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说五十岁知天命?之前不知道吗?

偉大的時代


提及我中国的“圣人”,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是谁,那就是孔子。

尽管孔子没有留下什么书籍,可是其中他的言行举止,给我们的启示一定都不少。其中孔子有说过一句这样能够的话“五十知天命”,那么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中的“知天命”又有着什么含义。

我们在生活上,要是遇到某些困难,无法解决的时候往往会问我们父母的一些意见,甚至是更上一辈的意见。其实这很容易理解,那就是随着一个人的不断成长和经历。这个人的人生阅历也会逐步增加,而当人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段的时候,就会非常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应该干什么事情。

而这句话“五十知天命”,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一个人五十岁的时候,他就会知道自己以后的人生应该怎么样过。也就是说他已经是知道是上天给自己的人生安排是什么了。这因为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年龄其实并不高。基本是活到了六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所以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就闹腾不起来了。

所以在这个年纪中,就应该开始颐养天年了。之前的成功,也就成了定局。之前的失败,你的人生就已经是失败了。不过,这仅仅是在古代而已。在现代却是大有不同了,现在人们的寿命已经大大的延长了,而其中尽管“知天命”,可是之后还有着无限的可能。

而这个时候,你已经知道了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了。是继续奋斗还是,还是安逸的过着。尽管在这之前的人生也许会很迷茫,不过在这个时候,一切的迷雾都已经揭开。


消失的云


《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同的年龄想不同的事情,不是不知道,而是没有那个年龄的经历就没有那么深的体会。

“五十而知天命”,原意是五十岁知道哪些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古人指到了50岁就不要再闹腾,应该开始颐养天年了,之前成功你的人生就成功,你之前失败,你的人生就失败。

我对孔子的“五十岁而知天命”是这样理解的,到了五十岁知道生命无常,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才知道生命原本给我们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不懂这些,只知道去搏去奋斗,而今的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更注重健康,更应该珍惜自己,珍惜自己的家人相处的时光。当看到有老人踯躅前行,就会联想到我们的将来,我们的老年会是怎样的生活,身体健康还好,不给别人添麻烦,如果到了自己什么都不能干,处处依靠别人才能过活,这样的日子真心无力。过去看到有人很年轻就离开这个世界,很为他惋惜,会慨叹生命太过年轻。现在却不会这么想,认为如果不是老死可能应该也是一种幸福吧,不用感受看别人脸色,需要求助别人才能吃上饭,洗个热水澡,那样的日子真不愿意去想,太过悲凉!

到了50岁这个年龄,人该不会再逞强了,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考虑下人生以后的事情,如何让自己能有尊严的生活。



辉哥7651


其实孔子也不知天命,不仅五十岁之前不知道,五十岁以后也没有搞明白。别说”知天命”,就连”四十而不惑”也没有做到。理由也是非常清楚明白的,比如有一个小孩问孔子是早上的太阳离人近,还是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孔子就说不上来。孔子对樊迟提出学农学圃的问题可谓一窍不通。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已经走到穷途末路,老子看清了便辞官走人,写下了一部《道德经》,就此避世隐居,不知所踪。

但孔子却反其道而行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持续十四年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像在鲁国一样求得重用,复辟奴隶制社会,虽名动一时,实质却是处处惨遭冷落,落了一个“累累如丧家之犬”的下场。

我认为“知天命”应该是一个极高的认知境界,不仅要明白应该做什么,还应该明白怎么做,才能够最成功。无论周游列国宣传周王朝的典章制度,还是在鲁国堕三都,都是不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所以必然以失败告终。

在鲁国为官的时候,孔子确有过人之处做对了一些事,中都宰就做得不错,小司空也做得很好,前者是地方官,后者是副职,所以他还游刃有余。到了大司寇任上,代行相事,主持夹谷会盟也干得非常漂亮,几句话就收回鲁国被齐国吞并的几座城市,但是”堕三都”就陷入了困境,从国家政治角度讲也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不过从保护旧体制而言已经不适时宜,虽说要做成功也不是一定办不到,但需要更为高超的谋略。只可惜孔子既低估了对手的实力,没有掌握鲁国内部,各方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又缺乏计谋,匆忙行事,只能败下阵来。这恐怕也只好用尚未知天命来形容。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孔子不失为善于反省的思想家,在他六十七岁回到鲁国的时候,又开始教书育人做学问的工作,有记载当时的孔子研修《周易》非常刻苦,世有”韦编三绝”之说,孔子常常叹息:要是老天爷再给我几年时间,让我能够精通《周易》就好了,不至于犯大的错误。可见孔子也自认没有精通《周易》,那么无论五十岁前后,都离”知天命”尚有较大的距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