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陳友諒,率60萬水軍攻打朱元璋,爲何會慘敗?

趙哲婷


在元末亂世之中,最終能夠勝利的並不一定是軍事上最強大的,也並不一定就是至純至善之人,而是是最符合亂世規則的人。只有所有的強者死光了,剩下的才是勝利者,朱元璋就是那個勝利者,而陳友諒就是各路義軍種最強的那個。

很多歷史學者和票友,堅持把陳友諒的失敗歸結為在於其刻薄寡恩,心狠手辣,恩人可殺,舊主可殺,心無道義。乃是失去人心而敗!但回到真實的歷史現場,可能決定決定成敗的或許就是一個“意外”!

陳朱對決的“鄱陽湖水戰”是之前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最大規模水戰。雙方動用實數兵力達到80萬之巨(陳友諒動用了絕大部分兵力60萬眾,朱元璋帶著全部家底20萬眾)。水戰過後,死人無數,湖裡的魚多得幾乎能夠阻斷水流,人不為之食……

而偉大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就是以鄱陽湖水戰為原型的。宏大的歷史場景,震撼著羅貫中,各種陰謀詭計,各種爾虞我詐,還有各種英勇無畏。張定邊採取了“斬首行動”,幾乎成功,若不是常遇春,怕歷史就此改寫。


而雙方實力懸殊,陳友諒鐵鎖連橫鉅艦,(這樣的“航空母艦”,讓朱元璋嫉妒得發瘋,後來明朝的鉅艦“寶船”,皆由此出。)如果以弱勝強?接下來的橋段,大家可參照《三國演義》。

整個鄱陽湖水戰歷時一個多月,從元至正23年(公元1363年)8月29日開始,到10月上旬結束。整個經過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5天,戰場在南鄱陽湖的康山附近,雙方各有勝負;第二階段共31天,為兩軍對峙階段;最後是湖口決戰,陳友諒兵敗身死,全軍覆沒。

大致的戰事和《三國演義》上比較雷同的,火攻,以弱勝強的唯一方法。但是和《三國演義》不一樣的是,陳友諒實在太龐大了,即便火攻之後,陳友諒軍還是擊碎朱元璋座艦,差點又將朱元璋幹掉。

但最終決定朱元璋勝利的卻是一個誰也沒有想到的意外!

戰事焦灼的時候,陳友諒決定殺戰俘;而朱元璋決定殺自己人阻止頹勢。但最終一支流矢貫穿了陳友諒的頭顱。朱元璋這邊射這支箭的人並不知道,他完成了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使命。但是就是因為這樣一個意外,朱元璋贏了,陳友諒輸了。但是這勝得有多僥倖,有多不容易,只有朱元璋知道。


史書都說陳友諒無情無義,這是天命。但是還是那個張定邊身中數百箭,仍然駕個小船,趁著黑夜,載上陳友諒的屍體,護送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偷偷逃出武昌,並擁立陳理。

朱元璋乘勝追擊,鎖定勝利果實,斬草要除根,立刻帶兵攻打武昌。在主帥張必先被擒以後,張定邊仍然守住武昌2個月之久。若不是胡美之騙了年幼的陳理投降,很難說是不是又會守成一個新洪都?張定邊最終也沒有投資朱元璋,而是隱居山林,皈依佛門。



張定邊之勇猛忠義,不輸明初朱元璋這邊任何一個猛將義士。他是陳友諒的同鄉,結拜兄弟。如果陳友諒真的無情無義,怕難以換的定邊真心吧?

陳友諒的大漢政權滅亡後,朱元璋恨透了陳友諒的湖廣戰士,將其大部及家眷百萬眾罰到江船上,不許登岸居住,成為水上“吉普賽人”。這些命運悲慘的人流落到南中國的江河之上,從事著拾垃圾、賣藝、賣淫等許多低賤的工作,其船被稱之為“紅船”。凡此二百餘年,直到清朝才得以上岸有了居住身份。


炒米視角


朱元璋、陳友諒兩軍鄱陽湖大戰,發生於1363年七月二十日至八月二十六日。雙方共投入兵力八十萬,陳部六十萬,朱部二十萬;這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水戰。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相持、再激戰,陳軍落敗;突圍激戰時,陳友諒意外中流矢身亡,鄱陽湖大戰以朱元璋大獲全勝而結束。

陳友諒原為天完政權丞相倪文俊麾下將領,後殺倪文俊,兼併其部眾,勢力大增,成為天完政權實力派,遙控朝政。不久,陳友諒又殺害比肩的天完驍將“雙刀趙”趙普勝,收編其軍隊,一枝獨秀於天完政權。1539年閏五月初,陳友諒弒殺天完皇帝徐壽輝,自立稱帝,國號“漢”。陳友諒盡有江西、湖廣及皖南大部之地,地廣兵眾;與東面的割據勢力朱元璋、張士誠相比,實力最為強盛。

朱元璋先投義軍首領郭子興,表現不俗,擢為將領;郭子興父子死後,朱元璋接掌軍隊。朱元璋據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佔江淮大部,表面上掛靠小明王韓林兒的龍鳳政權,實則是一支獨立的武裝集團。

陳友諒佔有江、楚,控扼長江上游地險且兵強,對接壤的東鄰朱元璋形成巨大威脅。陳友諒先是主動出擊,順流東下趨應天府攻打朱元璋,結果大敗而歸。一年後。朱元璋發兵西上,攻克安慶,隨即直搗陳友諒大本營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一舉破城,陳友諒逃亡武昌。

陳友諒丟城失地,損兵折將,疆土日蹙,甚是羞慚氣惱,便加緊整軍經武,大造戰艦,意欲收復失地,報仇雪恨。樓船鉅艦高數丈,上下三層,船體包上鐵皮,攻守兼備,稱得上是當時最先進的鐵甲戰艦。陳部水軍裝備了數百艘紅漆鐵甲樓船,大者可容兵三千,小者載兵二千,自謂必勝無疑。1636年四月,陳友諒探知朱元璋率軍西上安豐(今安徽壽縣西南安豐鋪)解救遭圍攻的小明王,覺得報復雪恥的機會來了,立時載上家眷和百官,盡起大軍號稱六十萬,自武昌浩浩蕩蕩順流而下,空國東征。

陳友諒東征,犯下個致命的戰略錯誤,那就是未能兵貴神速順流東下,直搗朱元璋空虛的大本營應天府,而是大舉南下鄱陽湖,欲圖就近先行收復江西諸州縣,結果棋錯一著,滿盤皆輸。二十三日,陳友諒圍攻南昌城,猛攻近三個月也未能克城,兵挫堅城之下,失去了搗虛掏心的寶貴戰機。

朱元璋完成“救駕”後,立即率軍自安豐趕回應天府,稍事休整,便於七月初六日親提舟師二十萬增援南昌。十六日,朱元璋率領大軍進抵湖口(今江西湖口縣,當鄱陽湖入長江之口)。

此時,南昌城已被圍攻了八十五天,誠為岌岌可危。功敗垂成的陳友諒聞報老冤家朱元璋親率大軍趕來增援,不敢怠慢,趕緊解圍而東,率領引為自豪的無敵艦隊東出鄱陽湖,打算同朱元璋決戰。朱元璋率軍由松門山(在今江西永修縣東北修水入鄱陽湖口南岸)進入鄱陽湖。朱元璋早已料定了老對手,遂未雨綢繆,事先派兵扼住戍守要地嬰子口,橫截湖面;復派一軍屯紮於南昌縣東面的南湖嘴,水陸結寨,截斷陳友諒歸路;同時調遣信州(今江西上饒市西北)的兵馬控守武陽渡(在今江西南昌縣東南撫河邊),預防陳部逃逸;意欲將不可一世的陳友諒痛殲於鄱陽湖。陳、朱兩軍東西對進,二十日,雙方於康郎山(在今江西餘干縣西北、鄱陽湖東南岸)遭遇。

老冤家狹路相逢,分外眼紅,只有賈勇拼死一戰了。陳友諒兵力、戰船皆大佔優勢,他將巨型鐵甲戰艦集中起來,用鐵鏈子連鎖成陣,排列在前面與朱軍對壘。朱部水軍戰船狹小低矮,士兵仰攻吃力且捱打,極為被動,連戰三天,均處下風,損失數員戰將。混戰中,朱元璋的指揮艦擱淺,差點兒被陳友諒麾下第一驍將張定邊攻擊得手,險遭不測。頻戰不利,朱軍將士有些怯戰,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了。殊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七月似火的暑熱季節,竟突然颳起了浩蕩東北風。朱元璋抓住戰機,趕忙下令順風縱火,焚燒陳軍戰船。一場火攻下來,陳部將士大多葬身火海,陳友諒的弟弟友仁、友貴也喪生於大火中。人稱“五王”的陳友仁眇一目,富勇略,甚為陳友諒倚重;五王之死,對陳友諒打擊極大。陳友諒頓時氣沮意頹,無心戀戰,慌忙命士兵砍斷鏈接戰船的索纜,揚帆逃向西北。

陳友諒飛棹狂逃,好歹算是甩掉了朱軍。他不甘心失敗,遂與諸將商議克敵制勝的良策。擒賊先擒王,陳友諒探知朱元璋的指揮艦是白色桅檣,便抓住這一特徵,咬牙切齒地命令眾將士,明日交鋒時,併力攻打白桅旗艦,搗毀敵軍指揮中樞,一舉滅掉死對頭朱元璋。朱元璋得到探子的這一情報後,立馬下令士兵連夜將所有戰船的桅杆全部塗成白色。

次日,兩軍擺開陣勢再戰。陳軍將士見朱軍戰船皆是白色桅檣,一下子失去了主攻目標,當下便有些慌亂。陳友諒趕忙約束住隊伍,揮軍交戰。陳軍戰艦堅固高大,望之如山,據高臨下,佔有高空優勢;朱軍戰船體小靈便,左旋右轉進退自如,佔有攻擊優勢。雙方自清晨激戰至過晌,均損失甚巨,百里湖面上被血水染成紅色,朱元璋也差點兒喪生於炮石之下。最終陳軍招架不住敗下陣來,屍體和旗鼓、器仗漂滿湖面。陳友諒打算退保鞋山(在江西湖口縣鄱陽湖中),據扼這一出口要道,然後逃回武昌,然歸路早已被朱郡扼守。陳友諒見朱軍停泊於左蠡(在今江西都昌縣西北左蠡山下),退路被斷,無奈遂將舟師移泊於渚磯(在今江西星子縣南鄱陽湖西岸),兩軍呈對峙之勢。

朱元璋大軍據陸瞰湖,戰船佈列屯於上游大江中,藉助湍急的水勢控扼要塞湖口,盡握戰場主動權。陳軍屢敗氣餒且失地利,,處於守勢、劣勢,被困湖中進退失據,又不敢衝出湖口,只得同朱軍相持著。總這麼幹耗著終歸不是長久之計,陳友諒便同諸將商議脫困辦法。右金吾將軍主張燒燬戰艦走陸路趨湖南,左金吾將軍則反對,力主與朱軍對峙。左、右二金吾意見不一,弄得陳友諒也一時拿不定主意,他盤算半晌,最後決定燒船南逃。陳友諒性好猜忌,喜歡以權術統馭群屬,下屬都極畏懼他。左金吾見聖上未採納自己的建議,遂心生疑懼,便率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聞訊,也趕忙率部降朱了。左、右金吾兩個親信大將一叛降,陳友諒的軍力與士氣遂益發衰減了。

對峙了一個月,陳友諒船載軍糧吃光斷頓了,無法再硬撐下去,遂下定了魚死網破的決心,打算強行突圍退回武昌。八月下旬,陳友諒率領百餘樓船直趨南湖嘴,被朱軍阻遏。二十六日,陳友諒決心拼死一搏,揮軍拼命突圍。死裡求生的眾將士豁出性命殊死搏殺,冒死突破封鎖線衝出了湖口,意圖繞道長江下游由涇江(在今湖口縣東北,上通長江下接小孤山)逃脫。預先扼守涇江口的朱軍自上游攔擊,朱元璋又率領追兵從後面掩殺而來,兩軍覆在涇江口展開死戰。陳軍無心戀戰,且戰且走,朱軍追殺出數十里仍是窮追不捨。雙方自日出纏鬥至日暮,陳軍也沒能擺脫追殺。深陷困境,陳友諒不由焦躁氣惱,急得他推開艙窗探出頭去,打算觀察戰況指揮作戰。該當陳友諒命絕,他的腦袋剛剛探出艙窗,就被飛來的一支流矢不偏不倚射中,箭矢自眼睛貫穿頭顱,登時殞命。皇帝意外身亡,部眾當即大潰,太子陳善兒被擒。次日,陳部五萬餘眾投降。

猛將張定邊趁著夜色,用小船載上陳友諒的屍體,護衛其次子陳理逃回武昌。定邊復立陳理為帝,繼續同朱元璋抗衡。朱元璋率軍圍困武昌城,死困六個月。轉年二月,城中兵疲糧盡,軍心渙散。陳理山窮水盡,太尉張定邊也深感勢孤難支,只得與陳理出降。朱元璋封陳理為歸德侯;八年後,朱元璋將陳理遷徙於屬國高麗,知會高麗國王善待之。

鄱陽湖一役,兵眾船堅的陳友諒佔據絕對優勢,竟慘敗於兵寡船小的朱元璋,原因何在呢?

一、陳友諒避虛擊實,棄大就小,犯了戰略性錯誤。所謂謀定而後動,從東征結果反推,陳友諒的戰前籌劃並不大充分。他舉傾國之眾攻打朱元璋,本應趁朱元璋渡江西上救援小明王、應天府空虛之時,率領士氣高昂的將士順流直下而擊之,一舉端掉朱元璋的大本營。那樣,局面將會對陳友諒大為有利。可他卻南下略取贛地,圍攻南昌,失去了“直搗黃龍”的最佳戰機。即便怕自己東攻,南昌守軍抄襲後路,完全可以分出一軍攔截之,何必錯失戰機?這應該與他恃強自驕的狂妄心理有關,全然未拿朱元璋當回事。

二、數十萬大軍圍攻一個只有兩三萬守軍的南昌城,竟然八十餘日不克,必然耗得自家兵疲將憊,士氣受挫。而朱元璋雖然兵力薄弱,但士氣旺盛,鬥志昂揚;以氣盛攻氣隳,寡弱又何懼!看來圍攻南昌城確是下策。

三、與大對手朱元璋相比,陳友諒確實乏韜略,少預謀,缺應變能力,處處顯得被動。反觀朱元璋,料敵機先,從容佈局,步步是先手,招招擊命門,真是老辣。

四、陳友諒有謀殺上司倪文俊、暗害同僚趙普勝、弒殺皇帝徐壽輝的惡行,德不足以服眾;那三位的舊部與同他離心離德,故戰力要打些折扣。

五、最關鍵的還是陳友諒時乖運蹇,流年不利,老天不助,一場大風,一場火攻,斷送了他原本穩操勝算的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