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蘇軾

黃國敏666666

王安石與蘇軾都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期為官,政見不和。

王安石(1021至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熙寧二年詔為翰林學士,任參知政事,第二年拜相,開始實行新法。變法雖未成功,晚年又再度為相。

蘇軾(1037至1101),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聰。

年長的王安石身居要職,當朝提拔過許多有才能的後學,如歐陽修,曾鞏等。

蘇軾有一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看到書房有詠菊詩未完稿,只寫了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按常理,菊花是吹不落的,菊殘猶有傲霜枝呀。東坡不由分說就續上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安石心中不快,也不出聲,上奏貶東坡做黃州團練副使,蘇軾在黃州後,看到了菊花被風吹落的實況,這才知錯,之後找機會向前輩和上司王安石道歉。

蘇軾滿腹經綸,卻生在高,雲集的北宋,虧大了。前有王安石,後有司馬光,都是一等一的文壇領袖。蘇軾屬於舊黨,與王安石的新黨自然合不來,與司馬光的舊黨又不是很相融,蘇屬於舊黨有點偏激型的。

聽說王安石後又以對聯難倒過蘇軾。王安石的上聯是:“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因為當年閏八月,故正月臘月都有春,真是兩度春秋,且有二春字,蘇軾無奈。

還有兩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朋友們有興趣的試一試吧。



綺閣書生

看了幾條回答,都把逸聞趣事說成是王安石心胸狹隘,嫉妒和刁難蘇東坡,這是冬烘意見,純屬虛構。今天就說說刁難問題。

變法名臣王安石是北宋丞相,新黨領袖,中國十一世紀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宰相肚裡能行船,王安石根本不是那種情緒偏激,文章厲害,只顧逞口舌之快的嘴炮。

王安石為了改變國家“積貧積弱”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官僚地主兼併土地,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遭到兩宮太后,數任丞相,滿朝文武反對。蘇軾甫登政壇,就成了守舊的反對派,充當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言人。這是蘇東坡對王安石的刁難。

蘇軾一生最兇險的事情,叫做“烏臺詩案”。烏臺是監察局辦案的地方,詩是蘇軾為攻擊、譏諷朝廷改革新政的而寫。由於妄議中央的大政方針,矛頭直指皇帝宋神宗,蘇軾差點掉了腦袋。大家都說“烏臺詩案”是文字獄,卻沒有聽人說過這是冤、假、錯案。因為蘇軾本人對多數指控供認不諱,而且有詩為證。

新政新法發放青苗補貼,蘇軾譏諷說“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要求官吏學法,蘇軾譏諷說“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搞點水利建設,蘇軾譏諷說“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改革鹽政,蘇軾譏諷說“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三個月吃不到鹽,這是多麼大的藝術誇張。老皇帝駕崩,新皇帝登基後,蘇軾連上數表,廢除新政,王安石憂憤而死。蘇軾用行動證明當年烏臺指控屬實,證明自己的反動和保守。

可是當蘇軾面臨欺君死罪時,強大的守舊勢力當然積極營救,還有話語權的維新勢力也要積極營救。已經缷去京城職務,退居金陵的王安石出面講情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者乎?”本來就不想殺蘇軾,前丞相又這樣說,改革派皇帝更無不聽之理。被誣刁難的兩個改革派大人物就這樣保全了蘇軾。

至於逸聞趣事,例如蘇東坡把下峽的水當成中峽的水,用來忽悠王安石之類,都是評話裡演繹的。蘇軾看到王安石的兩句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就提筆揶揄道:“秋英不似春芳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因此把蘇軾貶到湖北省黃崗市去看會落的菊花一事當然也不能當真。即便是真事,王安石對蘇軾的處罰也無傷大雅,饒有詩意和情趣,不算刁難。


十一老爹

從宋史來看,王安石是政客型人才,就學問來說遠遠不及蘇東坡,但由於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寵愛,官至宰相,為了推行他的新政,對凡是與他意見相左之人無不打壓貶官,非常剛愎自用。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當政之日,一方面在政治上要樹立他的權威;另一方面又想在學問上也建立成就。《宋史》記載說王安石晚年著有《字說》,但他的字源學缺乏應有的學術態度,只是根據字形憑空想象,基本上都是牽強附會的東西。

(蘇東坡畫像)


比如,他認為“鯢”字從魚從兒,應當是“魚的兒子”;又說“蠶”就“天蟲”之義,這些就連現在小學生都覺得非常可笑的學問,王安石自己卻很當回事,一共寫了二十五卷這樣的書,自認為著作等身了!


大學問家蘇東坡實在看不下去了,有一次就來戲虐王安石。他問王安石:為什麼“鳩”字是“九”和“鳥”二字合成呢?王安石一時解釋不出來。蘇東坡就用王安石字源學的邏輯來諷刺他說:詩經雲“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七隻小鳥再加上它們的爹媽,不正好是九個嗎?!

還有一次,王安石正在口若懸河地炫耀他的學問說:“波”者“水”之“皮”也。 蘇軾在場當即反證說:“波”若是“水”之“皮”,則“滑”便是“水”之“骨”了!聽得在場的人呵呵大笑。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反唇相譏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牆向東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牆東坡斜矣!”

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