽市客家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1.揭東縣客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1)玉湖鎮

玉湖鎮講客家話的自然村有頂塔坑、西門、九鬥等(見表1)。玉湖鎮客家方言的地理分佈:以206國道為閩、客分界線,從豐順至玉湖方向,國道左側多數人講客家話,右側多講潮汕話,基本上呈片狀集中分佈;從地形、地勢上看北河兩側的平原地區所居住居民多為潮汕人,山谷以及靠山的地區則多為客家人的居住地。

玉湖鎮客家方言處於劣勢,因此使得客家方言村落的村民基本上能操閩、客兩種方言,但是說客家方言的村民只有在與非客屬村民交流時才使用潮汕方言,在本村的交流中,還是以客家方言為主。

然而在潮汕方言的衝擊下,還是有個別村落在閩、客方言的使用中發生了轉變。下坡村和新寮村現在只有30-50歲的中年人能操閩、客兩種語言,而20歲以下則有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只會講潮汕話,不會講客家話。

在一些村落中存在某個客家姓氏轉用閩方言的現象。如:姑山的鐘氏、洋邊自然村的張氏。姑山鍾氏1720年由豐順黎家棚遷入,現有人口約2000;洋邊張氏於明萬曆年間由豐順拱橋遷入,現有人口約3000

(2)龍尾鎮

龍尾鎮有九個行政村使用閩、客兩種方言,包括高明村、龍珠村、美聯村、石坑村、東湖村、新豐村、小聯村、珠坑村、河坑村。這九個行政村除了東湖村是以潮汕話為母語的外,其餘均是以客家話為主,兼有潮汕話,在這些以客家話為母語的村落中二十歲以上的基本上通用閩、客兩種語言,而小孩則只能說客家話,潮汕話他們也基本聽不懂。

(3)白塔鎮

白塔鎮的客家方言主要分佈於北部的廣聯村、新村村、花樹坑、紅坡村,西南部的瑞聯(水流埔)、馬坑村,人數在2萬左右。如新村村張氏的祖先在清康熙十年(1670)由梅州豐順建橋村搬遷至此定居的,此村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前後連的是廣華村和白塔鎮中心,這兩個地方都是講潮汕話的,為了與周圍的聯繫,此村老少基本上都通用閩、客方言。由於受周邊大語言環境的影響,白塔鎮的客家人基本上都會講潮汕話。

(4)新亨鎮

五房村是新亨鎮所管轄的一個行政村,他們的祖先從梅州搬遷至此。母語為客家話,家庭內部和鄰里之間均是用客家話交流。但因為經濟交往以及與外地人聯姻等原因,現在他們也能說潮汕話。屬於潮、客雙語區。

2.揭西縣客家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揭西客家人在地域上是連成一片聚居的,主要分佈在上砂、五雲、良田、坪上、河婆、龍潭、南山、灰寨、京溪園、五經富等鎮,以及塔頭鎮上隴村、錢坑鎮小部分村落,約佔全縣人口的55.45%。操潮汕方言的有棉湖、錢坑、金和、鳳江、大溪、塔頭(除上隴村外)、東園等七個鄉鎮的居民,佔全縣人口的43.5%。

揭西縣閩、客方言交界附近的村落,大多都能持閩、客兩種方言。其中,以潮汕方言為母語兼用客家方言的村落包括:京溪園鎮的曾大寮村、美德村,灰寨喬上村等(見表1)以客家方言為母語兼用潮汕方言的村落包括:京溪園鎮的大屋場,東園鎮的黎宅埔村等(見表1)

3.惠來縣客家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惠來縣的客家話主要分佈在本縣的西北部。集中分佈在原青山林場、葵潭鎮部分村莊。2003年,惠來縣撤銷青山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葵潭鎮和隆江鎮。原青山鄉管轄的螃蟹、青坑、圓墩3個村委會劃歸葵潭鎮;頭寮、尾寮2個村委會劃歸隆江鎮。由於客家方言村落處於潮汕方言盛行的區域之中,幾乎每個操客家方言的村民都會講潮汕方言,因此,惠來縣客家方言村落屬於閩、客兼用方言區,其分佈地區包括隆江鎮的北溪村、頭寮村,葵潭鎮的青山村、青坑村等(見表1)。

惠來縣客家方言分佈的基本規律為:零星分佈在大南山區或山區的邊緣地帶,構成了一個在山區中的方言島。依山傍水,多背靠群山或位於山谷之間。

4.普寧市客家方言地理分佈狀況

普寧市的客家方言主要分佈於後溪、大坪、梅林、南陽、高埔、船埔、馬鞍山農場、大池農場、大坪農場、雲落、石牌、麒麟、裡湖等鄉鎮。根據與閩語區的遠近及交流的密切程度,分為純客區和閩、客兼用區兩大類:

純客區包括後溪、大坪、梅林、南陽、高埔、船埔、馬鞍山農場、大池農場、大坪農場、雲落的大部分。閩、客雙語區包括原石牌鎮、雲落鎮的崩坎村、麒麟鎮的蓮溪、蔡口、高明、高美。

通過調查發現,在普寧市有一些原為客家方言的村落,後來轉化為潮汕方言村落。由講客家話轉為使用潮汕話的村落有:裡湖鎮的竹頭、麒麟鎮的涇水等(見表1)。

在調查中我們還驚奇地發現一個屹立在客家方言區中的潮汕方言島——雲落鎮崩坎村。崩坎包括豐灘、排下、埔尾、萬安、上圩、大湖等六個自然村,人口約7000人左右,是雲落鎮的第二大村。

普寧市閩、客方言分界線的北邊是從石牌到竹頭,成一條直線,剛好處於大南山區的邊緣,與榕江南河沖積平原相接地帶;南邊是雲落與池尾、大南山鎮的交接處,恰好處於練江流域與龍江流域的分水嶺大南山脈中。分佈面積達700餘平方公里,約佔到普寧總面積的40%。

此文章為韓山師範學院2008年挑戰杯“粵東地區客家人”的部分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