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樂極生悲,福極生禍,過猶不及!

《道德經》樂極生悲,福極生禍,過猶不及!

老子《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其想要表達的重點,就是事物變化之一大通則,即一事物若發達至於極點,則必一變而為其反面。 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 “物極必反”。

對於這一古人從自然現象中領悟到的智慧,雖早已達到了人所共知的程度,但真正能引以為戒的人卻並不多。 比如歷史上的名人智伯瑤,本來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差一點就一統中原,可是不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最後他聰明的腦袋就被“反”成了夜壺。

春秋時期,中原霸主晉國經過常年的爭霸戰爭,國勢漸漸衰落,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 他們各自為營,相互攻打。 後來有兩家被打垮,剩下四家,智、趙、韓、魏。 其中智家勢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瑤野心不小,對其他三家的土地虎視眈此。 於是他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提出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 其實是想借公家的名義來霸佔其這些土地。

《道德經》樂極生悲,福極生禍,過猶不及!


智伯瑤的不良居心早就暴露了,大家對此也心照不宣。 但是這三家當時還沒有坐在一條船上,韓家首先割地給智家,魏家一看這形勢,也不敢得罪智伯瑤,於是最後只剩下趙襄子寸土不讓。 火冒三丈的智伯瑤立刻命令韓魏兩家一起攻打趙家。 寡不敵眾的趙襄子最後帶著兵馬撤退到了晉陽。

智伯瑤圍攻了晉陽城兩年多也沒有攻克下來,有一天,他去城外查看地形,突然有了辦法,把繞過晉陽城向下流的晉水向西南邊引來,就可以淹了晉陽城。 這個辦法果然奏效,智伯瑤得意得昏了頭,帶著韓康子和魏桓子去顯擺他的金點子。 韓康子和魏桓子暗自嚇了一跳,因為他們兩家的封邑旁邊也各有一條河道。 智伯瑤正好提醒了他們,說不定有一天自己也會遭此厄運。

正好趙襄子派人偷偷摸摸找到韓、魏二人,三家一拍即合,決定反過來結盟攻打智伯瑤。 可憐的智伯瑤還在做著黃粱美夢的時候,被趙襄子一刀砍下了腦袋。 趙襄子還是覺得不解氣,又把智伯瑤的腦袋做成瀝水用的容器,“夜壺”這項發明就是由此而來。

《道德經》樂極生悲,福極生禍,過猶不及!

雖然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不會遭遇如智伯瑤的悲慘下場,但在物極必反的規律之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必須承受“過度”所帶來的後果。

《尹文子-大道上》有一個故事,齊國有一個姓黃的老相公,他有兩個女兒,都長得十分漂亮,堪稱國色天香。 但這位黃公每與人談起他的兩個女兒,總是“謙虛”地說: “小女質陋貌醜,粗俗蠢笨。 ”這些話被一傳十、十傳百,以致他兩個女兒的“醜陋”遠近聞名,直到過了婚嫁的年齡,仍無人求聘。

後來有個鰥夫,因無錢再娶,無奈之下,便到黃公門上求婚。 黃公因大女兒年齡已大,也不再考慮是否合適,便一口答應了。 婚禮完畢,這位新郎揭開新娘的蓋頭一看,不禁大喜過望,原來自己娶到的競然是一位絕代仕人。 消息傳開,人們才知道黃公言之不實,於是一些名門子弟競相求娶他的小女兒,自然也是天姿國色。

齊國黃公本想得到一個謙虛的美名,但由於他謙虛過分,反而耽誤了女兒的青春,實在是得不償失。

《道德經》樂極生悲,福極生禍,過猶不及!

如想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唯一的辦法便是把握好物極必反中的“極”。 這個“極”的界限究竟在何處,馮友蘭先生曾做出過回答: 一個可以適合一切事情的界限,是無法劃出來的。 就像我們平常吃飯,吃得適當,就對身體有益,吃得太多反而會生病。 究競什麼樣的分量才算合適,那是因人而異的。

或許我們無法明確每件事的“極”在哪裡,但只需細細品味,還是能發現只要用心把握,照著平易的大路走,將事情做得恰到好處,一樣能避開物極必反的魔咒。

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有這樣一句名言: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物極必反、盛極則衰,若我們毫不保留地去做一件事時,最終的結局也許更多的是過猶不及。

無論是飲食、情緒還是人際交往,都要有一個“度”,唯有知度,人心才能處於平衡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