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的饭碗端得稳当吗?

前言:

有人说一部二十四史,实际上是一部忍饥挨饿的历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都在和饥饿做斗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的饭碗端得稳当吗?

(乌克兰悼念当年大饥荒中死难的同胞)

上世纪30年代,在乌克兰发生的那次饥荒,其状惨烈,让人泪目!

2004年,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在万人追悼纪念集会上发表演说,谈到当年的饥荒,他是这样说得:

“每分钟有17人饿死,一天大约死亡25000人。比法西斯纳粹杀害的犹太人还多。”……2004年,乌克兰总统尤先科的演说。

饥饿而死,其实就是对五脏六腑的凌迟!首先消耗的是人的脂肪,脂肪消耗完了,紧接着就是五脏六腑所遭受的难言的痛苦,那种感觉没有经过历饥荒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在那次饥荒中,成千上万的人一批批倒下,欧洲粮仓变成了人间地狱!

经常听到一句话:"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

相信多数人心里没有产生丝毫的波澜,试问:在衣食富足的今天,谁还会仔细玩味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内涵!只有亲身经历过饥荒的人,才会产生共鸣。

看过电影《1942》的人有没有感到震撼?

据史料记载,当时饥荒遍及河南全省,总受灾人数达到1000万左右、150万人死于饥荒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大约300万人逃离河南。逃荒路上,满是奄奄一息的灾民,饥饿成为人们最大的敌人。当时河南省社会处编印的《河南灾情实况》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死尸横野,无人收埋,鬼哭神号,无殊地狱”。……《河南灾情实况》

粮食问题是大问题!一旦出事,是会死人的!一部世界史,就是一部忍饥挨饿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

农耕文明就是为了一个字“吃”而延进的。为什么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农业当做为立国之本?被饿怕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其实是一部挨饿的历史,几乎无年不灾,无年不荒。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

汉武帝年间,黄河决口造成粮食绝收,结果是“大饥”。“大饥”的结果是“人相食”。

再来看看盛世大明的饥荒:

“崇祯二年,山西、陕西饥。五年,淮、扬诸府饥,流殍载道。六年,陕西、山西大饥。淮、扬洊饥,有夫妻雉经于树及投河者。盐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缢于官署。七年,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太原大饥,人相食。九年,南阳大饥,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饥。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明史》

读后令人不忍再读,“父子、兄弟、夫妻相食!”短短八个字,把当时的惨状描述的淋漓尽致,令人不寒而栗。

远得不说,看看1936年的四川大饥荒,为了多活十几天,饥民们抢食观音土,明明知道十天后会暴毙而死,他们依然飞蛾扑火般地抢食,仅仅是为了多活十天!

天灾

在北方农村有句老话: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农历)。把阳历七八月份说成是“三天一小旱,五天一大旱”。这个时候正是秋庄稼拔节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候出现旱灾,是致命的,古人把这个时候的旱情叫“掐脖旱”,严重的会导致绝产。因此,在古代靠天吃饭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如果连续五六天不下雨,农民就会心惊肉跳,如果再不下雨,庄稼汉们就要集资求雨了。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唐.李约《观祈雨》

在中国长江以北的地区,降水集中在6月下旬和9月上旬 ,而农作物在这个时间段最需要水。在农村呆过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怕的不是年平均降雨量的大小,怕的是该下雨的时候老天爷憋着不下,不该下雨的时候却敞开大嘴下起来没完没了。

在农村还有一个谚语: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是一条宽大的气候带,是冷暖气流反复拉锯的地方。极易出现端天气,尤其是大旱,那可真是一大片了!中国历史上在这个地区的饥荒基本上都是这个该死的气候带造成的。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为了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很多地方都建起了龙王庙,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任意一个搜索引擎中输入“龙王庙”三个字,看看有多少词条,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先祖是多么的艰难!

祈求风调雨顺的皇家建筑天坛,除了祭天之外,天坛还有祈谷和求雨的作用。天坛的祭祀仪式一般都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进行,祭祀的时间在早上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在祭祀的前一天,皇帝会带领着百官来天坛行礼,以求神灵的庇佑。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风调雨顺的期盼是多么地热切!

风调雨顺意味着国泰民安,皇家的基业才会稳固。

人祸

我们以1942年河南的大饥荒为例,虽然出现了旱情,但是最根本的是人祸:战争加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

在一份日期为1943年9月27日的报告中,视察灾情的政府专员张光嗣总结了河南饥荒严重的四个原因:

“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军粮的沉重负担,土地贬值太快使得农民即使卖地都无法生存,地方官员挪用救灾粮款的渎职行为。”

……1943年张光嗣报告

欧洲粮仓乌克兰当年的饥荒:天灾加人祸

打击“富农”,使得乌克兰的粮食生产出现了大滑坡。大量种地能手被划为“富农”而遭到了流放,使乌克兰别的农民不敢耕种,以免被流放。1932年粮食产量暴跌,这个时候天灾一来,惨烈的饥荒就开始了。

目前我们的饭碗端的稳吗?

疫情当前,国家屡次出面发布官方声明: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足以应付目前的疫情。

这无疑给全国人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毕竟,经历过饥荒的国人,对于过去的那段挨饿的历史记忆犹新,已经解决了吃饭问题的中国人当然不敢掉以轻心。

后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问题事关国本,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全体国民的吃饭问题放到极端重要的位置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