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庸之道”

何為“中庸之道”?有人說“中庸之道”的“中”就是中間的意思, 也有人說是不偏不倚的意思。“中庸之道”是“中間之道”,“不偏不倚”?當然不是。

《忠經》曰:“忠者,中也, 至公無私。”“中”,就是“至公無私”。走中間道路能算“至公無私” 嗎?不偏不倚能算“至公無私”嗎?顯然不能。

怎樣才能做到“至公無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按規律辦事,公平正義,正好走在按規律辦事的道上,不偏不倚於客觀規律,就是“中”。此“道”就是合乎“中”之特 性的“中庸之道”。

大道至簡。“庸”,平常的意思。“中庸之道”,按常規作為之道。是堅持公平正義,按規律想問題、說話、做事的平常道理,也是按規律辦事所顯之“相”。

“天人合一”是“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天,就是大自然。人生在大自然中,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與大自然必然是合一的。大自然有內在規律,人們的思、言、行為必須順乎天應乎人,才能真正達到“天人合 一”。所以,“中庸之道”就是人們達到“天人合一”之“道”,按照規律辦事之道。這裡的“道”是指天地萬物內在運行規律。

《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說的就是天地萬物要按內在規律——“道”運行的,“道”不可以片刻離開,如果可以離開,那所謂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真誠是自然規律、法則,追求真誠,順應天地之道,按照規律想問題、說話、做事,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勵、學習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自然法則, 從容地按照“中庸之道”想問題、說 話、做事,這樣的人是聖人。這裡的 “中庸之道”指的是事物內在規律。

《陰符經》雲:“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亦是說天地生化萬物,並非因為愛恨,而是自然運化的規律。天道運行,四時成序,陰陽消長,其中自有生殺 之機。春去夏來,陽長陰消,萬物應時而生長;秋去冬至,萬物應時而收藏,此乃自然之道,並非天地有意作為。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天然天生,本來就有的;命,給予、運勢,這裡指事物內在的運勢;性,根性、本性、本質,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運勢等,這裡指運勢;率,依循、依順、遵 循,率性就是事物內在可以遵循規律,即“道”;修道,把“道”加以修明。

此句話之意當為:自然形成的萬事萬物的本性、本質,本來的運勢就是性;萬事萬物發生變化,能遵循的各自運勢所顯現的規律、法則,就是道;把事物本來就具有的規律、法則揭示出來,人們自覺地以自然規律、法則與人間大道而為, 並且以身示範,就是教化。由此可見, “中庸之道”的“道”,就是指天地萬物內在自然而成的規律。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真正的 “至公無私”就是按照規律運行而達到中和。

有人說“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此話欠妥。一個人折中、調和,無原則的和稀泥,在當今社會能正常處世嗎?若一個國家在世界上處理國際事務亦如此,與別的國家能和平相處、立於不敗之地嗎?這樣的“中庸之道”合乎“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嗎?顯然不能!

有人說遇事中庸、平和,相互謙讓,和為貴。“和”不能沒有原則,要按照規律辦事所顯之“相”的“和”,至公無私、陰陽平衡。

“中庸之道”的“中”不是中間。事物是一分為二的,“中”也可說是某件事物兩個方面合乎客觀規律達到的平衡點。一杆秤,在秤桿一端掛一百斤的重物,在秤桿的另一端掛上幾斤的秤砣,這桿秤的平衡點,絕對不會在秤的中間,而是在靠近秤鉤的一端。這個點就是合乎客觀規律的平衡點,就是 “中”顯現平和之“相”。

《論語·雍也》裡,孔子曰:“中庸 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德,順乎天而應乎人表現出來的行為。可見,“中”也是合乎客觀規律顯現的平和之“相”。

有人把“中庸之道”理解為不偏不倚,或是從宋儒朱熹那裡學來的。朱熹《中庸章句》注:“中者,不偏不倚, 無過不及之名。”“不偏不倚”原是他對儒家“中庸之道”的“中”的解釋,後泛指不偏袒任何一方,此解並非合乎《中庸》全篇之義。而東漢馬融《忠經》之解,“中也,至公無私”,此解合乎“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

如果把朱熹的解釋理解為, “中”,就是不偏不倚於客觀規律—— “道”,無過於“道”,無不及於“道”, 這樣的解釋是對的。或許朱熹所解正是此意,後人對此產生了偏差?然而,朱熹的解釋不太明確。有人將“中庸之道”理解為中間道路,不偏不倚,折中,無原則的和稀泥。如果以朱熹所解, “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顯 然不可為“天下之大本也”,不能合乎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也不可“致 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在一些地方存在最大的問題是,有人想當然地理解古人文言,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站在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去理解,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哲學思想,而是抱著一種不負責的思想去理解,甚至懷著私心去理解。寫文章,辦講座,自己想怎樣理解就怎樣理解,延續所謂 “大家”的不正確理解而誤導於人。更有甚者,不求甚解、不懂裝懂、人云亦云,對聖人指指點點。

實際上,絕大多數人在許多方面,時時刻刻在走“中庸之道”而不自知。正如《周易·繫辭上》所云,“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只要你的思、言、行為合乎規律,你就走在“中庸之道”上了。

開車遵守交規、水燒開了關火、孝敬父母、忠於國家、努力工 作,只要做事遵守規律,合乎大道,就是“中庸”。個人有個人的“中庸”,集體有集體、國家有國家的“中庸”, 共產黨人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最大的“中庸”。

陰陽交合,萬物生長,雲行雨行,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時時刻刻都在“中庸”。(郭平安)

(作者系銅川市慈善暨扶貧協會會長)

來源:《善天下》雜誌2020年第9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