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時,“以向宛洛”發生了嗎??

由建安七年(202年)劉關張火燒博望坡我們知道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顧茅廬時,南陽(宛)不是曹操的地盤,《三國志—魏書—武帝記》“(建安)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還鄴……秋七月,引軍出盧龍塞……八月,登白狼山……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九月,公引兵自柳成還……十一月至易水……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記載全年曹操在河北、遼西一帶活躍,離南陽遠著呢。

三顧茅廬時,“以向宛洛”發生了嗎??

可是“襄陽說”抓住“草廬對策”裡的“以向宛洛”,說三顧茅廬時,宛是曹操的地盤,所以需要攻打,言外之意諸葛亮不可能“躬耕於南陽”。

一、“以向宛洛”是戰略規劃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對劉備說“若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以出秦川,以向宛洛”,可見“以向宛洛”是戰略規劃,前提是“跨有荊、益”,條件是“天下有變”。

二、漢中—襄樊戰役:“以向宛洛”的預演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戰役曹操慘敗,襄樊戰役讓關羽威震華夏,可以說是“以向宛洛”的預演版。

三、“以向宛洛”從來沒有發生過

劉備於建安十六年(211年)佔據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佔據益州,可以說“以向宛洛”的前提出現了。

然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白衣渡江,關羽被殺,荊州丟了,以此“以向宛洛”前提就不具備了。

三顧茅廬時,“以向宛洛”發生了嗎??

四、《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做

《後出師表》“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顯然是對三顧茅廬以來的總結,經歷了21年的“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經歷,諸葛亮發出“凡事如是,難可逆見”感慨,當然忠誠不變,所以諸葛亮又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顯然《後出師表》是對“草廬對策”和北伐的總結,是對《前出師表》的總結,因此《後出師表》必然為諸葛亮所做。

五、“困於南陽”指宛城之戰

《後出師表》有“曹操……困於南陽”,顯然指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宛(南陽郡郡治,南都帝鄉)慘敗,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遇害之事。《三國志-魏書-武帝記》記載“張濟自關中走南陽。濟死,從子繡領其眾。(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還舞陰,繡將騎來鈔,公擊破之。繡奔穰,與劉表合。公謂諸將曰:“吾降張繡等,失不便取其質,以至於此。吾知所以敗。諸卿觀之,自今已後不復敗矣。“遂還許。”

六、“躬耕於南陽”不容被篡改

“躬耕於南陽”是不容被質疑,被否定,被篡改的,“南陽”就是南陽,不是南郡、襄陽郡,也不是襄陽,更不是2010由襄樊改名而來的襄陽。

三顧茅廬時,“以向宛洛”發生了嗎??

@無可置疑123@無可置疑123@無可置疑123

@一一陌上花開@一一陌上花開@一一陌上花開@血色磚頭@血色磚頭@嚮往飛天舞@嚮往飛天舞@孔見之明@華傑文化創意工作室@孔見之明@嚮往飛天舞@隆中風景名勝區@隆中風景名勝區@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五等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