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为什么?

偉大的時代


上联:君权神授富贵在天克己复礼,

下联:三纲五常君本家本离经叛道。

横批:孔子儒家学说源头核心本质旨归唯心主义的自白。

注释:

1.大方向错误。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符合天道。孔子儒家学说源头核心本质,恰恰与之相反与背离。为何?因孔子为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裔,武王伐纣、以周代商后,为安抚天下、保留祭祀,仍将商朝遗民,分封陈国世袭罔替,孔子祖上迁徙鲁国、家道中落。孔子年轻时,赴鲁国一等公宴遭拒,从此,“克己复礼”成为其奋斗毕生的座右铭。家道中落的个人身世,奴隶战争的社会背景,血缘世袭的历史烙印。何为“礼”?周礼。何为“周礼”?古中国奴隶战争人类社会制度及其体系的“集大成”、“顶峰”与极致。

2.小方向可取。开办私塾、有教无类、学费束修(即腊肉腊鱼),使贫困学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当时,鲁国的国立大学为田忌及其家族举办,孔子作为平民,既不能入学,更不能为师。只能就学于私塾,而后担任私塾先生。

3.弱国论千年。因“孔子问礼”,古中国长期“舍师取生”,奴隶战争与封建地主社会两项合计长达3940年,死水一潭、自腐虫生、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直至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边缘。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弥久弥深,历史教训十分深刻沉痛。

结论:

1.孔子儒家学说源头核心本质为唯心主义,毋庸置疑。孔子曾说:如果早些看到《易经》、《道经》,其儒家学说,将会是另一番模样。会是怎样的呢?其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兜售“克己复礼”,四处碰壁,如丧家之犬。孔子亲口所言,刻骨铭心、悔不当初。

2.“儒家”学说传人的自我革命。早已将《道德经》奉为圭皋(即玉璧、精髓),迷途知返。这才有“新三纲八目”、“新横渠四句”的横空出世,仁人志士集群,此起彼伏、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这才使古中国因道德经文脉未断:国土保持相对完整,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幸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旷古烁今。他(她)们,早已实非儒家、崇尚“克己复礼”,而是道家、崇尚“唯道是从”,崇尚伏羲、炎黄、尧舜,并与之一脉相承。

3.其身后,后世深陷于“周期律”(历史朝代更替)的离经叛道者,皆将后世仁人志士集群,统称为“儒家”、“儒雅”、“儒商”等,纯属误导、误读与误判。毋庸置疑。



徐敏豪大诗人


孔子是一个道德哲学家、思想家,并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专业哲学家。孔子的思想全是伦理学范畴,其核心是“仁”。孔子比较偏重伦理学,孔子的体系中并没有神,而有“仁”和“爱”,孔子根本没有谈西方哲学所关心的世界本原问题,提的很多的是理念,没有提出世界的最高范畴,很难说他是唯心唯物,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觉得不能笼统的归为唯心或者唯物。

孔孟推崇“仁”“义”“礼”“孝”“德”.这些都超乎物质之外,但又建立在物质之上;都以内心为起始本源,但又都使之于物.我们不能简单的以唯心或者唯物来论述它,但它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唯用”——就是能够使用于这个社会,能够有助于这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孩子,我们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属于他父亲,或者是属于他母亲。懂得归纳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但是缺点在于容易将事物一棍子打死。

虽然儒家思想更注重心性方面的修养,但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就是敬而远之。所谓“敬”,说明他对鬼神的态度不是否认,或者说这是他不了解的东西,他不随便崇信,但也不完全否认,其实就我个人认为,这算不得唯心,当然也不可能是唯物。

就辩证主义观点来讲,对唯心主义完全的否认,本来就不一定正确。鬼神这种东西,我们即使没见过,不能因为没见过就否认它。其实我自己非常赞同孔子的态度,对于我不了解的东西,我不完全否认,但是也对其没什么兴趣。

其实不需要引用别的著作,只要是读过《论语》的人就知道有一句话很好的说明了孔子对待迷信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提这些东西。为什么孔子没有迷信思想,这和他治学态度的严谨是分不开的。关于《论语》中讲治学的语句很多。如:“多闻阙疑”,“多见阙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习时,多见多闻,而且积极思索,自然想不出“天命鬼神”存在的道理。在《公冶长篇》中“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以其知也?’”此句的意思就是臧文仲养了一只叫蔡的乌龟,要用这只乌龟占卜。为其盖了豪华的房子居住,孔子认为他不聪明。可见孔子是反对占卜的。不过这句好似乎也有别的翻译,我看过别的译注中说乌龟不是用来占卜用的,但是杨伯峻先生的译注确实是有道理的,关于这个问题此处不再赘述。大家知道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客观存在的孔子都如此谨慎,更何况是那些虚无的东西呢?

唯心与唯物是西方的说法,西方文化讲分。但东方文化是主张合与和的,讲究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心归为阳、唯物归于阴,对易经来说,这二者是要归一的,它两种思想是相互存在的,所以易经并非纯粹的唯物或唯心。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宣扬“仁”的学说。他认为“仁”即“同情和爱人”。学生樊迟曾问老师孔子:“什么是仁?”答曰:“爱人”。爱别人,关爱别人,就是“仁”。即仁者爱人。他大声疾呼“爱人”、“安人”、“安百姓”、“泛爱众”、“博施济众”。表现了天下为仁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仁”是孔子对春秋时期仁爱思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礼后人,先上后下,先人后己,这是做人的准则。这即所谓忠恕之道。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克己复礼,正人先正己,约束修行,践行周礼,非礼不看、不听、不言、不行。

一个有“恭、宽、信、敏、惠”的人,就能够身体力行,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先要做到爱人。“仁者”就要“爱人”。“爱人”是达到“仁者”境界的前提条件,而“仁者”是“爱人”的结果。为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要以个人的爱为出发点,最终形成人类的爱。“仁”是最高境界,是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标准。“仁人”是品德高尚的人。孔子的仁学奠定了儒家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星火诗集


毋庸置疑,孔子是唯心主义者。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欢迎各位批评。

判断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有一个根本标准,那就是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人就是唯物主义者,承认意识决定物质的人就是唯心主义者

,这两者是根本矛盾的,一个人在某一刻不能既是唯物主义者,又是唯心主义者。

很多人由于思维惯性的影响,一想到孔子就是圣人,圣人当然是唯物主义者了,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一来没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二来对孔子及其学说也不甚了解,只是人云亦云,须知:真理往往都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需要说明的是,说孔子是唯心主义者并不是在否认他这个人以及他的理论贡献,而是单纯地就事论事。

话说回来,为什么说孔子是唯心主义者呢?还是得用上面所说的那个标准来判断。

孔夫子在当时属于地主阶级,属于社会的统治阶级,他是商汤后人,其父亲在生前曾任陬邑大夫(在山东的曲阜),孔子也当过官,从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吏一直做到了司空、大司寇,但由于生不逢时,他的一些政治主张和理论学说并没有能够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

说到底,他只是一位理论家,他更加承认意识决定物质,他认为大丈夫就要当个读书人为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或者更好一点,要“学而优则仕”,当官成为统治者。他的弟子要去当农民,他认为这是小人的作风,这可以看出这位大理论家轻视劳动人民的倾向,轻视实践的倾向。


他一心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想要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这就决定了他必须游离于一些统治者阶级的左右,而少跟劳动人民接触,所以他周游四国,学生众多。知识分子出身的他想要扩大自己的理论影响就必须办学收学生,因此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学的风气,他还要提倡“有教无类”,否则他就难以扩大影响,实现抱负,这些都是可以从他的阶级立场上去理解的。

把这一切都理清楚后,我们发现孔子确实是封建社会的圣人,他所涉及的领域是全面而广泛的,他的理论学说很美好很理想,代表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和仁人志士的向往,更是为帝王将相所作的赞歌。


然而,这些掩盖不了他是一位唯心主义者的事实,他的诸多理论都是直接从上层统治者的视角看问题,都是“高屋建瓴”,而很少接近社会实践,他很少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出发,而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他认为只要在意识方面下苦功夫,就能决定物质的发展。所以他理论贡献很大,他的理论学说通常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且能被统治者奉为圭皋,因为这本身就是孔夫子从统治者的利益角度出发的学说。

总结:毛主席认为“孔学名高实秕糠”就是上面的那些道理,因为孔夫子脱离实践,过分强调知识分子和帝王将相的作用,而缺少对于社会实际的客观观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