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经济很强的宋朝为何总被欺负?

leonides


藩镇割据时军阀混战,兵马钱粮多者得天下。宋太祖是在那个乱世出生的。宋朝是宋太祖赵匡胤“一根哨棒打出来”的。赵匡胤出身于军人之家,后一路从军,跟随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武力值爆表的皇帝)打天下。从他内心里其实是更认同“武力强者得天下”这个观念的。

赵匡胤因为武力强悍,打服了各诸侯,恰巧赶上柴荣英年早逝,只剩下孤儿寡母,他手下这些大将就拥护他做了皇帝。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这个野心,会被黄袍加身吗?

后来建立了宋朝,扫平了各路诸侯,换作你是他,这时候你会想什么?你会不会想,我现在武力强做得了天下,我的后代能震住这些大将吗?现在我想动他们都难,别说百年以后了,不行啊,杯酒释兵权吧,兵权都回到我手里吧,这样才安心。哪怕以后是孤儿寡母也不至于被这大将们夺权了。皇帝手握集中的兵权握的紧紧的。后来宋太宗北征辽国时是自己京城看地图,把驻扎分布画成图,让前线武将按照自己的指示办事,差一点都不行,很严格的,致使被辽国打败。

再想,大将们没有权力了,可是保不齐以后有能带兵的人拉起他自己的队伍啊,军制得改改了。将轮流换,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将兵权统统归到我赵家子弟手里不是最好。想到就要做到。这也导致有宋一代,带兵带的好都被撤了下来,带不好兵但是政治没问题的统统留下来。范仲淹,宗泽,岳飞等等都是如此。

做了这两步了,还是不放心,国家是文武并治的,必须把武压下去。文的只会耍耍笔杆子,没事,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让他们压着这些武人们。就这样,有宋时期,文人们始终高武人半头,换作是你,你还会做武人吗?还会去当兵吗?精英都去了文官集团,大部分素质不好的去了武人队伍。文人好贪是常态,武人们要想兵马钱粮需要文人拨付,他们会做什么?是不是要巴结文人?送礼呢?《水浒传》里写的妙。

国家战略短期是看不出什么来,但是百年以后呢?咱们回看整个宋朝历史,尽管他的文化繁荣,经济昌盛,可是武力值呢?上不去啊,因为国家高层战略在那压制着,要想打破它必须变法,可惜也失败了。一个人如果总是失败,他的自信又会存在多少呢?一个国家不也是如此吗?能力不足又不自信的国家不受欺负可能吗?

惟有凤凰涅槃。



易玺抖历史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宋太祖“赵匡胤”能够与“秦赢政”、“汉刘彻”、“唐李世民”并立,而宋王朝与其它几个朝代相比,却总是给人以“弱宋”的印象。赵匡胤本是武将出身,堪称一代“武学宗师”,而其建立的宋王朝,虽然文化、经济发达,但是军事实力一般,屡屡被周边国家骚扰。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起于乱世,先天不足

大唐王朝寿终正寝之后,华夏大地烽烟四起。唐王朝的开放包容政策,让西北边陲的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以及吐蕃人相继崛起。当中原王朝陷入混战,历经五代十国的厮杀,宋王朝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之时,北方的几个邻居已经羽翼丰满,北方的辽国政权更是比宋王朝的建立还早好几十年。而且作为中原王朝屏障的燕云十六州,也被石敬瑭献了出去

宋王朝诞生于这样恶劣的周边环境下,可以说先天不足。

二、重文抑武,军功难立

有宋一朝历经三百余年,开疆拓土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与其经济实力严重不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与其“重文抑武”的国策有重大干系。

为什么要“重文抑武”,这就要追溯宋朝建立的背景及赵匡胤称帝的方式了。唐亡于“藩镇割据”,而赵匡胤则上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柴氏而立宋。

为避免“重蹈覆辙”,局面刚刚稳定,赵匡胤便“杯酒释兵权”,打发开国功臣回家养老,将军权尽收手中。虽然避免了“黄袍加身”的重演,也避免了唐末的“藩镇割据”,便自此之后,宋朝也便失去了开疆拓土的血性。

“重文抑武”的结果,便是武将权力被极大压制,即便两军对垒,自主性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不仅有监军,还要层层上报,要么无兵可用,要么贻误战机。宋军将士不可谓不用命,宋朝军械不可谓不先进,但是制度上的缺陷,让宋军很难有大的作为。

三、仁义有余,血性不足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偃武修文,爱惜百姓,可谓仁也;善待柴氏,保其荣华,可谓义也;虽为武夫,却守周礼,可谓礼也;先南后北,削平藩镇,可谓智也,杯酒释兵,永不杀戮,可谓信也,具此五种品质,可谓君子也”。历代宋朝皇帝大多能够勤政爱民,礼贤下士,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作为一国之君,推行仁政本没有错,但是不分场合,一味的追求'君子之风',即便面对强敌,也企图以“仁政教化”,恐怕就是“迂腐致极”了

施行仁政是有条件的,再没有获得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之前,一味的讲道理,一味的妥协忍让,并不能让北方强大的邻居感动,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宋朝软弱可欺。

在强盗面前讲“仁义道德”,不是“对牛弹琴”,而是刺激他们更加贪婪的欲望。

凡事有度,极致的仁义便会过犹不及,宋朝的皇帝大多血性不足,普便缺乏进取精神,恐怕与过度讲究“君子之风”有很大的关系吧。

四、经济繁荣,科技进步

凡事有利有弊,宋朝皇帝“以文治国”,虽然未打下辽阔的国土,但却成就了宋朝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宋朝的历任皇帝大多恪守“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的祖训,读书人在宋朝地位极高。

宋朝不仅诞生了苏轼、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等文坛巨擘,还涌现出了朱熹、周敦颐、程颖等理学大家,当真是一个文化盛世。

在科技方面,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宋朝时得到极大的改进和应用,尤其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五、结论:

宋朝总“受欺负”,有外部敌人强大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自身国策及制度缺陷所致。

宋朝虽然国土不大,但国力并不弱小,经济、文化及科技等方面,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独领风骚,不能与军力一概而论之。

格物致知,格史明理,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


君临格史


首先明白辽国是当时东半球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本题答案自然就清楚了。即使辽国末期,宋徽宗联金攻辽依然没有占到便宜。辽最后是被更为强大的金朝所灭。这是背景。

再说内因。宋朝时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赵匡胤在目睹世宗柴荣天下无双的能力之后,再加上自己武将出身,更加忌惮身边有武功高强的将士再把陈桥兵变重新演绎一番。此外,当时社会进过五代十国的混乱之后,民生凋敝,水生火热。赵匡胤就施行重文抑武的策略,杯酒释兵权把跟随自己打江山的部将统一送回家种地,相比较后世皇帝对待功臣的做法,这是最仁慈的。

此后烛光斧影,赵匡胤神秘死亡。他弟弟赵匡义上位,一句“在德不在险”彻底将宋朝的国防策略从重文抑武升级为重文轻武。随后永熙北伐的失败则是压死宋朝军事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宋朝军事的孱弱一直延续到金兵马踏开封。

此外,西北边陲的西夏也是实力雄厚,其开国君主李元昊以及他爷爷李继迁都是一等一的猛人。虎视眈眈的邻国加上自废武功的无奈就导致了宋辽百年战争的失利以及被西夏穷追猛打的悲哀。宋朝就是辽国和西夏的现金奶牛。不欺负你才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