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評價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

用戶2921634356701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宋代:王安石

其一: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其二: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個人感覺,這兩首寫在湖陰先生家牆壁上的詩,一定是王臨川自己和湖陰先生都非常滿意的詩。他二人既是至交好友,那麼我們從詩的意境上來看,可以將此二首看成是”每人一首“。

怎麼理解呢?

第一首,從字面的描寫上來看,是寫景,一定是寫的湖陰先生家的景。前兩句寫湖陰先生庭院之景,上句寫庭院的潔淨,下句寫庭院的秀美。後兩句寫湖陰先生家周圍的自然環境。但是,我們知道古人寫詩,並不僅僅只是寫景那麼簡單,定還有其它深意,且能將此詩題於家中牆壁,必不簡單。

我們不妨來引申一下,前兩句寫庭院之景,實則寫的是湖陰先生本人的操守,修身克己,潔身自好,且能自給自足,沒有過多的慾望。

第三、四句,講”一水護田“,我們知道,古人將”水“比作是最接近”道“的物質,那麼”一水護田“,就是講”以道護心“,則”青自來“。

總體來講,第一首詩就是講湖陰先生品行高潔,依道而行,道法自然。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第二首詩,便是寫給他自己的,我們來將幾個”假借“的詞找出來一分析就明白了。

寫此詩時,臨川先生已經退居金陵,功名已去,按理說,他也算退隱江湖,不問廟堂之事。但是從第二首詩中,我似乎看到他還沒有完全”放下“,依然有時恍惚還在朝中的感覺,這也能理解,轟轟烈烈的一輩子,哪裡能說放下就放下呢?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桑條索漠,楝花繁茂,猶如朝中紛繁複雜的大小事務,早已習慣了日理萬機的生活。退隱後,連聞到外面風吹進來花的餘香都能聯想到昔日的”從政“生活,這也很正常,何況他還是個”大文豪“,文人的心總是很敏感的。

黃鳥,我們可以看成是暗指官場之人,因為古人平民是不能用”黃“的,而且官服上都是繡的各種鳥的圖案來表示官職的品階高低。黃鳥鳴叫數聲,大概指偶爾還能聽到一些善於朝中的消息吧,每當此時,還以為自己依然身處官場呢?

這也算是描述了作者本人當時的內心世界吧,依然有些依依不捨之意,畢竟他還是”志未得意未滿“,道家的“無為”,對他來說就像是鏡中花,水中月,可見卻不可得。

王安石能被稱為”拗相公“,可見他與”道家“的”無為“是相去甚遠的。這也是他註定失敗的原因。不懂”以退為進“、”以弱勝強“,這在他當時有強大反對派的境況下,是十分不明智的。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想法,僅作探討。歡迎大家關注”廣老師講國學“。


廣老師講國學


大家好!我是@朔漠風塵,下面我對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簷長掃淨無苔)做簡單品析,與大家共同學習!

一、讀原詩

茅簷長掃淨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二、知詩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又因其曾封於舒、荊,死後諡號“文”,故又稱“王荊公”“王文公”。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曾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著峭刻幽遠,雄健剛直,簡麗自然的獨特風格。其詩有1500餘首,很有特色,自成一家。

三、明註釋

書:題詩。湖陰先生:楊驥,字德逢,是王安石退居江寧時的鄰居。茅簷:庭院。苔:青苔。畦: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護田:這裡指護衛環繞著園田。排闥:推開門。

四、譯詩句

茅屋常被主人打掃,乾淨得不生青苔,院內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親手種植的;院外一條溪流環抱著綠油油的農田,兩座青山彷彿推開屋門把翠色送到眼前。

五、品意境

前兩句寫庭院中的景緻,表明了主人的勤勞、愛整潔,也通過手栽花木寫出了其生活品味。後兩句寫院外的景色,彎彎曲曲的溪水像用手護住了田野,兩邊的山峰則像是推門而來,這樣的描寫,賦予了自然景色擬人化的動態,令整幅畫面顯得生動可愛極富情趣。尤其“排闥”二字為神來之筆,說山峰彷彿帶著清翠之色推門而入,這種極具新鮮感的形容精準、有節奏感且餘味悠長,令人眼前一亮。

這裡藏著兩個典故。“護田”出自《史記·大宛列傳》中的“因置使者護田積粟”,說的是漢朝在輪臺設置使者,保護田地、積攢糧食;“排闥”出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的“(樊)噲乃排闥直入”,說的是高祖臥病好多天不肯見人,樊噲推門探望。詩人把典故融入景物的描寫中,不僅直接引用了《史記》中的詞語,形成了標準的用典對仗,還在動作、情態上遷移運用十分精準。更重要的是,讓山水暗含了典故中人物的品質,使這種擬人化的表達更有韻味。

詩人表面上寫山水的靈動可愛,內裡還隱含著對居於此地人的欣賞之情,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對山水自然之景的選擇,往往也是古人對自身心性情趣的表達,湖陰先生既然選擇了一個這麼幽靜的地方作為自己的住所,可見其人也是品質高雅的。

縱觀全詩,這首詩既描寫了湖陰先生居所的清幽環境,同時也通過對環境的描寫表達出對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讚賞。


朔漠風塵


《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因主持變法,先後兩次被罷相,晚年退居江寧,縱情山水,常訪僧問禪,勤於讀書著述。《書湖陰先生壁》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王安石)

湖陰先生姓楊名驥,字德逢,是一位躬耕田園的隱士,也是王安石晚年居江寧時的一位鄰居和好友。王安石在 《元豐行示德逢》詩裡有這樣的詩句:“湖陰先生坐草室,看踏溝車望秋實。先生在野固不窮,擊壤至老歌元豐。”足見其交情甚篤。

王安石題在湖陰先生壁上的詩共有兩首,這一首最為著名。詩的前兩句“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茅簷”本指茅草屋的屋簷,這裡代指整個茅簷之下的門庭院落 。“長掃”中“長”與“常”是同音假借,用長短的“長”代替“經常”的“常” ,意為經常地掃 。從這一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主人的身份及性格。

詩中主人庭院用一“靜”字,既表達了“潔淨”,又引出“清靜”之意,庭院因得主人長掃,而無青苔雜蕪,造訪客人因見其 “淨”而生 “靜”意, “靜無苔”三字準確地表達了詩人從視覺感官到心靈感受所得到的一種愉悅和陶醉,若將 “靜”改為“淨”,便頓覺索然無味。

湖陰先生所居住的地方不是大都市裡的幽宅深院, 而是紫金山下, 市郊之地 ,這裡人煙稀少, 自然安寧幽靜。院落簡樸 ,只一茅草屋 ,顯見主人並非達官顯貴 ,也不是豪門名紳 。然而主人所居的院落卻十分潔淨, 一眼望去, 院中沒有雜物堆放, 亦沒有雜塵汙跡, 可見一個“淨”字把院落的清淨、整潔、井然有序描摹了出來。在院牆之隅、臺階之上, 連一絲青苔都沒有 ,“淨無苔”三個字將院落的整潔程度描寫得十分充分, 主人打掃得細心 、徹底 , 而且是經常, 也由此可知主人是多麼勤謹 ,好潔成癖。

江南地溼又住在紫金山下 ,時值初夏多雨之時, 山下更是雨水聚集之處 ,潮溼之地 、炎熱之時,這兩點正是青苔生長的最佳條件 , 如不經常打掃, 不出數日就會在牆根院角長出青苔來 。作者在表現主人院落整潔時用“淨無苔”真是舉重若輕 ,別具慧眼 ,通過作者細心體察 ,用最平淡無奇的意象表現出了最明晰、最生動、最有實感的本質 ,非大手筆不能收到如此舉重若輕的藝術效果 。

此時,詩人將目光移向園中蔥鬱繁盛的花木,因花木已 “成畦”,錯落有致,故雅景自成,暢人心扉。“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中用了一個偏義複合詞“花木”來指代庭院內的花草。“成畦”是說花草菜蔬都種植得井然有序 ,之所以要成畦而植 , 是因為品種繁多。如果只一種也就不必“成畦”了 ,所以“成畦”二字不僅說明了庭院花草栽種時的用心,格局佈置成畦而栽 , 十分整齊 ,又說明了花草的品種很多 。主人的愛好情趣盡在其中, 這是一種典型的文人隱士心理。

“花木”一詞使我們不僅知道了院中有花木 , 而且在論詩時 , 應當把花草樹木的色 、形、味一併帶入到詩的意境之中。因為凡花草樹木都有形、有色、有味, 形態上或傲然獨立、或默然含羞,色彩上或豔麗、或素雅 ,嗅覺上或馥郁、或清淡。花木“自栽”,可見主人勤勉、興致高雅。這裡描繪的是一個靜謐而富有生機的小小院落,凸現的是一個遠離官場、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此詩寫於初夏之時, 南京的初夏正是百花爭妍之際, 所以群芳競放, 鬥豔爭奇 ,情態各異, 溢光流彩。整個院落既繽紛五彩又錯落有致 , 潔淨優美 ,充滿生活情趣, 正是隱者之居的典型環境。

當詩人又將目光投向庭院外的綠水青山時,更濃的詩情被激活了:“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一溪款款,攜碧水護繞;兩山如奔,將漫峰青翠送進堂來,山水的情韻像詩人一樣高雅,像老友一樣熱烈。至此,詩人完全領略了山水的美此,並藉此表達了對友情的讚美。

“一水”令人感到遠遠地望見對面青山之中一條隱約可見的山溪蜿蜒而下,溪流的痕跡明滅可見,最後從山腳之下流溢出來。“護田”中“護”字是緊貼、緊靠的樣子, 似有一種摟抱之態。“護”字寫出了水對農田的情意,水給農田以澆灌、以滋潤,水把農田護圍在其中。這不恰似慈母伸開雙臂把自己的孩子摟抱在懷中的情景嗎? “護”字把水寫得有情有意、生動感人。

請大家閉目想想,一灣清洌的山谷溪水護繞農田而行,這溪水將初夏濃郁的綠色纏繞於農田之上。這裡把溪水人格化了,它也有了情感,主動地把蔥鬱的綠意纏繞于田野之上。一個“繞”字就把溪水的曲折宛轉、多姿多彩、情長意深的神情寫出來了。

末聯中的“排闥”即推門,“闥”指小門。這句是寫院外不遠青山似乎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欣賞滿山的青翠的生命色彩, 而主動前來推門而入,贈送那滿懷的蔥茂綠意。這句中的“送”字與上句中的“護”字同是擬人手法,寫出了青山不但有了情意,而且有了意識行動。“送”是主動贈與的意思。送什麼呢? 送來一片生機勃勃的初夏山景,也同時送來了青山的情意。這筆調情致把山寫得完全像多年不見的老友,從遠處而來,再也抑制不住內心想見朋友的急切之情,乾脆一下子就把院門推開來到友人的面前。這一句將感情、動作、心理融合在了一起,彼此之間相映成輝,清新雋永,韻味深長。

這首詩在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上也是相得益彰、珠聯璧合 ,有其獨特精到之處 。首先,整首詩在表現構思上採用了立體迂迴式的思維構圖方式 。詩中所寫各種景物的色彩 、位置及其情態, 還有景物之間的映襯關係, 都細細地前後勾連, 組成了一個綜合的 、完整的、立體的全方位圖象 。前有溪水繞田野,後有高山送青來, 這兩句都寫庭院以外的景色。

詩的三 、四句運用了嚴格對仗的修辭格, 音律上平仄嚴格相反 ,詞性上兩句對應, 詞性完全相同 。“護田”與“排闥”都使用了《漢書》中的典故 ,兩詞典故對典故, 且史中語對史中語 ,所以對得十分工整嚴謹。再次 ,詩中成功地運用了擬人手法, 不僅讓溪水、高山動了起來,而且還把它們的色彩、形態與它們的情懷 、動作融為一體 ,情懷感人 。

全詩四句 ,一句一景 ,一聯一色,從庭院到花畦到水田到青山, 由近及遠, 井然有序地表現了山野人家居環境的幽雅潔美 。此外,詩人十分注意對字句的錘鍊 ,很多字用意深切、含義豐厚 ,又十分精當。全詩中不僅寫出了庭院、田野、山水的景色 ,也暗中寫了庭院主人的精神風貌:主人楊德逢 , 是一個具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和儒雅高士之風的人。

我們順便看看這組詩的第二首:“桑條索漠柳花繁,風斂徐香暗度垣。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在半山園”。

讀了第一首詩,我們會有一種興猶未盡的感覺。假如撇開詩題,單是去讀第一首詩的話,恐 怕既看不出詩中所寫景物的時間、地點,也難以見出詩中的具體人物。只有將兩首詩對讀,詩意才完整、清楚。

桑條索漠而柳花已繁,正是初春景緻,;“暗香度垣” ,是“花木成畦”的補寫。“黃鳥時鳴”,更反襯出山居的清幽靜謐,這都與第一首詩有著相吻合的聯繫。

湖陰先生的雅趣和熱情,詩人的特殊身份,灑脫不羈的氣度和與湖陰先生的友好無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共同的情趣,與山水自然的融洽無礙,更是非讀第二首而不得的。

如果說第一首詩側重寫“所見”,那第二首便是寫“所感”;第一首將用典與描寫融於一處,精工自然,第二首則著實抒寫詩人夢醒之際的真實感受,更加自然天成;第一首詩筆觸剛健,第二首手法細膩。

作為一組詩,雖然只有兩首,但它是一 整體,無論是 詩 人創作之時,還是後人欣賞之際,都應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分之則兩傷,合之則雙贏。兩首詩合在一處,既有詩人對山 水自然的感情投入, 又有詩人與自然之間的感情交流,藝術表現上也將景物描寫與情感抒發達到交融統一,達到一個完美的人與自然融合的化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