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運動類APP未來發展方向

隨著人們對運動健康關注度提高,很多運動類APP開始走進大眾生活之中。其中一些運動類APP的用戶總量超過千萬,甚至上億。除了基礎的運動數據記錄功能之外,各APP開發商都在嘗試探索各種模式,最終希望找到更有效的方式進行變現。那麼運動類APP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呢?有什麼方式能夠更加有效的留存用戶,更加有效的實現變現呢?愛運動的藍胖子來預測一下未來運動類APP的發展方向。

一、運動類APP的過去與現狀

姑且把這個階段稱作運動類APP的1.0時期,在過去的15年中,隨著智能手機與記錄運動狀態硬件的普及,運動類APP開始走進廣大消費者的視線中。這個階段,運動APP能夠實現記錄用戶的運動軌跡、配速、心率等基礎數據並在應用中展示。在此基礎上,國內外的APP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方向。

國外的運動類APP更加簡單,多數的國外運動APP是專門為自家的運動硬件設備進行服務,自身有強大的線下硬件銷售業務支撐,佳明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的廠商。


談運動類APP未來發展方向

佳明的運動記錄設備可以在很多頂級職業賽事中看到,這些設備價格不菲,其中入門級的運動手錶也需要1500元以上。佳明的運動APP專門為自家硬件服務,功能也僅限於收集、展示運動數據。由於佳明能夠提供較強的數據記錄功能,其智能運動硬件在中高端業餘愛好者中間很受歡迎。

還有一類運動APP就是類似Strava的產品,Strava僅僅提供一個數據平臺,能夠與多家知名硬件廠商對接,直接獲取關聯數據並進行進一步分析。運動壓力、功率形態、疲勞狀態等數據都可進行展示。這個應用受到很多中高級運動愛好者的歡迎,不過想要看到高級運動數據分析必須要充值會員。

我不認為國內多數運動愛好者會關注這些高階運動數據,儘管這些數據真的非常非常有用;也不認為多數運動愛好者會去花大價錢購買昂貴的設備或者充值高價的會員,儘管他們可能十年如一日的運動。國外的運動類應用很純粹,對於真正運動的人群來說很有用,但是並不符合我們的國情。

在國內運動類APP發展則是另一種景象,除了在智能手環領域進行探索之外,更多是在運動社區、商業化變現方面進行發展。因為與國外不同的是,國內運動類APP運營商往往並沒有那麼強大的硬件銷售業務。通過運動社區增加用戶的關注活躍度,增加用戶的粘性。當有了用戶的積累之後,開始推出各類會員服務、開始推行商城業務來進行變現。他們希望獲得儘可能多的用戶,儘可能多的關注度,通過用戶的量來幫助變現。這聽起來不錯,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很多也都是類似的思路,但是實際情況真的有想象的那麼美好嗎?


談運動類APP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市場具有一定特殊性,因為內需足夠的大,所以我們只需要先聚集足夠多的用戶量,之後再尋求各個方面的變現不就好了。我們發現各大運動APP開發商在變現路上探索的廣度已經非常寬了,但是運動類APP未來的出路在哪裡依舊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從什麼樣的地方進行突破呢?

二、運動類APP的用戶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話題,就是用戶到底是誰?哪些是真正的用戶?哪些不是?我們應該把焦點定位在哪個用戶群體上面?

首先我們要面對第一個問題,運動是剛需嗎?當然不是,當一個肥宅,每天下班之後在床上躺著,喝汽水,看電視是多麼Happy的一件事情,我為什麼要去運動呢?做一個人畜無害的肥宅難道不好嗎?搬了一天的磚那麼累,多歇一下多好啊。


談運動類APP未來發展方向

相信多數人的選擇就會是在家裡待著,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更宏觀的群體上時就會發現運動並不算是一個剛需。大眾群體往往會選擇讓自己活得更加舒服一些。如果當一個運動類APP有著龐大的用戶群體時,就需要考慮一個問題,這些用戶中有多少是偽用戶,這些用戶往往不會長期活躍,因為他們的業餘時間很可能被其它有意思的APP搶走,比如短視頻等娛樂性APP。

由於國內APP往往都建立了一個社區,所以即便是活躍用戶,我們依然需要去進行一次劃分,來區分哪些是真的在運動,哪些僅僅是為了在社區中看看美女帥哥發動態的。要注意的是,只有經常運動的群體才是我們應該服務的核心用戶群體。這些用戶不會輕易放棄運動,運動相對他們來說有較高需求優先級,並且可預期的會持續在運動中投入,過兩個月要繼續參加半馬,是不是得換個新鞋?平時我得準備訓練啊,這個訓練衣服啊、水壺啊、補給品啊是不是得按時更新?這個群體在運動金錢投入上是中堅力量。同時他們也能夠持續影響周邊的人。一個想要參加跑步的小白,會先相信一個陌生的APP還是身邊的跑步愛好者,顯然會是身邊經常運動的跑步愛好者。所以解決這些用戶的需求會是運動類APP在未來突破的重要群體。

有人會問,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你放著大眾用戶不去管,去管少數人,是不是瘋了?現在沒有用戶量,沒有流量,這個產品能做下去?我手裡掌握著用戶量,這個市場難道不是我說了算嗎?我的需求設計應該針對這些大眾群體啊!

用戶量、流量客觀程度上反映了一個產品被大眾接受程度,還有它的熱度,但是要注意的是參與體育運動與其他行為是有明顯不同的。例如短視頻的火爆,短視頻火爆體現了現代社會節奏加快,人們對信息量攝入的渴望,但是它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對錯之分,一種順應社會潮流或者人性的行為。運動則是有對錯之分,沒有任何知識儲備的人,沒有多數運動經驗的人無法正確表達出他們的訴求。表達出的僅僅能評價為一個需要。我們如果把這些需要整理一下,確實會發現一些呼聲比較高的點。接下來按照這些呼聲很高的需要開發產品,初期確實很不錯,用戶反響很好,我們繼續按照這個路線走下去。一年之後發現我們的產品功能很臃腫了,但是這些功能我們又不好把他下掉,用戶就喜好這個,我們還要去繼續擴張。

談運動類APP未來發展方向

業務擴張越來越快,但是辛辛苦苦服務的這些用戶卻很容易流失,在運動方面要引起我們注意的事情就是越是運動經驗少,越是運動知識儲備少的人,越容易流失。也就是想辦法從他們身上變現,很難有持續性。

一個不好的消息是經常運動的群體對於國內的運動APP認可度並不是很高,因為只要是長時間運動,就會發現運動視頻、商城爆款,運動基礎數據幫不了自己。一個爆款跑鞋能幫助像我這樣經常運動的人嗎?簡單的數據呈現能幫助我嗎?運動社區的美女帥哥照片能幫助我嗎?一些零散的小知識,小技巧能幫助我嗎?那我們該怎麼抓住用戶呢?剛剛不是說經常運動的人群很關鍵,又能持續消費,又能帶動周邊群體,現在又說他們好像對我們失望,不好留住。那我們不去做大眾群體怎麼辦?

三、高階數據的作用於矛盾

高階運動數據分析對於運動愛好者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一個運動愛好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高階運動數據反映的一清二楚。以跑步為例,你的心率數據可以反映出你在運動中承受的運動壓力,近期的運動壓力與長期運動壓力對比能夠得出身體的疲勞形態。通過跑步配速與心率的關係能夠看出在運動中產生疲勞的速度,能夠判斷出有氧耐力的好壞。對於有功率計設備的自行車運動能夠分析出更多的數據。

這些數據都太專業了,我雖然每天都在跑步,但是我要這些專業的數據有什麼用嗎?別說這些專業數據了,就是記錄的簡單配速啊、心率啊我都不知道是什麼含義,雖然我很喜歡運動,願意參與,也願意投入。


談運動類APP未來發展方向

如果按照這個理論,我們不應該使用電腦,因為電腦涉及到的知識太專業了。就算是北大計算機專業畢業,也只能瞭解皮毛,能瞭解酷睿i7指令集嗎?這個用的顯卡Maxwell架構是怎麼回事啊,這個CPU在代碼運行時候怎麼優化的啊,這些太專業了,以至於不是幾個人就能簡單解釋清楚的,這麼專業性的東西我們是不是不應該需要呢?我們都是普通人啊,要專業的東西幹什麼?

這例子與運動上的高階數據很類似,但是為什麼專業性知識那麼多的計算機被大眾接受並使用了呢?我們現在拿著的智能手機也是一個計算機,怎麼這麼專業的設備我們就用了呢?因為有人做了操作系統和軟件,使得我們不需要了解任何計算機知識就可以使用計算機做很多的事,現在沒人會以計算機太專業為理由拒絕使用計算機。

四、未來的解決方向

對於一個經常運動的人來說,是不會拒絕一個為他量身定做的運動方案的,這個運動方案怎麼來?都包含什麼?這些都需要運動高階數據來為我們解答。我們可以根據用戶數據的分析來推定用戶的運動能力處於什麼樣的級別,每天可以承受的運動強度,進而推斷出可能適合他的運動計劃。從運動能力推定出發,還可以推斷用戶可能適合什麼樣的運動裝備,可能處於什麼樣的運動階段,需要什麼樣的運動信息。既然,我們能夠推定出這些了,那麼經常運動群體的痛點是不是就解決了呢?這個能推定這些,那對於入門者也一樣適用啊,這不就是消除了中高端用戶和普通用戶之間的門檻嗎?只要能抓住中端用戶,之後讓他們帶動一下不就好了?

理論是這樣的,但是這條路上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因為很多研究數據都是基於運動員或者是經常參加比賽的業餘愛好者為設定前提。因為研究這些人有既得利益和價值,能夠幫助提高體育水平。但是這些研究是否100%適用於普通人呢?尤其是在一線城市快節奏工作的年輕人呢?答案卻是否定的。


談運動類APP未來發展方向

非常高興行者的這次更新,總算是引入一些功率訓練的數據計算,但是就上圖展示的訓練壓力指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就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們根本承受不住150TSS,第二天還需要去上班,有很多人都是高強度腦力勞動,150TSS以下不能一概算作輕度疲勞。通俗一點解釋,全力騎行1小時的訓練壓力指數為100TSS,想想一下全力1小時,那之後就肯定累趴下了,那麼150TSS從實踐角度看大約需要2小時高強度訓練。這根本就不合適我們普通人,這沒法對我們的訓練給出有效的建議,僅適用於經常參加比賽或者身體能力很強的業餘愛好者或者是職業選手。

那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大數據算法會起到相應的作用,過去對普通人研究較少的原因有下面幾點:1、研究時間成本高2、調查數據範圍廣3、數據價值相對較低低

4、偏差難以控制事實上對於大眾用戶的科學數據分析預測的精度相對不需要那麼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大數據去推定用戶可能處於什麼樣的能力範圍。隨著數據不斷的被補充到模型中以及引入一些標準的實驗組,模型的可靠程度會不斷提升。通過用戶歷史運動數據心率與配速關係,心率自身變化即可推定出相對可靠的結論。對於運動愛好者的科學運動訴求,更合適的方案是基於其自身運動情況,來給出一個相對保守的運動計劃。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對用戶運動壓力數據的計算,對用戶實際運動表現進行的用戶運動能力劃定,甚至還可以加入用戶平時生活習慣的維度。

完成上面的工作並不像說的那麼簡單,這需要一個富有經驗的算法策略團隊,有運動經驗的產品團隊,甚至還需要配上擁有運動數據研究經驗的體育從業人員。也許可以通過算法去解決其中的一些問題,但無論如何都是需要實際驗證的,所以這三個部分都很重要。如果能夠抓住這個突破點,就能夠抓住通向運動類APP 2.0時代的鑰匙,提供因人而異的定製化服務方案或許是我們未來5年能夠達到的目標。現在心率數據收集設備以及普及,相關運動基礎理論已經存在很久,隨著信息社會發展,大數據也越來越重要。開啟一下個戰場的先決條件已經具備,戰役打響只是遲早的問題。

如何能夠贏下這場戰役呢?記住,沒有運動經驗和知識儲備的人群是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訴求,還有就是專業不代表普通人不需要。

五、愛運動的藍胖子在做什麼

當然是在設計一個運動APP了,嘗試讓人們得到一個全新的運動體驗,在思考怎麼能夠讓運動APP迴歸本質,以人為中心,怎麼解決具體一個人的運動問題。正如前面所說的,這是一個很艱難的事情,一個人不可能完成。

最近得到了獲取一批數據資源的口頭協議,正在發愁如何起草合作協議,比起上線部署服務這個才是最讓人頭疼的事情,有點難為一個程序猿了。之後繼續當一個拍腦袋工程師,看看拍腦袋拍出的模型是否好使。這個拍腦袋也是需要有運動經驗,甚至有相關專業人士指導的,總之拍腦袋也不是那麼好拍的,初期搞出一個人工智障的概率還是蠻高的。


談運動類APP未來發展方向


更棘手的事情就是怎麼減肥了。有人會問:一個在做運動相關內容的人要減肥,平時真的是有運動過嗎?

當然是平時在運動了,不過因為工作壓力導致飲食作息失控帶了的肥胖還是蠻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沒有信心重新騎上自行車,沒有信心重新站在球場上,還是先養生騎騎自行車之後再測一次FTP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