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購2億美元國美“可轉債”,拼多多“病急亂投醫”?

認購2億美元國美“可轉債”,拼多多“病急亂投醫”?

文丨易牟

來源 | 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

4月19日,突然蹦出來一件大消息。

近年來一直“水逆”的拼多多突然宣佈了一個重磅消息——認購國美零售發行的2億美元可轉債,期限三年,票面年利率為5%,初步轉換價為每股1.215港元。

國美髮債,正常。

拼多多接盤,也正常。

但是,拼多多認購國美的公司債,還是轉換價高達1.215港元的可轉債,雙方還宣佈了戰略合作,那麼這件事就值得嘮一下嗑了。

認購2億美元國美“可轉債”,拼多多“病急亂投醫”?

一、拼多多為什麼急著要國美?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可轉債。

簡單來說,可轉債就是一種可以把債券轉化成股票的證券。也就是說,拼多多可以按照約定把它轉換成股票,國美不得拒絕,拼多多也可以把它在流通市場出售變現,或者等國美正常還本付息。

意思就是,雙方先談一下戀愛,不急著領證。

關於合作,一共有兩部分:

1、可轉債合約。拼多多如果把5%票面利率的可轉債如全部行使轉換權,它將最多獲配12.8億股國美新股份,約佔國美髮行轉換股份擴大後股本的5.62%。

2、戰略合作。國美零售方面,全量商品將上架拼多多,品牌大家電將接入拼多多的“百億補貼”計劃,旗下安迅物流、國美管家兩大服務平臺將給拼多多提供服務;拼多多方面,會向國美注入消費大數據、平臺流量等優勢數字零售資源,也將在市場推廣等方面展開合作。

有人說,國美實際上是佔便宜了,這一次合作是拼多多“饞它身子”,因為它多年積累的線下門店和物流平臺,正是拼多多一直“可夢而不可求”的。

確實如此。

一方面,拼多多缺線下場景,下沉市場用戶又見頂。

從財報來看,拼多多的用戶已經超過5億,2020年互聯網人口紅利幾乎消失,由於微信的內部政策,拼多多社交電商的紅利也差不多吃盡了,線上獲客越來越難。

前幾年,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提出新零售,走向了線上與線下的全渠道融合之路,而拼多多才剛剛開始在線上崛起,根本顧不上線下,即便是現在也沒這個財力去進行重資產佈局。

缺少線下場景的拼多多,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老牌線下巨頭國美,希望利用國美的線下給自己尋求用戶增量。

另一方面,拼多多沒有完備的物流體系,看上了國美的安迅物流。

電商是天生依賴物流的,中國電商井噴爆發與中國龐大的“鐵公基”投入分不開,尤其是便宜又高效的快遞公司,給各大電商平臺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

在當前的電商格局中,阿里有菜鳥系,京東自己搞物流,蘇寧在自有物流的基礎上又入主了天天快遞……經過幾年的合併和淘汰,如風達、國通、全峰、品駿、亞風、全一等二線快遞集體出局,物流體系逐漸成了電商的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

這些年來,拼多多的物流體系一直依賴阿里菜鳥系,名在別人手裡,命也就捏在別人手裡,之前還指望極兔擺脫依賴,但是這並不現實,中國快遞創業公司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老牌玩家都搞不下去更不用說新手了。

更況且,快遞是一個重資產項目,看一直虧損的京東物流就知道了,拼多多自己都還一直在鉅額虧損,哪裡有餘糧再去大肆補貼極兔?

不得已,只好尋求國美的安迅物流支持,自己搞不成器,借雞生蛋還是能行的。

再一方面,拼多多與國美合作,還想再撕一下“假貨”標籤,衝擊一下高品類。

2019年,拼多多活躍用戶5.85億,GMV是10066億元;京東活躍用戶3.62億,GMV是20854億元;阿里巴巴2019財年活躍用戶7.11億,GMV達到了57270億元。

用戶規模和GMV相比較,拼多多的“低客單價”非常明顯,人均交易額僅僅1720元,僅僅只有阿里的五分之一,低利潤和高補貼一直是戴在拼多多頭上的緊箍咒。

現階段下,拼多多最主要的任務已經不再是高用戶增速而是扭虧為盈,提高人均消費額將是GMV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唯一的一條生路。

可是,在過去半年中拼多多在這一方向上成績寥寥。

拼多多從去年開始推出“百億補貼”進軍中高品類,但是固有的生態和口碑之下,商家的合作意願並不高,相比天貓、京東、蘇寧之類的頭部電商,效果並不明顯。

無奈之下,拼多多又大力推“正品險”,藉助保險公司的聲譽給自己背書,意圖撕掉假貨標籤,提高平臺形象,但是治標不治本,APP裡照樣一大堆“88元LV“”200元AJ“之類的商品,就連“正品險”本身也因為“保險人不是消費者”“理賠難”等問題,被斥為“假保險”,還一度登上了知乎熱搜。

國美是賣電器起家的,高客單價的家電和3C無疑是刺激GMV最適合的品類之一,同時國美多年積累的口碑和品牌形象,也可以為拼多多站臺背書。

綜上三點來看,拼多多急著要和國美“談戀愛”,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在“螳螂財經”易牟看來,雙方想要“修成正果”並不是一件易事,可謂是困難重重。

二、國美靠不住,雙方合作並不深

撇開美好的幻想和童話故事不提,“談戀愛”和“領證結婚”終究是不同的,男女雙方組建家庭時,要考慮的問題很多。

那麼,國美會是一個合適的伴侶嗎?

未必。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早在2018年國美在中國B2C網絡零售市場的份額佔比就已經低於1.2%。

2019年,國美零售GMV總計1361.1億元,這個數字和阿里、京東之流相比也就一個零頭,就連和GMV弱勢的拼多多相比,也就僅僅13%而已。

再來看市場對其的定價,國美零售(0493.HK)從2015年4月之後股價就一路走低,跌去了三分之二,市值也僅僅只有157億港元(143億人民幣),相比於曾經的老對手蘇寧易購(002024.SZ)的823億元市值而言,已經是全面落後了。

從財報來看,2019年國美零售(0493.hk)營收為602億元,同比下跌7.78%,從2015年之後歸母淨利潤一直為負,淨利潤也連續三年虧損,這要是放在A股已經ST退市了。

認購2億美元國美“可轉債”,拼多多“病急亂投醫”?

(國美零售歷年財報,圖片來源:wind金融終端)

與此同時,國美的負債也連年攀升,截止2019年末達到了637億元,淨資產從2016年的209億降到了81億,根據wind數據顯示,國美及其關聯子公司目前仍然有12只債券在還本付息。

這些年,二級市場上國美一直不被投資者看好,唯一能拿來炒作的就是各種黃光裕出獄的傳言,還因此被戲稱為“黃光裕出獄概念股”,但是我們都知道,時代的浪潮從來都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改變,就算是黃光裕也沒有辦法以一己之力扭轉國美的頹勢。

對於拼多多和國美之間的合作,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反正“螳螂財經”易牟從小就被家裡長輩告知,結婚找對象,門當戶對很重要,否則遲早鬧矛盾。

而且,從雙方的合作上來看,國美也是有一定保留的,畢竟安迅物流和國美管家是其主要競爭力,肯定是先滿足了自身需要,有餘力再提供給合作伙伴。

另外,從可轉債的規模來看,2億美元可轉債兌換最高5.62%的股份,這個比例其實並不高,遠不足以影響國美決策。

遙想當初,2014年騰訊掏出2.15億美元,買下了京東上市之前15%的股份,給京東狠狠拉了一下估值,華爾街態度翻轉,京東的IPO價格直接翻了一倍,活躍用戶也連續翻番,這才叫史詩級合作。

當然,最壕橫的還得算是2015年阿里和蘇寧的交易,阿里用283億元人民幣,入股了蘇寧約20%的股份,成為蘇寧的第二大股東,蘇寧又以140億人民幣認購了阿里不超過2780萬股的新股。自此以後,雙方在相關品類上的GMV蹭蹭往上漲,這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夥伴。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佔股還是合作方向,拼多多與國美之間更多的則是物流、大數據、流量的一些正常商業合作。

這讓人想起了一個反面教材。

2017年,騰訊和京東聯手以8.63億美元入股唯品會,加上京東之前的佔股,雙方一共持有了唯品會12.5%的股份,在流量和物流上給唯品會支持,京東更是說要把唯品會拉進了自己的首頁,增加自己的業態。

受到消息面的影響,唯品會當天股價大漲39%,隨後一路被炒高,從8.4美元每ADR的價格,漲到了2018年2月份的19美元,市值翻了一倍還多。

但是,合作了一件時間之後,問題就出來了。根據財報顯示,京東在2019年2月份還持有了唯品會6.71%的股份,但是之後就一路減持,淡出了大股東行列。

唯品會也並未因為這一合作而迎來業績大爆發,2017年和2018年營業利潤接連下降,營收增速也萎靡不振,股價更是在2018年10月跌到了4.3美元的谷底,市值被抹去了78%,投資者一片哀嚎。

認購2億美元國美“可轉債”,拼多多“病急亂投醫”?

原因有很多,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唯品會本身就在走下坡路,京東和唯品會雙方又都是電商,相互之間的合作並不廣泛,很多東西都是停留在表面上,沒辦法涉及到根本層面,所以一時間難以顯效。

拼多多和國美,何其相似?讓人不能不為之擔憂。

三、面對蘇寧阿里、京東騰訊的組團,拼多多國美的組合難從根本上改變

從當今的電商格局來看,最好的補缺口時代或許已經過去了。

各大平臺都在固守自己的領地,阿里體量最大,有閒錢多線出擊;京東在鞏固自己的物流優勢;蘇寧忙著線上和線下融合,豐富自己的全品類;就連唯品會,也更充分的發揮自己的“特賣”優勢。

每一個電商的崛起之路,都有自己強人一步的固有優勢,這在經濟學裡叫做“反木桶原理”,即不走補短板的傳統保守路線,而是用最長的一根木板決定了其特色與優勢,在一個小範圍內成為制高點。這種特色和優勢,不僅僅表現在電商巨頭的營收結構上,還刻在它們的基因裡。

“螳螂財經”易牟經常會質疑“企業基因論”,但是往往現實就是這樣,至少在電商行業內,廝殺了這麼多年,大家的優勢和標籤還是那樣,沒有太多改變。

拼多多大概率也會遵從這一個定律,它是從社交電商和鉅額補貼下沉取得優勢的,它的基本盤也在這裡,別人或許搶不去,但是自己也難以走出來。

這一結果,早在蘇寧阿里聯合,京東騰訊組團的那些時刻,就已經決定好了。

“螳螂財經”易牟認為,電商的邏輯總的來說可以歸類為“流量+配套”,拼多多在過去獲得了流量優勢,所以在倏忽之間崛起,但是跑得太快,配套這種基本功可能就落下了。

電視劇《寶蓮燈》裡面,沉香拜師孫悟空,只求速進,馬馬虎虎學了一些招式,一到後期和高手對決,總是從細節處落於下風。

“螳螂財經”易牟小學的時候,個子長得很快,經常去欺負同學,別人吃營養品的時候我不屑一顧,放學了三下五除二就把作業寫完了,潦潦草草。

到現在,身高和字體這兩件事,一直引以為憾。

大道至簡,其實一個企業的成長和人是差不多的,不下一番苦功夫,不練廢幾本字帖,再想把字寫得好看是很難的。

再說回拼多多和國美的合作,分析了這麼多,其實我總體是不怎麼看好的。

這一點,從可轉債裡就可以看出一些門道。

稍微對可轉債瞭解一些的人都知道,可轉債由於出賣了更多的權利,票面利率一般要比普通債券要低一些,A股更是有很多票面利率低於1%的可轉債。

國美和拼多多之間的這一次債券交易中,可以看出兩點:

1、票面利率相對較高。

根據wind數據,國美及其關聯子公司一共有12只債券正在還本付息,票面利率大多在4%~8%之間,上市公司國美零售(0493.HK)2017年在新加坡發行了兩隻普通債券,票面利率都是5%。

也就是說,這一次拼多多認購的可轉債,在票面利率上並沒有討到便宜。

2、國美溢價太高。

根據國美公告,初步轉換價為每股1.215港元,較4月17日0.73港元的收盤價來說,溢價約66.44%,PS為0.4倍。

按照這個市盈率來計算,蘇寧易購的股價約有29%的上漲空間。對比一下2015阿里入股蘇寧,溢價也只有10.4%罷了。

借用“零售氪星球”的說法,超高的溢價反映了兩點。第一,拼多多在這一輪合作中,面對國美這樣的線下零售企業,話語權並不高。第二,蘇寧、永輝等線下巨頭在紛紛站隊,拼多多能挑選的優質標的越來越稀缺了。

結語

拼多多和國美的合作,雖然突然但也在意料之中,弱勢者抱團取暖本就符合社會規律。

但令人疑惑的是,為什麼不是直接置換股份,而是以可轉債的方式?

如果這是試探,會不會變成同床異夢?2.5億美元會是“戀愛”中的禮物,還是最後會變成“彩禮”?

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正如上面所說的,保持清醒,不必驚訝。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