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王昌齡的《出塞》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的大作,借漢朝來比喻唐朝,而這樣的現象在唐詩中很常見。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開篇就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大漢王朝是封建王朝中實力很強的朝代,對後世影響頗深,所以漢代的帝王將相、後宮妃嬪、文學大牛、藝術等,都作為徵引的對象出現在唐代詩人的詩歌中。這是唐代的詩人用"以漢喻唐"的方式曲線議國,來表達自己對國家的認同感,或用委婉的方法來批判統治階級,既是以大唐比之大漢的文化自信,也是延續自大漢的民族自豪。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以漢喻唐 "現象出現的原因

"以漢喻唐"是唐代詩人使用典故的一種習慣,究其原因,首先是一種民族自豪感的體現。漢代我國曆史上國力異常強盛的朝代,在疆域上實現了大一統,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同時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如此大的盛世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抹亮色。因為漢朝的強盛青史留名,所以唐人才喜歡拿自己生活的唐朝來和大漢做比較,而這種現象在邊塞詩中出現的較多。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唐代統治者的崇漢心理,引發民族自豪感

首先,這和唐代統治者對於強漢的嚮往以及對漢民族的認同有關。上文已經提到,漢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一抹亮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這讓大漢名留青史。所以,在李淵起兵之時,就有人拿漢高祖劉邦與之相較,而李淵也樂得接受。所以,唐代的統治者在建國之初就有了比擬強漢的意識。連《全唐詩》中唐代帝王祭祀宗廟時的祭詞都有對漢朝的歌頌,比如《儀坤廟樂章 · 昭升》中有:"堯壇鳳下,漢室龍興 ",《漢宗廟樂舞辭 ·靈長舞》中有:"天降祥,漢祚昌",都是對漢朝國事的歌頌。而祭祀宗廟之詞寫成這樣,是對統治者的最高傳達。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此外,唐朝等善於納諫的君主,善於反思歷史、喜歡漢代文學,也為唐詩中出現"以漢喻唐"的現象提供了助力。因為,中國古代是君主專制的社會,君主的個人意識對國家產生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巨大的,還體現在了文學藝術方面。唐代官方對漢朝的推崇,對唐代文人創作的概念有很大的影響,使得他們也秉持著對漢代的激賞、承繼於大漢的民族驕傲感進行文學創作。比如,王維的《使至塞上》:"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所用的雖然是漢代大將竇憲大敗匈奴的事蹟,但是其目的卻是藉此來誇獎崔希逸大敗吐蕃的戰功。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唐代士人階層對漢代文學的激賞,與唐代統治階層的崇漢心理相一致

再者,"以漢喻唐"出現的原因,也和唐代士人階層對漢代文學的激賞與唐代統治階層的崇漢心理相一致有關。唐代國力強盛,所以唐代的文人也有傲骨,雖有對漢朝的崇拜,但是也致力於證明唐代和漢代之間存在著某種關係。比如,王勃有"唐承漢統說":"自黃帝至漢,並是五運真主,五行己遍,土運復歸,唐德承之,宣矣。"意思是說唐代的國運承繼於大漢。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而且,唐代詩人也絲毫不吝嗇表達讀漢代文人、文學的喜愛,還常以漢人自喻。比如,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和白居易所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其中的"新"就是相較於漢代樂府而言的;而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其中的"古文"指的就是漢代的文章。而且很多耳熟能詳的大漢人物,都出現在了唐詩中。比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飛將軍李廣"。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唐代詩歌文學的發展自魏晉南北朝以來,詩歌文學開始了自覺的覺醒

同時,唐代時候詩歌文學的發展,自魏晉南北朝以來,詩歌文學開始了自覺的覺醒。詩歌藝術的發展,自曹丕提出"文以氣為主"的創作觀點後,指出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觀點和精神,受作者本人品質、氣性的影響,中國的詩歌就開始了文學的自覺,開始變為逐漸塑造自身的審美,而唐代的文學發展也受此影響。大唐的詩人們開始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藉由詩歌這一載體,而表現出來,所以當時的"崇漢心理",也在唐代詩人的詩歌中表現了出來,於是"以漢喻唐"的用典形式大量出現在唐詩中。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於是,唐朝的詩人借前人來抒發壯志豪情和鬱鬱不平,也因此讓詩歌有了思想深度以及寫作手法上的關照之美。首先,因為詩歌是凝練含蓄的藝術,含蓄的用詞可以讓詩歌的內涵有很大的提升,而"以漢喻唐"這樣用典的手法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不僅讓詩歌有了思想深度,也用歷史人物和事蹟增加了詩歌的藝術性。其次,"以漢喻唐"的手法還增加了詩歌的諷喻功能,比如李白的《悲歌行》中有:"漢帝不憶李將軍,楚王放卻屈大夫",就是假借李廣難封的事情來自比。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邊塞詩中經常出現"以漢喻唐"現象

最後,"以漢喻唐"現象在邊塞題材中出現得最多,是因為唐代和漢代的邊塞都有亟待解決的遊牧民族問題。漢代最有名的戰爭甚至是大將,多是因出擊匈奴而得名,比如著名的衛青、霍去病等等,也可見漢朝的邊境盤踞在大漢邊境的匈奴是一個極大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唐朝也不例外,唐代周邊有契丹、吐蕃等遊牧民族,大唐與他們之間的戰與和也是唐朝邊塞詩誕生的原因。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只是,即便唐朝是個開明的朝代,直接諷諫君主也是不行的,於是"以漢喻唐"這樣的手法解決了詩人們評議時事的熱情。漢朝的軍事強盛,但是也戰爭頻發,多戰的年代受苦的還是百姓,漢武帝時期就出現了"因戰致貧"的現象。而唐代統治者也有類似的舉動,比如唐朝和高句麗之間長達數十年的爭鬥。比如陳陶的《隴西行四首》:"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不僅寫了戰士的英勇,也寫了戰爭的殘酷,使得無數"春閨夢裡人"命喪沙場。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唐詩中的漢代意象

1,唐詩中的漢代美人

漢代對唐詩的影響,不僅體現在邊塞詩中"皇帝"、"將領"、"邊事"等意象,漢代的美人在常常出現在唐詩中。比如,李白的"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就是假借趙飛燕的美貌,來比喻楊玉環的傾國傾城;而王昌齡的"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就是以班婕妤的悽慘,來比喻唐代宮室女子的不幸;以及白居易的《長恨歌》開篇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以漢皇喻唐皇,以漢皇的薄情喻唐皇的薄情。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2,唐詩中的漢代文化

漢代對唐詩的影響,還表現在壯麗的文化對唐詩精神的重大影響。漢代最有名的文學體裁就是漢賦,而漢賦壯麗奇偉,有著兼容幷包的特點,也是大漢王朝煊赫國力的證明,滿含著昂揚之態,而這種文學體裁,也隨著唐代對漢代的尊崇而影響了唐代的文學作品的精神,唐詩就是最好的證明。比如,唐詩中的代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首詩有包含前後古今,實在是廣博!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同時,樂府詩的抒寫現實,也在唐代詩歌中得到很好的繼承。比如,現實主義詩歌的大牛杜甫,寫過"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滿懷對國家的憂懼之情。他還寫過:"相如逸才親滌器 ,子云識字終投閣",有假借司馬相如而安慰事業受挫的自己之意。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總結

因為大漢王朝在封建王朝中,是難得的大一統王國。不僅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具體文字記載的"文景之治";有蘇武牧羊的氣節,有張騫出使西域的勇武,還有"雖遠必誅"的強健大軍。明君、名臣、名將,甚至一部史書都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大漢是強大的,而這樣的大漢,不僅讓今人感嘆,也讓大唐的統治者、百姓都崇拜。

以漢喻唐:唐代詩人的曲線議國,既是唐人的文化自信也是民族自豪

所以,這種對於大漢的崇拜,延伸到了文學藝術中來,出現了"以漢喻唐"的現象。漢代的帝王將相、後宮妃嬪、文學大牛、藝術精華等,都作為徵引的對象出現在唐代詩人的詩歌中。詩人們用強漢來自比,表達對國家的自豪和文化的自信,同時也用強漢來諷刺不平之事,來諷議昏庸的君主,是唐代的詩人曲線議國的方式,也是唐詩中為何頻繁提到漢朝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