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为什么君子一定要知命呢?

偉大的時代


现代人说起“命”,往往是在讲命运。但应该意识到,孔子讲的是知“命”而非知“运”,这其实是两件事。

命是人生中的确定性,而运是人生中的不确定性;命取决于内部的自身禀赋,运取决于外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命是先天唯一的,运是后天多变的。所以,命可知而运不可知,君子知命而不畏运。

关于什么是命,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中写道:“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在他看来,人性就是天命,是老天爷赋予人类确定性的禀赋,而儒家的道就是要遵循人的本性,率性而为!

人性是怎么样的呢?

孔子只是说“性相近习相远”,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但没有给出具有的阐述。

所以子思的弟子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他认为仁义礼智都是人性中内在固有的先天禀赋,这就是“天命”。

所以,子思和孟子用“性”解释了孔子所说的“命”,他们二人的学说在儒家中被称之为“思孟学派”。

而有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之称的王阳明则在二人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了“致良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先天具足的人性之善。而致良知就是要率性而为,把善良的人性充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就是儒家的君子之道。



莫失云间志


没有人去做,居然成功了,那是天意。没有人去找,居然自己来了,那是命运。天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到50岁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明白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只有顺乎自然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够有所成就。


山河相依


为何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此言出自《论语》最后一章“尧曰”。原话为,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为什么君子一定要知命呢?

知命的四种境界:

  1、无神论的知

  此为中国多数人的知,不承认或没有意识到有超出人的意志和能力的客观规律存在。即不知道有“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存在。这种人,把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于自己的努力或其他人的原因。包括这个世界上好多所谓的成功人士,大多停留在这一层次的认知上。他们有时候会滔滔不绝的述说他们所谓的成功经验,岂不知他们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无明的成功”而已。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一种成功。但是他们认为自己是知一切所以然的。(关于这个观点,请参看另一篇文章《成功为什么不可以复制》

  2、宗教论的知。

  承认有一种超出人力感知的存在。但认为人类智慧是不可能去探索或搞清楚的。只能把它归结于“神力”,诸如上帝、老天、真主等主宰的意志,等等。

  3、宿命论的知。

  意识到有一个客观规律存在,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掌控者芸芸众生的生死沉浮。人们只能所谓的接纳、臣服,任何的反抗只能徒增烦恼。因为结果早就是注定的、不可改变的。

  4、正知。

  这个词来自佛经,意思是符合实相的知见。命运确实有规律,也确实有超出我们现代文明和科学范畴的无法解释的规律存在(不知所以然而然)。但那不是某个主宰安排好的,并非是不可能被感知的,也并非早就注定,不可改变的。

  如上分析,孔子说的知命,应该是一种正知!只有正知,才能使得一个凡夫有愿力、有动力、有能力去降服自己,超凡脱俗,成为一个“君子”、“真人”、“菩萨”,乃至“圣人”、“至人”、“佛”(彻底觉悟的人)

  古德曾言:暇满之身难得。人们受累世的习性和业力掌控,无明的被操控的在命运的大河中浮浮沉沉。偶因福德因缘际会得遇正法,走上真正内明、觉醒之路。然而往往会受累世业习所累,生活中遇到诸多不如意。暇满之身不再,又加上福慧不够,正信不足。就很容易被命运之河的巨浪打压下去,又不知要经历多少世的轮回、起伏,才能再得暇满之身,得遇正法。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命”有了正知。在自己本世的命运之河中,不管经历多少风吹浪打,心中始终有根定海神针。没有了那么多“不知所以然而然”的惶恐不安,就会对自己的人生做真正的规划。它就像度过生死命运之河的一个导航、明灯。或者一块小木板,一根小拐棍。总比赤手空拳没着没落要好多了。

  我时刻清楚的知道,这是我此生困境的时候,是我的业力使然。这是我修行、转习的好机会,我要放下尘世中那些欲望,抓住这么多可以加工成菩提的机会(就是烦恼多啦),好好化我执。

  我时刻清楚的知道,这是我此生适合拿世间成就的时候,是我的业力使然。通过拿到更多的世间成就,我可以更好地帮助更多人走向解脱、觉醒之路。也是自己积福德的时候。同时也是自己修行、转习的好时候,在顺境中如果升起修行的愿力,更容易成就。

  故,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