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遺產的未來──願景與困境

杜曉帆 潤物 遺產


∣編者按∣

2016年以來,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師生對全國630餘個傳統村落進行了調研。經過這些年多次進村駐村的考察與調研,我們把所考察到的鄉村現象和所思考的遺產問題,整理成書,除了作為中心往後繼續研究鄉村遺產的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書籍與更多的人交流,碰撞思想,共同為鄉村遺產建構更完善的價值體系。為此,我們與知識產權出版社合作,推出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文庫,出版“鄉村遺產研究與實踐系列”叢書。今次推出福建與貴州鄉村遺產的著作,期待不久的將來,出版更多其他地區的鄉村遺產著作。


鄉村遺產研究與實踐系列 1


鄉村文化遺產的未來:

堂安論壇紀實與貴州的實踐

鄉村遺產的未來──願景與困境

主編:杜曉帆

副主編:劉邵遠、侯 實

出版:知識產權出版社


簡介:本書主要由堂安生態博物館2017年夏季鄉村遺產論壇學術對話紀實和復旦大學貴州遺產實踐探索文集兩部分構成,探討了鄉村遺產保護領域諸多前沿問題。第一部分為論壇紀實,論壇嘉賓來自國際機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有著豐富的遺產保護經驗與不同的學術背景,並在貴州地區做了大量的鄉村實踐工作。論壇對話由淺入深,反映了貴州此前一階段的遺產實踐認識和成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第二部分收錄了數篇關於貴州鄉村遺產的研究文章,內容翔實,積累了不少的一手調研材料。


鄉村遺產研究與實踐系列 2


從價值認知到保護實踐:

永泰莊寨

鄉村遺產的未來──願景與困境

作者:杜曉帆、初松峰、林鋆澎、王一飛

出版:知識產權出版社

簡介:本書以福建防禦型民居──永泰莊寨為研究對象,經過長期的田野調查,通過深入訪談村民、傳統工匠、行政機關領導及工作人員、商業經營者等不同身份的群體,研究莊寨的建築特徵及其蘊含的本土價值與家國意義,深化對遺產的認知;通過編制《永泰莊寨保護修繕導則》,探索莊寨保護、利用、管理的方式,研究實現從價值認識到保護實踐的路徑。隨書附贈《永泰莊寨保護修繕導則》。


〔 代序 〕


鄉村遺產的未來

──願景與困境


杜曉帆

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


鄉村遺產的未來──願景與困境

貴州石阡縣樓上村


我開始真正關注鄉村,始於2004年的初夏。


2005年是雲南元謀人牙齒化石發現40週年。就在一年前,元謀當時的李縣長聯繫我去幫助謀劃相關活動。謀劃之餘,我請縣長安排了一輛車,帶我去元謀周邊的鄉村隨處轉轉,瞭解村落的現狀。在兩天的時間裡,我自由地看了十幾個村莊。然而,我的心情從遠眺村落景觀時的享受和興奮轉變為進入村落、進入村民住家後的失落和無奈,我深切地感受到鄉村文化遺產保護任重而道遠,此後我便開始關注和思考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問題。


2005年5月,紀念元謀人發現40週年的活動如期舉行。活動中,我有機會與時任雲南省委副書記的丹增先生就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交流。我建議雲南省率先在全省做一次普查,對現存比較好的村落進行分類分級,再選擇一些不同類型的村落作為試點,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並提出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這一想法得到了丹增副書記的認可。之後,丹增副書記的秘書通過傳真與我有過多次聯繫,我們開始籌劃項目的框架。可惜項目組織機構成立之際,丹增副書記的工作發生了變化,由雲南轉往北京擔任中國文聯的副主席。我希望在雲南開展的鄉村工作就此中斷。


鄉村遺產的未來──願景與困境

福建永泰縣清泰居


鄉村遺產的未來──願景與困境

福建永泰縣赤岸村


當我正為尋找調查研究鄉村的組織發愁時,轉機來了。2006年初冬,我和北京大學的孫華教授由雲南轉道貴州,一來是與多年不見的學弟和好友王紅光會面,二來也想對貴州的文化遺產做些瞭解。紅光時任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華教授是著名的城市考古學家,我們的三人行自然就從考古遺址開始了。旅途中,我有意將話題引向鄉村,希望他們的目光能夠從幾千年、幾萬年前的遺存轉向當下的鄉村。我徵詢孫華教授是否能夠以城市考古的方法對鄉村進行調查研究,並詮釋鄉村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軌跡。記得我們三人在黎平的肇興侗寨達成共識,決定儘快在貴州展開村落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2007年新春伊始,在貴州省文物局、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協調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及貴州師範大學等機構組成的調研團隊分別在貴州各地展開工作。


鄉村遺產的未來──願景與困境

福建尤溪縣茂荊堡


其間,經過多次研討,我首次提出了“村落文化景觀” 的概念,將其作為認知鄉村文化的一種新的方法,並得到了大家的認可。2008年10月25日至28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文物局、貴州省文化廳、北京大學、同濟大學共同舉辦的“中國貴州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貴陽召開,來自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和中國大陸以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80餘人出席了會議,並通過了“關於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的建議”(簡稱“貴陽建議”)。


為什麼用一個世界文化遺產中的新概念來研究鄉村文化遺產呢?自從我關注鄉村文化遺產以來就特別關注生活在鄉村中的人,我發現當時學術界使用比較多的是“古村落”“古建築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族村寨” 及“鄉土建築”等概念。可是,對於鄉村研究而言,這些概念過多地強調了物質層面的內容,沒有考慮到人和環境,更沒有考慮到社區的發展,很難全面反映鄉村遺產的豐富內涵。


2005年,我受邀參加在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召開的“文化景觀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大會發言,藉此機會我對文化景觀進行了一次比較集中的梳理和思考。文化景觀重視人與自然、重視整體保護、重視延續和發展的方法論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在思考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時候開始積極應用這些理念,並針對鄉村提出了村落文化景觀的概念。2006年初冬,羅哲文先生介紹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張安蒙女士和中國國土經濟學會柳忠勤秘書長來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我們一同商議在全國評選古村落的事宜。討論過程中,我提議不使用“古村落” 的概念,而是改用“村落文化景觀”的名義來評選。當時羅老已經八十有二,我原以為非常難以溝通的概念問題,沒有想到很快就得到了羅老的理解和認可,羅老還特地為中國景觀村落的評選手書了評選原則。今天,這項評選工作已經舉辦了七屆。


文化景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增長最快的類型,近10年來雖然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學術界逐步的認可,但由於文化景觀本身是來自文化地理學的概念,《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將文化景觀劃分為三種類型,而第一種類型的範圍非常寬泛,即使是學者、專家也難以鑑別其邊界。因此,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一種類型,很多時候難以明確其範圍。但是,鑑於對村落文化遺產還沒有一個妥切的概念,加上文化景觀在保護的同時關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非常適合鄉村,所以我覺得在研究鄉村文化遺產時採用“村落文化景觀”的概念還是合適的。鄉村之所以叫鄉村,是因為它是和土地、山川聯繫在一起的,沒有土地、沒有農業、沒有生產的支撐就形不成村落,至少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村落。同時,傳統意義上的村落也不僅僅是指其建築,更多的是指在這一地域中生活著的人群、存在的文化和習俗,所以它是有靈魂的,因此我更願意用“村落文化景觀” 的概念表述。至於村落文化景觀的定義及保護方法,“貴陽建議” 中有比較準確的詮釋,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鄉村遺產的未來──願景與困境

貴州黎平縣地捫村(攝影:地捫生態博物館吳章仕副館長)


2008年的貴州會議之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覺得貴州開展的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願景實現在望。我們不僅與同濟大學、北京大學、貴州師範大學、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本土營造工作室、中國西部文化生態工作室等國內大學和學術研究機構有合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全球遺產基金會等國際組織也在進行協作,還有貴州省文物局、各地各級政府的支持,更有雷山縣控拜村、黎平縣地捫村和堂安村、榕江縣大利村、荔波縣水利村、劍河縣展留村等工作基地,再加上我們有了“貴陽建議” 作理論指導,前景似乎一片光明。然而,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復興、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綜合的、長期的工程,我們的願景顯然沒有那麼容易實現。當然,所有的努力還是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我們也看到了希望,相信經過各方面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村落文化景觀得到保護的同時同樣可以找到每個村落不同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在2012年以前,關注鄉村文化遺產的人應該說還不多,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還常常會覺得勢單力薄。近年來,政府開始關注鄉村,關注傳統文化,正可謂“形勢比人強”,傳統村落保護、鄉村復興突然成了顯學,舉國上下各行各業似乎都在奔赴鄉村。正值城市建設到了穩步發展階段,大量的規劃師、建築師也進入鄉村,甚至發出了“建築師的春天在鄉村” 的呼聲。可是,世界上有多少村寨是由規劃師或建築師設計而成的?鄉村成為旅遊目的地以來,在鄉村建民宿成為一種時髦,而且被認為是鄉村致富最快捷的方法,各界也在追隨。許多人認為鄉村旅遊是鄉村發展的唯一途徑,甚至形成了一種思潮,並被很多的地方政府所接受。


2015年我到復旦大學當了老師,教學之餘,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對鄉村遺產的調查和研究上。期間,我們承擔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石阡樓上村的保護規劃的編制,也為住建部制定《中國傳統村落管理辦法》進行了前期調研和該辦法的起草。雖然現場調查和研究過程中“文化景觀理論” 依然是我們主要的方法,但是由於“村落文化景觀” 這個概念過於學術,不僅村民、縣鄉管理幹部不容易理解,即使面對學者,很多時候也需要解釋。與地捫人文生態博物館任和昕館長等學者交流和溝通後,我們又迴歸到被社會廣泛使用的“鄉村”的概念。考慮到鄉村不僅承載了豐富多樣的人文資源,其自然資源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自2018年我們團隊開始統一使用“鄉村遺產”的概念,它涵蓋了古村落、民族村寨、鄉土建築、歷史文化名村、村落文化景觀、傳統村落等概念。


鄉村遺產的未來──願景與困境

福建永泰縣蓋洋鄉


那麼,我們保護鄉村遺產,保護鄉村文化,本質上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僅僅是為了滿足旅遊者或外來者的需求嗎?難道鄉村文化的保護只有旅遊一條路可以走嗎?李克強總理曾說:“保護文物實際上也是在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來滋潤道德的力量。”這其實講到了文化遺產的本質問題。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由人類對物質和道德的需求共同決定的,而不僅僅是它作為旅遊資源而具有的外在價值。為什麼要保護鄉村遺產,為誰保護,誰來保護,保護什麼,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難題。


如果保護鄉村遺產僅僅是為了其創造者和傳承者,那麼我們的出發點和保護路徑就會與為了外來者完全不同,包括村落本身,我們絕對不能把它定格在某一個歷史時期,然後力圖恢復某一個時期的面貌。鄉村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而形成的,而非由設計師設計出來的,就像人的面貌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一樣,鄉村每天也都在改變。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人的生活、勞作、風俗人情、信仰等都會隨著歲月而改變,好比年輪一樣,是一個持續發展和變化的過程。鄉村遺產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所以我們要保護的是一個歷史過程,而不是一個斷面,不能把活的過程切掉變成死的斷面。在保護鄉村時不能讓它停滯在某一個時期,而是要讓其遺產價值在得到提升的同時也讓社區得到發展,讓當地人得到實惠,這才是最根本的目標。這一目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能達成的,而是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落實。現在把民居改造成民宿或者酒吧讓外來人體驗是一種利用的方法,但是可供利用的民居畢竟是少數,獲益者也是少數,其他大量的民居、大多數村民的利益怎麼解決?


鄉村遺產的未來──願景與困境

貴州荔波縣瑤山鄉的瑤族婦女


我始終以為,人是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靈魂。也就是說,在鄉村遺產的構成中當地村民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他們是鄉村文化發展的動力和泉源,只有涵蓋村民而進行的文化遺產保護才是有價值、可實施的。鄉村的可持續性發展需以綜合協同的觀點,以人為核心去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本源和演化規律,以便建立有序的人與環境、人與人關係的和諧統一。對於鄉村遺產的保護,我認為有兩個方面要重視:一方面,要形成一個基本的保護理念和原則,在尊重人文環境的前提下確立保護的方向。例如,中國傳統鄉村建築大多以土木結構為主,我們應該保護鄉村的整體風格還是要保護建築形制甚至是材料呢?我們必須認清哪些需要重點保護,哪些是可以放棄的。另一方面,根據中國鄉村的特點和地域性,逐步建立一套適宜的保護方法,其中應包括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和應急機制。這些都需要經驗的積累。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大,需從具體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保護方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的變化是必然的、常態的,這個過程也正是鄉村遺產活力和生命力的表現。鄉村遺產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對變化中的人與自然進行合理的規劃、保護和管理是文化遺產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門的重要課題。特別是現階段中國城市化正在迅速推進中,鄉村遺產的保護與管理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新挑戰。所以,如何提高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找到恰當的解決辦法,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機制,是對我們這代人的嚴峻考驗。


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

圖源/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

審校/侯 實

文字編輯/徐婉君、劉邵遠

排版/徐婉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