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以為自己沒有性別偏見,直到做完這個測試……

摘要:不要讓語言成為滋生偏見的土壤,而要讓它成為打破偏見和束縛的力量。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視頻——“99%的外國人都回答不出這個問題,你也試試?”好奇點開後發現,這是一個探究人類思維方式的實驗。

節目組採訪了22個人,問他們相同的問題,幾乎沒有人答對。微博轉評中,許多網友表示“這麼簡單的答案,居然沒有反應過來”。那麼,到底是一個怎樣“簡單”的問題,能難倒99%的人?

問題如下:

一位父親開車帶自己的兒子去參加某大型公司的面試,在停車場裡,兒子的電話響了。打來的是一家貿易公司的CEO,說:“兒子,祝你好運,你一定可以的。”掛斷電話後的兒子看向坐在旁邊的父親。這是怎麼回事?

受訪者們皺著眉頭,表情困惑,有人猜測,或許是父親提前錄好音來鼓勵兒子,或者兒子有兩個父親,有人甚至直接搖頭說“不知道”。

而當答案揭曉時,所有人都恍然大悟——CEO是他的媽媽。

我曾經以為自己沒有性別偏見,直到做完這個測試……

節目組在22個人之外,還對許多人做了相同的實驗,只有極少部分人回答正確。得知答案後的受訪者大多為自己的固定思維感到驚訝:為什麼說到CEO或職位較高的人時,我們的腦海中會自動浮現出男性的形象?

一位參與者說:“我本以為自己不是那種有性別偏見的人,但其實這種下意識的偏見存在於每個人的腦海中。”

值得深思的是,沒有猜中答案的人裡面,甚至有本身就是CEO的女性。

我曾經以為自己沒有性別偏見,直到做完這個測試……

女性同樣可以做CEO,做領導者,但在世界五百強企業中,只有5%是女性。而這樣的實驗視頻,不僅指出女性在就業上遭受的歧視,也實際反映了存在於我們的語言和思維中“不自覺的偏見”。

當我們提到“醫生”“警察”“教授”“律師”“司機”“工人”“科學家”等職業稱謂時,往往容易忽略其中自帶的性別色彩。如快遞、外賣等新興行業中,“快遞小哥”“外賣小哥”等稱呼,自動將其中的女性從業者“隱形”了。

有人會說,在這些稱謂前加上“女”字不就好了?但這並不是解決方案。

職位稱呼是沒有性別的,性別在大多數職業中不是必要因素。語言上進行性別分類,反映了人們對不同性別持有的觀念和看法。

目前的現實中,人們會習慣上稱“女警察”、“女法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職業傳統上多由男性擔任的社會現象,女性工作者成為其中的“例外”。

區分“醫生”和“女醫生”、“司機”和“女司機”只會加重人們對女性勞動者的刻板印象和性別偏見,阻礙女性的職業發展追求,不利於產生包容的社會環境。

2月24日,聯合國婦女署官方微博發佈一篇《性別包容性語言使用指南》。文章指出,中文不存在“語法性別”,是一種相對中性的語言。

帶有性別偏見和歧視的思維存在於我們的社會文化和傳統觀念中,通過避免使用帶有性別定型觀念的表述,可以使中文更具性別包容性,消除對婦女的偏見和歧視,並以更積極的方式提高婦女的可見度。

我曾經以為自己沒有性別偏見,直到做完這個測試……

這並不是什麼“小題大做”。人用語言表述思想,我們的思維和語言相互塑造。語言所蘊含的信息,不僅反映其背後漫長的歷史和社會進程,同時也塑造當下的現實。

帶有性別歧視的詞彙和帶有性別偏見的稱呼,意味著女性長期被損害,被汙名,被遮蔽的歷史。

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中被看見,勇敢發聲,為爭取自己和同胞們的權益積極行動。質疑語言,思考語言,關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說話方式,當人們的性別意識提升,社會的性別觀念進步時,語言同樣是打破偏見和束縛的力量。

請尊重原創,保護版權

本文為尖椒部落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二字。並保留以下作者信息:

我曾經以為自己沒有性別偏見,直到做完這個測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