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屈辱與才女的忠貞,李清照的大義更勝才華

北宋是一個十分富有的朝代,經濟發達,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北宋的科技也是領先世界,奈何北宋軍事實力羸弱,在北方,崛起了一個遊牧民族,打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了徽、欽二帝,這就是金朝。

北宋的屈辱與才女的忠貞,李清照的大義更勝才華

遊牧民族騎兵

於是趙宋王朝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甚是屈辱的歷史。

我們都知道宋朝女詩人李清照,在這場浩劫中未能倖免,眼見金人南下,一家人無奈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第二年,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卻在這時發生了一件令國悲痛又蒙羞的事。因為城裡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平亂,而是逃走。事後,他被朝廷撤職。

李清照本是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義,為丈夫臨陣脫逃感到羞愧。趙被撤職後夫婦二人繼續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有感而發,面對浩浩湯湯的江河,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北宋的屈辱與才女的忠貞,李清照的大義更勝才華

項羽

丈夫在其身後一字一句的聽著,面有愧色,心中難免自責。

趙明誠去世後,有金兵南犯,李清照被迫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皇帝去哪她去哪。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不願意代表國家,只為了自己的小命。他從建康出逃,一路逃下去,一直飄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這時她寫下這首《添字採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北人”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國之民,李清照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異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難就成了一種歷史現象,也成了一種文學現象。“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只能追尋著國君遠去的方向,自己帶著她和趙明誠一生蒐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地堅持著。趙明誠生前有託,這些文物是捨命也不能丟的。

這些文物在戰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也被賊人盜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又棄都再逃。李清照跟隨流亡到了金華。國運當頭,愁壓心頭。她長嘆: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雙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正如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家愁、情愁,現在國已破,家已亡,真真正正的愁到骨子裡。

李清照在詩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懷、志向、好惡。因為她的詞為世人傳唱,所以人們只看到她愁緒滿懷的一面,如果參讀她的詩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詞背後所蘊含的苦悶、掙扎和追求,一江愁水向何流!

北宋的屈辱與才女的忠貞,李清照的大義更勝才華

李清照

她是一個貧病交加、身心憔悴、獨身寡居的婦道人家,在國難之際她站了出來,大聲歌頌朝廷忠臣的凜然大義:“願奉天地靈,願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她願以一個民間寡婦的身份臨別贈幾句話:“閭閻嫠婦亦何如,瀝血投書幹記室”,“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信息”,“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見,她真是“位卑不敢忘憂國”,何等地心憂天下,心憂國家啊。

悽悽慘慘慼戚,李清照的詞成為亂世的明珠,她的才華也震撼了風雨飄搖的江山。若干年後,依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今日祖國昌盛,不會再有亂世悲詞,這是文人的“損失”,確是百姓最安居樂業最真實的寫照!

北宋的屈辱與才女的忠貞,李清照的大義更勝才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