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运动类APP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对运动健康关注度提高,很多运动类APP开始走进大众生活之中。其中一些运动类APP的用户总量超过千万,甚至上亿。除了基础的运动数据记录功能之外,各APP开发商都在尝试探索各种模式,最终希望找到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变现。那么运动类APP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有什么方式能够更加有效的留存用户,更加有效的实现变现呢?爱运动的蓝胖子来预测一下未来运动类APP的发展方向。

一、运动类APP的过去与现状

姑且把这个阶段称作运动类APP的1.0时期,在过去的15年中,随着智能手机与记录运动状态硬件的普及,运动类APP开始走进广大消费者的视线中。这个阶段,运动APP能够实现记录用户的运动轨迹、配速、心率等基础数据并在应用中展示。在此基础上,国内外的APP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方向。

国外的运动类APP更加简单,多数的国外运动APP是专门为自家的运动硬件设备进行服务,自身有强大的线下硬件销售业务支撑,佳明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厂商。


谈运动类APP未来发展方向

佳明的运动记录设备可以在很多顶级职业赛事中看到,这些设备价格不菲,其中入门级的运动手表也需要1500元以上。佳明的运动APP专门为自家硬件服务,功能也仅限于收集、展示运动数据。由于佳明能够提供较强的数据记录功能,其智能运动硬件在中高端业余爱好者中间很受欢迎。

还有一类运动APP就是类似Strava的产品,Strava仅仅提供一个数据平台,能够与多家知名硬件厂商对接,直接获取关联数据并进行进一步分析。运动压力、功率形态、疲劳状态等数据都可进行展示。这个应用受到很多中高级运动爱好者的欢迎,不过想要看到高级运动数据分析必须要充值会员。

我不认为国内多数运动爱好者会关注这些高阶运动数据,尽管这些数据真的非常非常有用;也不认为多数运动爱好者会去花大价钱购买昂贵的设备或者充值高价的会员,尽管他们可能十年如一日的运动。国外的运动类应用很纯粹,对于真正运动的人群来说很有用,但是并不符合我们的国情。

在国内运动类APP发展则是另一种景象,除了在智能手环领域进行探索之外,更多是在运动社区、商业化变现方面进行发展。因为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内运动类APP运营商往往并没有那么强大的硬件销售业务。通过运动社区增加用户的关注活跃度,增加用户的粘性。当有了用户的积累之后,开始推出各类会员服务、开始推行商城业务来进行变现。他们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尽可能多的关注度,通过用户的量来帮助变现。这听起来不错,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很多也都是类似的思路,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吗?


谈运动类APP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特殊性,因为内需足够的大,所以我们只需要先聚集足够多的用户量,之后再寻求各个方面的变现不就好了。我们发现各大运动APP开发商在变现路上探索的广度已经非常宽了,但是运动类APP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依旧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地方进行突破呢?

二、运动类APP的用户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话题,就是用户到底是谁?哪些是真正的用户?哪些不是?我们应该把焦点定位在哪个用户群体上面?

首先我们要面对第一个问题,运动是刚需吗?当然不是,当一个肥宅,每天下班之后在床上躺着,喝汽水,看电视是多么Happy的一件事情,我为什么要去运动呢?做一个人畜无害的肥宅难道不好吗?搬了一天的砖那么累,多歇一下多好啊。


谈运动类APP未来发展方向

相信多数人的选择就会是在家里待着,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更宏观的群体上时就会发现运动并不算是一个刚需。大众群体往往会选择让自己活得更加舒服一些。如果当一个运动类APP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时,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这些用户中有多少是伪用户,这些用户往往不会长期活跃,因为他们的业余时间很可能被其它有意思的APP抢走,比如短视频等娱乐性APP。

由于国内APP往往都建立了一个社区,所以即便是活跃用户,我们依然需要去进行一次划分,来区分哪些是真的在运动,哪些仅仅是为了在社区中看看美女帅哥发动态的。要注意的是,只有经常运动的群体才是我们应该服务的核心用户群体。这些用户不会轻易放弃运动,运动相对他们来说有较高需求优先级,并且可预期的会持续在运动中投入,过两个月要继续参加半马,是不是得换个新鞋?平时我得准备训练啊,这个训练衣服啊、水壶啊、补给品啊是不是得按时更新?这个群体在运动金钱投入上是中坚力量。同时他们也能够持续影响周边的人。一个想要参加跑步的小白,会先相信一个陌生的APP还是身边的跑步爱好者,显然会是身边经常运动的跑步爱好者。所以解决这些用户的需求会是运动类APP在未来突破的重要群体。

有人会问,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你放着大众用户不去管,去管少数人,是不是疯了?现在没有用户量,没有流量,这个产品能做下去?我手里掌握着用户量,这个市场难道不是我说了算吗?我的需求设计应该针对这些大众群体啊!

用户量、流量客观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产品被大众接受程度,还有它的热度,但是要注意的是参与体育运动与其他行为是有明显不同的。例如短视频的火爆,短视频火爆体现了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对信息量摄入的渴望,但是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之分,一种顺应社会潮流或者人性的行为。运动则是有对错之分,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人,没有多数运动经验的人无法正确表达出他们的诉求。表达出的仅仅能评价为一个需要。我们如果把这些需要整理一下,确实会发现一些呼声比较高的点。接下来按照这些呼声很高的需要开发产品,初期确实很不错,用户反响很好,我们继续按照这个路线走下去。一年之后发现我们的产品功能很臃肿了,但是这些功能我们又不好把他下掉,用户就喜好这个,我们还要去继续扩张。

谈运动类APP未来发展方向

业务扩张越来越快,但是辛辛苦苦服务的这些用户却很容易流失,在运动方面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事情就是越是运动经验少,越是运动知识储备少的人,越容易流失。也就是想办法从他们身上变现,很难有持续性。

一个不好的消息是经常运动的群体对于国内的运动APP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因为只要是长时间运动,就会发现运动视频、商城爆款,运动基础数据帮不了自己。一个爆款跑鞋能帮助像我这样经常运动的人吗?简单的数据呈现能帮助我吗?运动社区的美女帅哥照片能帮助我吗?一些零散的小知识,小技巧能帮助我吗?那我们该怎么抓住用户呢?刚刚不是说经常运动的人群很关键,又能持续消费,又能带动周边群体,现在又说他们好像对我们失望,不好留住。那我们不去做大众群体怎么办?

三、高阶数据的作用于矛盾

高阶运动数据分析对于运动爱好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运动爱好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高阶运动数据反映的一清二楚。以跑步为例,你的心率数据可以反映出你在运动中承受的运动压力,近期的运动压力与长期运动压力对比能够得出身体的疲劳形态。通过跑步配速与心率的关系能够看出在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速度,能够判断出有氧耐力的好坏。对于有功率计设备的自行车运动能够分析出更多的数据。

这些数据都太专业了,我虽然每天都在跑步,但是我要这些专业的数据有什么用吗?别说这些专业数据了,就是记录的简单配速啊、心率啊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含义,虽然我很喜欢运动,愿意参与,也愿意投入。


谈运动类APP未来发展方向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我们不应该使用电脑,因为电脑涉及到的知识太专业了。就算是北大计算机专业毕业,也只能了解皮毛,能了解酷睿i7指令集吗?这个用的显卡Maxwell架构是怎么回事啊,这个CPU在代码运行时候怎么优化的啊,这些太专业了,以至于不是几个人就能简单解释清楚的,这么专业性的东西我们是不是不应该需要呢?我们都是普通人啊,要专业的东西干什么?

这例子与运动上的高阶数据很类似,但是为什么专业性知识那么多的计算机被大众接受并使用了呢?我们现在拿着的智能手机也是一个计算机,怎么这么专业的设备我们就用了呢?因为有人做了操作系统和软件,使得我们不需要了解任何计算机知识就可以使用计算机做很多的事,现在没人会以计算机太专业为理由拒绝使用计算机。

四、未来的解决方向

对于一个经常运动的人来说,是不会拒绝一个为他量身定做的运动方案的,这个运动方案怎么来?都包含什么?这些都需要运动高阶数据来为我们解答。我们可以根据用户数据的分析来推定用户的运动能力处于什么样的级别,每天可以承受的运动强度,进而推断出可能适合他的运动计划。从运动能力推定出发,还可以推断用户可能适合什么样的运动装备,可能处于什么样的运动阶段,需要什么样的运动信息。既然,我们能够推定出这些了,那么经常运动群体的痛点是不是就解决了呢?这个能推定这些,那对于入门者也一样适用啊,这不就是消除了中高端用户和普通用户之间的门槛吗?只要能抓住中端用户,之后让他们带动一下不就好了?

理论是这样的,但是这条路上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为很多研究数据都是基于运动员或者是经常参加比赛的业余爱好者为设定前提。因为研究这些人有既得利益和价值,能够帮助提高体育水平。但是这些研究是否100%适用于普通人呢?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快节奏工作的年轻人呢?答案却是否定的。


谈运动类APP未来发展方向

非常高兴行者的这次更新,总算是引入一些功率训练的数据计算,但是就上图展示的训练压力指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根本承受不住150TSS,第二天还需要去上班,有很多人都是高强度脑力劳动,150TSS以下不能一概算作轻度疲劳。通俗一点解释,全力骑行1小时的训练压力指数为100TSS,想想一下全力1小时,那之后就肯定累趴下了,那么150TSS从实践角度看大约需要2小时高强度训练。这根本就不合适我们普通人,这没法对我们的训练给出有效的建议,仅适用于经常参加比赛或者身体能力很强的业余爱好者或者是职业选手。

那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数据算法会起到相应的作用,过去对普通人研究较少的原因有下面几点:1、研究时间成本高2、调查数据范围广3、数据价值相对较低低

4、偏差难以控制事实上对于大众用户的科学数据分析预测的精度相对不需要那么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去推定用户可能处于什么样的能力范围。随着数据不断的被补充到模型中以及引入一些标准的实验组,模型的可靠程度会不断提升。通过用户历史运动数据心率与配速关系,心率自身变化即可推定出相对可靠的结论。对于运动爱好者的科学运动诉求,更合适的方案是基于其自身运动情况,来给出一个相对保守的运动计划。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用户运动压力数据的计算,对用户实际运动表现进行的用户运动能力划定,甚至还可以加入用户平时生活习惯的维度。

完成上面的工作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这需要一个富有经验的算法策略团队,有运动经验的产品团队,甚至还需要配上拥有运动数据研究经验的体育从业人员。也许可以通过算法去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但无论如何都是需要实际验证的,所以这三个部分都很重要。如果能够抓住这个突破点,就能够抓住通向运动类APP 2.0时代的钥匙,提供因人而异的定制化服务方案或许是我们未来5年能够达到的目标。现在心率数据收集设备以及普及,相关运动基础理论已经存在很久,随着信息社会发展,大数据也越来越重要。开启一下个战场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战役打响只是迟早的问题。

如何能够赢下这场战役呢?记住,没有运动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人群是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还有就是专业不代表普通人不需要。

五、爱运动的蓝胖子在做什么

当然是在设计一个运动APP了,尝试让人们得到一个全新的运动体验,在思考怎么能够让运动APP回归本质,以人为中心,怎么解决具体一个人的运动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的,这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一个人不可能完成。

最近得到了获取一批数据资源的口头协议,正在发愁如何起草合作协议,比起上线部署服务这个才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有点难为一个程序猿了。之后继续当一个拍脑袋工程师,看看拍脑袋拍出的模型是否好使。这个拍脑袋也是需要有运动经验,甚至有相关专业人士指导的,总之拍脑袋也不是那么好拍的,初期搞出一个人工智障的概率还是蛮高的。


谈运动类APP未来发展方向


更棘手的事情就是怎么减肥了。有人会问:一个在做运动相关内容的人要减肥,平时真的是有运动过吗?

当然是平时在运动了,不过因为工作压力导致饮食作息失控带了的肥胖还是蛮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没有信心重新骑上自行车,没有信心重新站在球场上,还是先养生骑骑自行车之后再测一次FTP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