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心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焦慮的媽媽

作者:羔小羊

不開心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焦慮的媽媽

曉雨最受不了帶女兒上舞蹈班。

女兒很難聽指揮,每到後半節課就喜歡自己跳自己的,老師怎麼說都不理。

她感到特尷尬:別的孩子都那麼乖巧,那麼認真,為什麼自己孩子要專心一節課就這麼難?

除了上舞蹈班,如果孩子被老師告狀說她不睡午覺,不乖,吵到同學了,或是在家耍脾氣,拖延,不聽話,在小區和小朋友玩哭哭鬧鬧了,她都很容易發怒,也覺得沮喪。

曉雨的情況不是個例。

我們當媽媽的,很容易把眼光一直定睛在孩子的行為上,用孩子的行為表現給自己打分。

不開心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焦慮的媽媽

01

看過一個故事,裡面的媽媽很不同。

她的兒子讀幼兒園沒多久,老師找到她,對她說:"您的兒子太多動了,只能坐半分鐘,建議給孩子退學或轉院。"

她求老師繼續收下孩子,孩子一定會好起來的。

抹乾眼淚,她對孩子說:"兒子,今天老師表揚你了,說你能坐得住半分鐘了。"

漸漸地,兒子在她的鼓勵下,從半分鐘到十分鐘到半個小時。

上小學後,開家長會,老師對她說:"您的兒子學習太吃力了,給孩子留一級吧。"

她央求老師,再給孩子一個機會。

她再次抹乾眼淚,對孩子說:"老師說你很認真,只要再努力一些,一定會進步的。"

從倒數第一名,到倒數第二名,再到排名中間,排名靠前,孩子最終竟成被名校錄取。

拿著錄取通知書,孩子對媽媽說:"媽媽,謝謝您,是您讓我沒有像我所表現的那樣不好,而是接納我,鼓勵我,讓我也能變得很好。"

媽媽能夠跳出行為表現去看待孩子,因為她不在心裡為這行為給自己打分。

孩子多動,學習吃力,她都不覺得自己就只能打三四十分,就不及格了。她不因孩子的行為輕看自己,才能夠接納孩子,用最適合孩子和自己的方式,真正用智慧去幫助孩子。

不開心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焦慮的媽媽

02

做媽媽的,最重要的不是看孩子的行為,而是用媽媽該有的態度、該給的愛對待孩子。

如果我們專注的對象是孩子的行為,一心想矯正和引導孩子的行為,我們的情緒都很容易跟著孩子的表現而變化。

即使有時候為了想要孩子乖巧,想要孩子更配合,而學習溫柔與堅定,學習平和,但我們最終的目的和結果,依然是孩子的行為,就會很容易想控制孩子,也很容易被孩子的行為控制我們的情緒。

但當我們專注的對象是在自己的態度,如何作為一名媽媽來對待孩子時,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行為如何,都不再影響我們了。

即使我們的孩子可能不乖,可能不配合,可能吵鬧,但我們知道,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各樣的情況下,學習用智慧的愛去對待孩子。

我們不會想控制孩子,我們的情緒也更容易平和穩定,更容易選擇對的方式。

即便管教,也是出於真正的愛,而不是出於內心的焦慮。

不開心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焦慮的媽媽

03

我們的焦慮常常來源於,我們希望孩子如何,但是孩子沒有如何。


最害怕自己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孩子一旦表現不如意了,就會對自己沮喪,懊惱。

換一種思維則不同,我們作為媽媽的價值、分數不是孩子的行為決定,而是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方式決定的。

名著《懺悔錄》的作者奧古斯丁,曾經生活作風非常不堪,他的媽媽照理該有足夠的理由想讓他有好行為能改變自己作為媽媽的形象,提升自己的分數。若是這樣,她對奧古斯丁一定會生出很多的責備、不滿。

然而她沒有,她一如既往地用愛和接納對待自己的兒子。很多年後,兒子幡然醒悟,遠離一切敗壞的生活方式,成了著名的作家。

孩子的行為怎麼樣,都不必影響作為媽媽的態度。

媽媽不必憂慮,更無須急於改變孩子和操控孩子,才不會陷入無力感,產生焦慮與怒氣。

只要一味地按照媽媽本該有的形象去生活,去面對孩子。

不開心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焦慮的媽媽

04

曉雨根據這樣的想法,開始調整後,一切都感覺不一樣了。

有一次,和女兒在小區,女兒突然哭鬧起來,她竟然一點不覺得尷尬,心裡非常平和。

因為她專注的只是此刻她作為媽媽,接納女兒的情緒,不必為女兒的哭鬧給自己打低分,不必在意如何被看待。

因為女兒哭不哭鬧,別人怎麼看待,都跟她當怎麼樣的媽媽無關。

但奇妙的是,反而她的女兒很快就開心起來,極其配合媽媽。

不用孩子的行為給自己打分,不用孩子的表現否定自己,孩子如何都不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這樣我們才不容易焦慮,也不容易發火。

而我們的孩子,因為媽媽不一直盯著他們的行為了,不因為他們的行為而情緒變化了,他們不需要為媽媽的情緒負責了,也能更加感受到媽媽的愛,願意在愛中被管教。

孩子的成長有一個過程,孩子的心理發展有一個變化,每個孩子的花期也都不一樣。

多給孩子時間,多給自己接納,我們和孩子都會在成長中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