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坐鎮大本營,不是每臨大戰必親征的話,或許就統了天下?

曹操坐鎮大本營,不是每臨大戰必親征的話,或許就統了天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讀《三國演義》,給人的感覺,曹操就喜歡親征,每逢大戰,都是親自帶隊指揮作戰。

就以官渡之戰做一個簡單的說明吧。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建安四年(199年),冀州牧袁紹在平定了幽州公孫瓚之後,雄心勃勃,挑選了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準備南下進攻許都。

此時,曹操正在宛城前線征討張繡,聽到這個消息,就立馬回軍許都,組織部署抵禦袁紹的進攻。

袁術在淮南稱帝兩年多了,由於曹操、呂布的輪番進攻,袁術稱帝失敗,不得已帶著做皇帝的信物、一塊寶貝疙瘩,北上經過徐州,準備投靠袁紹。

曹操命劉備、朱靈帶領三萬精兵攔路截殺。袁術都到阻截,返回淮南,不久吐血而死。但由於劉備參與了車騎將軍、獻帝老丈人董承的衣帶詔事件,懼怕曹操加害,就沒有再回許都,而是帶兵去了徐州。

劉備斬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反叛朝廷,企圖與袁紹聯手,南北夾擊曹操。

為了解除與袁紹作戰時腹背受敵的狀況,曹操決定親自率領五千虎豹騎征伐劉備。

劉備雖然在很短的時間內,集聚了數萬人馬,但畢竟是些烏合之眾,沒有多少戰鬥力。劉備被迅速擊敗,妻子被俘獲,關羽投降了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大軍屯居黎陽,命郭圖、淳于瓊、顏良率領精步騎首先渡過黃河,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把守的白馬。

劉延戰事吃緊,曹操採納荀攸聲東擊西的計策,親自率領輕騎兵,以關羽、張遼為先鋒,解救白馬之圍。關羽萬人陣中,張遼的掩護下,將倉皇爬上麾蓋的顏良斬殺,解了白馬之圍。

就在官渡之戰膠著時刻,袁紹的謀士許攸來降,曹操採納了其建議。曹操又是親自率領五千精騎,火燒烏巢袁紹糧倉,袁軍聞訊崩潰愛,曹操以少勝多,取得了的官渡大捷。

說曹操,曹操到,曹操的確跑得快。

曹操不僅跑得快,而且是個閒不住的人。總在關鍵時刻衝在第一線,徵劉備、救白馬、戰烏巢,這都是官渡之戰中最關鍵的戰鬥。每臨大戰,曹操都喜歡親自下手,不太願意麻煩別人。

豹眼特別喜歡讀官渡之戰的故事,的確是蕩氣迴腸。曹操的果斷決策及親自行動,痛快淋漓,令人感覺倍爽。

這是其優點,也是其缺點,但豹眼認為,這更多是出於無奈。

第一,手下大將不給力,不得不親自出徵哦。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記載:

建安二年,遣謁者僕射裴茂率關西諸將誅傕,夷三族。

曹操也並不是每戰必親自出徵,建安二年(197年)四月,曹操派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征討李傕,夷滅其三族。李傕也是個狠角色,曹操並沒有親征。

類似的情況也很多,顧不過來的時候也會分兵征戰。

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呂布再次反叛朝廷,與已經稱帝的袁術勾結,派遣高順、張遼攻打沛城,擊敗了劉備。曹操派遣夏侯惇救援,也被高順打敗。

夏侯惇去了不辦事,木得辦法,曹操只能親征。曹操一出馬,就把呂布給活捉啦,不去能行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攻漢中,駐守大將夏侯淵傻乎乎地帶領四百軍士離開大營,跑到十五里外的鹿角陣地去修補被劉備攻破的陣地,夏侯淵斷後,掩護軍士撤回大營,被黃忠趁機斬殺。

夏侯淵作戰非常勇猛,其作風很類似於其從兄夏侯惇,但不太會用兵。曹操多次提醒他,但也沒把他教會。曹操木得辦法,只好親自前往漢中前線坐鎮指揮。

曹操坐鎮大本營,不是每臨大戰必親征的話,或許就統了天下?


第二,曹操對手下將領也不是很放心。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東郡太守任上提拔陳宮出仕,並十分信任他,委以重任。

據《武帝紀》記載,曹操之父曹嵩在來曹操處的路上,被徐州牧陶謙派人截殺。曹操一怒之下,征討陶謙,所過雞犬不留。東郡守備陳宮聯合陳留太守張邈等人反叛,迎接呂布入主兗州。

當時,只有鄄城、東郡的範、東阿二縣,由於司馬荀彧、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死命防守,才得以保住,致使曹操幾乎傾家蕩產。不是程昱勸阻,曹操就投靠了袁紹。

官渡之戰決戰前夕,張繡接受賈詡的建議,再次投降了曹操。曹操儘管非常開心,但張繡在宛城出爾反爾,致使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戰死。這一幕慘狀,曹操不該會忘記。像賈詡、張繡這些夥計,咋能讓曹操放心呢?曹操走到哪就帶到哪,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曹操帶著這些將領和謀士出場,自然是戰鬥力爆棚。但曹操既不放心把他們單獨留在家裡,也不放心他們結夥外出哦。

劉備投靠曹操後,程昱、郭嘉反覆提醒曹操,不要放走了劉備。建安四年(199年),袁術北上投奔袁紹。曹操一時疏忽,就派遣劉備、朱靈去截殺,結果劉備帶著部隊就跑到徐州,斬殺了徐州刺史車胄,佔據徐州,反叛曹操。曹操的腸子都悔青啦,曹操一生在玩鷹,這次卻被老鷹狠狠地啄了眼。

更令曹操氣惱的是,劉備還參與了車騎將軍、獻帝的老丈人董承等人,假借衣帶詔搞曹操的事件。

獻帝東歸,沒個吃飯的地方,曹操力排眾議,奉迎天子,給獻帝及群臣算是安頓了個家。不管曹操出於何種目的,但沒有曹操的話,這幫人就是一群乞丐。

荀彧被曹操稱作“吾之子房也”,對其十分信賴。但荀彧最後還是與其分道揚鑣,誰清楚荀彧一開始是咋想的呢?如果有機會被他逮住,誰敢保證他不辦曹操呢?還有孔融等一幫夥計在,都是不安定分子,曹操不得不防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進攻襄樊,曹仁支撐不住,曹操就派遣大將於禁帶領三萬大軍救援。結果被關羽水淹,于禁投降。這讓曹操非常絕望,他說“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于禁會投降”。

曹操曾經稱讚于禁“質忠性一,守執節義”。于禁投降,這不是對曹操啪啪打臉嗎?讓曹操情何以堪?

曹操的嫡系部隊是曹氏、夏侯氏子弟,但畢竟能力有限。張遼、徐晃、于禁、張郃等五子良將,都是從敵營中投奔而來。在漢末三國時期,跳槽是家常便飯,無須詬病太多。但能投靠曹操,也就可能再投靠別人。讓他們帶領大軍外出征戰,的確風險很大。于禁能投降關羽,關羽的老鄉徐晃就不會投降嗎?

豹眼認為,是曹操英雄暮年,身體也出了狀況。木得辦法,才讓徐晃率領大軍救援曹仁。

儘管徐晃擊敗了關羽,取得了襄樊之戰的大勝,但曹操那顆拔涼的心,恐怕一直沒有放到肚子裡去。

又如官渡之戰最後階段,曹操處於被動,其手下將領有許多人跟袁紹眉來眼去。在曹操戰勝袁紹以後,就發現了許多將領、謀士給袁紹的信。曹操大度,全部燒燬啦。究竟是哪些人,不得而知,但給曹操紮紮實實提了個醒。

這些情況,讓曹操不得不謹慎,曹操多疑也就情有可原。江湖險惡,不多個心眼哪行哦?

第三,這也說明曹操駕馭能力的高度還不夠。

曹操自己本事很大,手下大將不是能力不夠,就是不太放心,這決定了每逢大戰,曹操必定親征。

但從另一個角度,也看出曹操境界不夠,駕馭能力有限。曹操沒有一統天下,與之不無關係。

從劉邦與韓信的關係,就看出曹操帶領團隊的套路,與劉邦相比,還是差了一截。

韓信是很可能反叛的,但畢竟沒有反叛。這就足以說明劉邦很有一套,證明了他爆棚的掌控力。

如果曹操能夠像劉邦那樣使用五子良將,其結局就很難說。

從徐晃帶隊擊敗關羽、張遼征討孫權來看,起碼在曹操時期,五子良將遠遠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

如果曹操放手讓他們帶隊出征,有可能會被他們害死,但也可能一統天下。

而曹操選擇的是親征,這自然減少了風險,但也就不能夠走得更遠。畢竟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曹操也很善於管理團隊,但與劉邦的套路不同。雖說劉邦有些出於無奈,但掌控力還是足夠的。

與之相比,曹操還是遜色不少,這或許是曹操沒有一統天下的原因吧。

第四,還有一個情況,豹眼在別的問答中說過,那就是曹操在戰事失利時,跑起來方便。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只要掌控了軍隊,即便戰事失敗,走到哪裡一樣繼續割據,成為一方諸侯勢力。如果將領帶著軍隊跑掉,那就啥也不是啦。

特別是在官渡之戰前,曹操的勢力還不強大,四面受敵,處境艱難。本就兵力有限,如果曹操再做甩手掌櫃的,精銳兵力在外,一旦失利,曹操就徹底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這個風險太大。這也是曹操每逢大戰,必定親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豹眼看來,曹操每次大戰親征,無非就是將領能力有限,對將領忠誠度沒有把握。同時也是曹操管理團隊的策略不同,親征是一種選擇,並不是唯一的選擇。這與曹操駕馭團隊的能力不夠及自信心不足有關。

也可以說,曹操謹慎有餘,冒險不足。如果曹操徹底放手,充分發揮將領們的主觀能動性,一統天下是極有可能的。歷史沒有假設,但可以汲取經驗和教訓。

曹操坐鎮大本營,不是每臨大戰必親征的話,或許就統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