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對王安石的評價很不好?

zyl961955197


所有改革派,所有試圖打破現有局面的破冰者都會受到質疑,而在北宋神宗年間,在那樣一個盛世的局面下試圖改革,繼續富國強兵,受到的質疑顯然要更大,保守派顯然更有理由反對你,我們大宋每年的GDP有一億五千萬兩之多,為什麼還要瞎折騰?我們有問題,確實需要改正,但王安石變法的措施有傷筋動骨的風險,完全沒必要冒那個險,這就是司馬光等人的想法。

說實話,王安石變法的初衷絕對沒錯,很多措施也都非常好,比如保甲法,將兵法,青苗法,市易法等,無論是目的還是可行性,其實都沒問題,問題在於這確實有點對過往的祖制傷筋動骨的感覺,有必要那麼折騰嗎?比如保甲法,王安石要求家裡有兩個壯丁以上的,在農閒時期必須派一個人參加政府組織的軍訓,從基礎層面提高宋朝軍隊的訓練水平,但由於宋朝是募兵制,很多老百姓不當兵都習慣了,你突然讓他們去訓練,他們就不適應,有的甚至寧願自殘也不去軍訓,說白了就是宋朝把自己的百姓慣壞了,政策一下子緊起來,大家就不適應了,所以保守派、包括老百姓都反對王安石,但是王安石有錯嗎?他的措施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如果北宋真的把這種措施推行下去,包括將兵法,那北宋軍隊的戰鬥力肯定會有所提升,說不定在幾十年後就不會輸得那麼慘了。

但當時所有人都習慣了舒適,都沒有王安石那樣的前瞻性和危機感,所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當時的保守派顯然沒有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所以他們對王安石變法持鄙視態度。


北宋一書生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的改革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說到王安石,文章詩詞非常的棒。但是,他最大的手筆是“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因為撬動了很多人的利益,也得罪了不少人,由於“王安石變法”的嚴厲性,從頭到尾都是有爭議的,讓很多人都反對新法,反對王安石。所以,就會有很多人對王安石的評價不好。主要歸納為以下五點:


1.“拗相公”。就是脾氣很倔強的意思,遇事固執己見,十分自信,我行我素,難以容人,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2.對反對變法的人或者提意見的人進行打壓、排擠甚至治罪。這讓包括司馬光、歐陽修、蘇轍蘇軾兄弟都很受傷。


3.新法的推行,失去了群眾基礎,又得不到朋友和朝中重臣的支持下,王安石啟用了一大批新人。而這些新人包括呂惠卿、蔡京、李定等人,而這些人以後基本上都成了奸臣。

4.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市易法的頒佈讓很多京城商戶破產。免行法又破壞了皇族、後宮和宦官的利益。
5.王安石的外在形象不好,說他是不注重形象,衣服髒膩,鬚髮紛亂,儀表邋遢。蘇洵就對他這個特點深惡痛絕,把他這個特點和國家安危,江山社稷的穩定相連接。


西從頭越


所謂的有些人不知道是哪些人?

當趙頊剛剛登基時,正是富弼、韓琦、司馬光等人向皇帝推薦了王安石,司馬光寫信給王安石稱,“竊見介甫獨負天下大名三十餘年,才高而學富”,極力勸說他入京就職。皇帝也久聞王安石的盛名,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入京就任參知政事(副宰相)。

然而令司馬光等人沒有想到的是,正是他們的推薦,令自己和王安石的友誼劃上了句號。熙寧二年,王安石上《本朝百年無事扎子》,正式宣佈開始變法。這一舉動令司馬光、韓琦、富弼、文彥博等一干舊黨老臣措手不及,雖激烈反對,奈何皇帝心意已決,半分都不曾動搖。

曾公亮曾對蘇軾言“上與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可見皇帝的信任。司馬光面對王安石的“一意孤行”深感痛心,在勸諫無果的情況下,與之斷交。估計此時的司馬光內心是苦澀的,早知這樣就不向皇帝推薦王安石了。

由於舊黨的掣肘,新法的推行可謂是阻力重重。首先是無人可用。舊黨的那些”君子們“,不屑於變祖宗之法,不屑於與民爭利,以致於王安石不得不任用呂惠卿、章敦、曾布等人,這些人日後都上了《奸臣傳》,因此許多人都認為,王安石任用奸邪,自己自然也不是什麼好人。

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王安石也使用了許多雷霆手段,凡是反對新法的官員,王安石都動用權力將他們趕出京城,不能再成為阻礙。但當烏臺詩案發生後,皇帝怒極欲處死汙衊新法的蘇軾,一干舊黨老臣一個個噤若寒蟬,竟無一人為蘇軾開脫。反倒是王安石站出來為蘇軾說話,稱蘇軾罪不至死,勸皇帝不可因言而殺大臣,將其竄之遠方即可。

正是王安石的仗義直言,蘇軾得以保全性命,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若非如此,今天我們也看不到膾炙人口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了。同時若不是王安石的堅持,在神宗朝幾乎就要釀成文字獄來。可見就算是政治對手,王安石也是有底線的。

神宗死後,哲宗即位,因年幼高太后垂簾聽政。高太后盡廢新法,罷黜新黨,重用司馬光等舊黨老臣。高太后問:“王安石何如?”光曰:“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

可見在司馬光等政治對手的心中,王安石遠遠算不上壞人,只是雙方政見不同而已。從私德上來講,司馬、王二人都稱得上是當世的道德楷模,此二人都不貪戀女色、不貪戀權貴,生活簡樸,嚴於律已。就算是大文豪蘇軾也會狎妓,但王安石絕對不會。

許多人將北宋的滅亡間接歸咎於王安石,這是沒有道理的。正如呂惠卿等人,攀附王安石而得勢,也是機緣巧合。似此等鑽營之人,王安石不給他機會,他也會另找機會上位的。而另一個奸相蔡京卻是受到了司馬光的賞識而得勢的。在”任用奸邪“這一條上,這兩人其實是打了個平手,而蔡京對朝政的敗壞,更甚於呂惠卿。

至於新法是好是壞,至今仍難以明說。被稱為惡法之首的《青苗法》在推行之前,民間多得是放高利貸的富戶。這些人大多與朝中權貴利益相關。《青苗法》不過是把民間放高利貸的權利上收,改為官府來放,收益自然歸官府所有。

這一下就動了很多人的蛋糕。在加上地方官府為了政績,在發放時強行攤派,許多不需要借貸的農民也不得不借,直搞得家破人亡,百姓怨聲載道。而真正需要借貸的百姓還是從中受益的,因為它的利息比以前要低了許多。

而另一個《免役法》則又有不同。在兩浙路等地,百姓較為富裕,他們都願意交寬免錢來免除服役。而河北路、京東西路、陝西路等地,百姓本來就窮,還要額外交上一筆寬免錢,自然是怨聲載道。不過最最關鍵的是,變法最終失敗了,在講究成王敗寇的地方,自然所有的怨望都要歸於王安石一身了。


沙場秋點兵


王安石確實不怎麼樣,有人說王安石一輩子看人只看對一個人,那就是沈括,真小人也!其餘他認為的幹才都是奸佞之徒。另外北宋就是他弄亂的,給皇權鬆綁是他開始乾的!他的新法,他死後他的那些門徒都不在推廣,從肉體消滅政敵好像也是從他開始的。如果沒有他的折騰,皇權沒有那麼瘋狂北宋不會那麼快


張超34149805843


成者王侯敗者寇。中國以成敗論英雄。不管商鞅一次斬首800百姓,還是一人犯法株連鄉親。法律殘酷到動不動,砍手砍腳。但商鞅成功了,所以商鞅被萬世傳頌。王安石的變法出發點是好,但是沒有成功。反而動亂朝政。自然很多人說他壞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