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直想遷都洛陽,首都的具體位置,為何必須留在開封?

宋朝一直想遷都洛陽,首都的具體位置,為何必須留在開封?

最近一段時間,影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這部影視劇,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北宋仁宗朝的歷史。在影視劇中,呂夷簡和范仲淹關於宋朝的首都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爭論。其實在北宋歷史上,關於宋朝的首都問題,從太祖朝一直爭論到了仁宗朝。宋朝一直計劃遷都洛陽,但首都又必須留在開封。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宋朝一直想遷都洛陽,首都的具體位置,為何必須留在開封?

首先,我們聊聊西安、洛陽、開封三大城市之間的關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西安城一直是最合適的首都地點。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腹地,關中平原的糧食產量,足以保證基本開支。在關中平原的外圍,地質結構非常複雜,定都西安之後,可以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京城內通常會聚集幾十萬到上百萬的非勞動人口。依靠關中地區的糧食產量,已經無法滿足京城人口的需要。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原王朝從西安遷都洛陽,就成為了一個必然的選擇。洛陽位於中原地帶,交通便利,周圍的地形複雜,同樣適合戰略防禦。因此,在古代歷史上,西安和洛陽都是十三朝古都,出現了“西京長安、東都洛陽”的說法。在秦漢時代,中原王朝的經濟中心在北方,可是經歷了魏晉南北朝400多年的混亂局面以後,我國的經濟中心已經明顯向南方轉移。隋朝再次統一全國以後,為了解決京城對北方地區造成的壓力,同時加強對南方地區的統治,隋煬帝傾國之力開鑿了著名的大運河。

宋朝一直想遷都洛陽,首都的具體位置,為何必須留在開封?

大運河的中心為洛陽,無論是北方的戰馬、武器,還是南方的糧食、瓷器、茶葉,都能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城。到了唐朝統治時期,雖然唐朝的首都在長安,但唐朝的皇帝們經常居住在洛陽,就是為了方便獲得各地運來的生活物資,減輕關中地區的巨大壓力。進入唐朝統治的中後期,唐朝先後經歷了宦官亂政、農民軍起義、藩鎮混戰等一系列階段。公元907年,曾經不可一世的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動盪局面開始,出現了“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的說法。

在五代十國階段,由於各路軍閥混戰嚴重,長安、洛陽均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唐末詩人韋莊在《秦婦吟》中,記錄了唐朝首都長安的破敗景象:“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採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與此同時,洛陽的情況與長安非常相似,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體系開始崩潰。其實從唐朝統治的後期開始,從開封前往洛陽的水路運輸網絡已經積重難返。

宋朝一直想遷都洛陽,首都的具體位置,為何必須留在開封?

由於洛陽已經破敗不堪,除了後唐政權以後,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等政權,都是以開封為首都。開封原本是洛陽以東的水陸運輸中心,有點類似於現在鄭州市鐵路樞紐的地位。長安、洛陽屢遭戰火塗炭以後,開封的優勢地位逐步顯現,因此,先後成為了八個王朝的首都。請注意,開封的優勢和劣勢同樣明顯。只不過在動盪的年代,各個政權都沒有遷都的經歷。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了兵變,取代了後周朝廷,自己建立了宋朝。宋朝建立以後,在10多年的時間裡,先後平定了後蜀、荊南、湖南、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統一了中原王朝的主體部分。對於首都確立在開封,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並不滿意。開封位於豫東平原之上,早在後周時期,朝廷已經把開封城周圍的蔡河、五丈河與汴河溝連接到了一起,建立了以開封為核心的水路運輸體系。到了宋朝建立以後,進一步完善了金水河、運糧河等工程,當時的開封城號稱“四水繞城。”這是開封最大的優勢,也是宋朝定都開封的核心原因。

宋朝一直想遷都洛陽,首都的具體位置,為何必須留在開封?

但是,開封周圍都是一馬平川的平原,根本就無險可守。宋朝建立以後,一直面對北方遼國的巨大威脅。如果遼國騎兵軍團大舉南下,首都開封連一點節節抵抗的能力都沒有。因此,趙匡胤在位的末期,曾經計劃遷都洛陽。不過在遷都之前,趙匡胤進行了一輪試探。按照宋朝的規矩,皇帝每年需要行南郊之禮。趙匡胤每年都是在開封舉行儀式,開寶九年,趙匡胤宣佈前往洛陽行南郊之禮。

宋朝的官員們立刻明白了皇帝想幹什麼,起居郎李符隨後上書,歷數洛陽城市與宮室之破敗頹廢,供給困難。但是,趙匡胤並不在意,命令親家公焦繼勳負責修繕洛陽的宮殿,並且加封為彰德軍節度使。對於趙匡胤執意遷都的行動,宋朝的武將們也表示反對,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進諫,直接說:“開封漕運便利,供饋無闕,若留在洛陽,誰會想和官家一塊捱餓?”由此可見,李懷忠主要考慮了開封的水陸運輸優勢。畢竟如果遷都洛陽,各地的物資通過水路運往開封以後,只能通過陸路向洛陽轉運。

宋朝一直想遷都洛陽,首都的具體位置,為何必須留在開封?

其實,除了開封地理優勢便利之外,宋朝官員們還有私心。由於開封曾經是好幾個王朝的首都,宋朝取代後周基本上屬於不流血的政變。官員們在開封的利益盤根錯節,一旦遷都,對於官員們影響巨大,尤其是對於晉王趙光義。為了反對趙匡胤遷都,趙光義說出了“在德不在險”這句預言。後來的事實證明,趙光義的這句話幾乎葬送了宋朝。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引王禹偁《建隆遺事》記載:“太祖語左右曰:晉王之言故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鑑於反對強烈,趙匡胤放棄了遷都計劃。

公元976年冬天,趙匡胤去世,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宋朝遷都洛陽的計劃暫時告終。趙光義消滅了北漢政權以後,為了奪取至關重要的幽雲十六州地區,先後兩次主動進攻遼國,但均以慘敗收場,從而掀開了宋遼兩國長達30多年的大戰。公元1004年,遼聖宗耶律隆緒御駕親征,20萬遼國軍隊南下。遼國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大軍已經抵達了黃河北岸的澶州。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朝重臣王欽若建議遷都南京,另一位重臣陳堯叟建議遷都成都。

宋朝一直想遷都洛陽,首都的具體位置,為何必須留在開封?

在寇準的強烈堅持下,宋真宗才勉為其難抵達澶州,並且與遼國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真宗朝的遷都爭議告一段落以後,到了宋仁宗在位時期,遷都之事再次被提上了日程。關於是否遷都的問題,宋朝重臣范仲淹認為:太平盛世可留在開封,戰亂時期則遷都洛陽。范仲淹的建議遭到了宰相呂夷簡的強烈抨擊,甚至上演了仁宗朝的朋黨之爭。

鑑於物資轉運困難、開封各方面利益盤根錯節等原因,雖然遷都洛陽的呼聲屢屢出現,宋朝也一直有遷都洛陽的計劃,但截至宋朝滅亡,首都仍留在開封。到了宋神宗在位時期,開封到洛陽的河道曾經被短暫疏通了一段時間。由於此時的宋朝已經定都開封將近100時間,木已成舟,即使皇帝有遷都的想法,也根本無法推行。言而總之,宋朝一直計劃遷都洛陽,主要是洛陽的地質結構便於軍事防禦。但一直沒有遷都,主要是因為離不開開封便利的運輸網絡,並且各級官員均出現了“故土難離”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