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文史|黃河故道:一方水的胸懷(5)

北京798的崛起,首先是人才高地的隆起,然後才是藝術區域的集聚。798的崛起能不能給我們啟迪?如果能,那麼,我們撬動故道生態文化產業的支點又在哪裡?

因了黃河故道這一方水的滋養,商丘曾經是一塊備受矚目的風土吉壤。這兒人傑地靈,既蜿蜒著一條“水上長城”,同時也橫亙著一條“文化長廊”;既見證過中華思想電光火石的碰撞、融合和流播,也承載過中國精神的內核、啟迪和夢想。

創作《世界文明史》的美國人威爾·杜蘭,將在春秋戰國這個失序時代裡建立起來的一種文化,稱作奠定了“中國精神”的新文化,而正是這種新文化,成就了中國文化中一個“百家爭鳴”的“文化軸心時代”。

這一個“文化軸心時代”,在中國是一大現象,在商丘是一大奇蹟。在中國,是中華聖人現象;在商丘是中華聖人現象無意間演示成了一個“文化共榮圈”的奇蹟。老子、莊子、墨子故里和孔子祖籍均在當時的商丘或商丘南北不到200公里的範圍內。這樣集中的發源,讓商丘成長為中華哲學與思想的故鄉。

史學界已有共識,商丘古蒙城遺址在黃河故堤旁的蒙牆寺一帶,是我國一代文哲大師莊子的出生地,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地。至今,民權段故道大堤岸邊的莊周墓前,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冬所立“莊周之墓”的石碑,依舊清晰可辨。

生長在古黃河岸邊的莊子,與成人後多次還鄉祭祖、學殷禮的孔子,他們均是喝著黃河水長大的,他們的思想均來自黃河文明的薰陶和滋養。歷史一再證明,中國思想江山的兩大壁壘,一是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二是“消極”出世的道家思想,一直是影響中華民族思想方向以及國家治國與外交手段的思想體系。而它們的碰撞、融合和流播,商丘黃河故道的這一方水,稱得上偉大的見證和啟迪。

如今,“大丈夫能伸能屈,能上能下”,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在商丘人身上體現得最為徹底、淋漓、痛快。貌似簡單的一句話,則蘊藏了儒、道兩大思想體系的對峙與統一。“能伸”與“能上”,指入世者理當大刀闊斧、縱橫捭闔、一往直前;“能屈”與“能下”,則指出世者遠離物慾、淡泊名利、樂而好施。

顯然,莊子以及儒道兩大思想曾經演繹的碰撞,作為一道人文景觀,已為商丘黃河故道的“文化長廊”增添一縷驚豔世界的光芒。

一方水的胸懷,其實是一方人的胸懷。一方人的胸懷高度,其實是一方人思想的胸懷高度。商丘黃河故道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園的崛起已被提上日程,且已制定明細的督導臺賬。要撬動故道生態文化產業,其傳承與創新的發展支點,不止在人才,不止在文化,不止在旅遊,而是不一而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