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後的“建安文學”

□趙柒斤

大疫後的“建安文學”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一場大疫,奪走了許多無辜者的生命,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中的五位,這也間接導致文學史上聲名顯赫的“建安文學”步入低谷。

建安是漢獻帝劉協的第三個年號,從196年至220年。建安文學獨具特色,詩詞成果斐然,其表率作家主要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從建安十四年到建安二十二年的八年,是建安文學最繁榮的階段。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總結道:“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並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意思說,曹丕、曹植在文壇上大顯身手;王粲、徐幹、應瑒、劉楨等人,也爭先恐後地驅馳於文壇。他們都愛好風月美景,邀遊於清池幽苑,在詩歌中敘述恩寵榮耀的遭遇,描繪著宴集暢飲的盛況;激昂慷慨地抒發他們的志氣,光明磊落地施展才情。他們在述懷敘事上,絕不追求細密的技巧;在遣辭寫景上,只以清楚明白為貴。這些都是建安文學家們所共有的特色。

建安“七子”中,王粲文學成就最高,被譽為“七子之冠冕”。他以詩賦見長,其創作的詩賦數量幾乎等於建安其他“六子”的總和。《初征》《登樓賦》《槐賦》《七哀詩》等是其作品的精華,也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和詩詞代表作。然而,才華橫溢的王粲卻死於瘟疫。《三國志·魏書·王衛二劉傅傳》曰:“(王粲)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從徵吳。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時年四十一。”

緣何“道病卒”?原來,建安二十一年冬,曹操整軍備戰,治兵而徵孫權,十一月攻佔譙縣。第二年三月,戰事穩定後,曹操領軍還鄴。途中,王粲染病而死。《三國志·魏書·劉司馬梁張溫賈傳》也記載了此次軍中疫情:“建安二十二年,(司馬朗)與夏侯惇臧霸等徵吳,到居巢,軍士大疫。朗躬巡視,致醫藥。遇疾卒,時年四十七。”宋代著名類書《太平御覽》引曹植《說疫氣》描述了這場瘟疫的毀滅程度:“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室室有號泣之哀。”其實,建安“七子”中,除孔融、阮瑀外,王粲和其餘“四子”均死於這場瘟疫。

曹丕登上“九五之尊”後,時常懷念昔日與建安“七子”詩賦唱和、互相贈答的情景,十分傷感。《三國志·魏書·王衛二劉傅傳》謂:“文帝《與元城令吳質》曰:‘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懼逝……”這場瘟疫,奪走建安“七子”中五位的生命,加上孔融、楊修、丁儀等被殺,後曹帝忙於政務,曹植備受曹丕猜忌、已遭軟禁,這意味著“建安文學”的表率人物“三曹”“七子”已然解體,“建安文學”也逐漸步入低谷,風光不再,令人惋惜。試想,如果沒有這場瘟疫,“建安文學”或許在文學史還能夠更加繁榮,更加璀璨。

原創:趙柒斤

本文來源:福建日報2020年04月13日 星期一 第10版:讀書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