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


《荀子》記載,孔子到魯桓公的廟堂參觀,見到一種傾斜的器皿。孔子問守廟人,守廟人說此乃“宥坐之器”。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器皿,空著時是傾斜的,倒入一半水就會端正,注滿水後就會傾覆。”


於是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不由感慨:“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子路問:“敢問持滿有道乎?”


孔子答:“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清 顧沅編 《聖廟祀典圖考·觀周欹器》


“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這便是對整個中華民族影響深遠的中庸思想。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宋代理學大家朱熹註解:“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其中“無過不及”來源於《論語》的一段對話。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誰更賢明,孔子答:“子張太過,子夏不及。”


子貢又問:“是子張更好嗎?”


孔子答:“過猶不及。”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清 《孔子聖蹟圖·觀蠟論俗》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儒家的禮樂制度,也蘊含著中庸思想。


荀子在《禮論》中說,人如果一味貪生,反而會死;一味貪利,反而招禍;安於懶惰懈怠,一定會遭遇危難;樂於縱情享受,一定會導致滅亡。若用禮義規範自身,那麼禮義與性情二者就能兼得。如果隨性妄為,則兩者皆失。


所以說,“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能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明 《孔子聖績圖·為兒戲圖》(俎豆禮容)


《樂論》中又道,音樂就是歡樂的意思,人不可能不歡樂,歡樂了就想要在唱歌跳舞中表現出來,但如果不節制,就會造成禍患。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


先王創作了《雅》、《頌》,使歌聲足以表達歡樂而不流於淫放,使歌詞足以明理而不閉塞,使旋律足以感發人的善心,隔絕那些邪汙之氣,這就是先王立樂的原則。


所以說,“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賈湖骨笛(距今7800年~9000年) 測音時,精準吹奏出河北民歌《小白菜》


《易經》曰:“亢龍有悔。”


《墨子》曰:“太盛難守。”


《管子》曰:“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


《鶡冠子》曰:“物極必反。”


《呂氏春秋》曰:“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老子》曰:“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可見,“中和”為多數大家所認同。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西周大克鼎 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窖藏出土


中庸之道類似我們現在所說的“量變質變”規律,然聞道易而行道難。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見達成“中庸”之艱難。


《詩經》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是說要時時刻刻保持謹慎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