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淺釋之六你所理解的"中庸之道"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論語淺釋之六你所理解的"中庸之道"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想想看,你乍一眼看到這標題中"中庸之道"這四個字,腦海裡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我相信,大多數人應該都犯了望文生義的錯誤。現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認識誤區,這是因為對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不熟知的原因。首先他們認為"中庸之道是"是一個貶義詞,如果稍微好一點充其量也就是個中性詞。在他們心中"中庸之道"意味著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意味著平庸、碌碌無為,不上進,不怎麼努力,凡事追求中不溜,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或者是認為奉行中庸之道的人,是個喜歡和稀泥、原則性差、喜歡當和事佬的老好人。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讓大家看看正解。

論語淺釋之六你所理解的

中庸之道儒家至德

"中庸"出現在《論語》第六篇《雍也》中,原文是“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這是比較直白的翻譯了,所以說這裡的"中庸"絕不是普通人隨隨便便就能達到的。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這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的解釋。"中庸"是遵循規律,只有遵循千古不變的原理,走不偏不倚的道路,才能治理好國家和管理好社會。所以說"中庸之道"是治國安邦的良策,是儒家裡的大智慧。

中庸之道也就是正道,順乎天性,遵循天道,就是治世之道。天性是什麼、天道又是什麼?就是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即是極致的真理。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才是人類能夠長久庚續的正確發展理念。事實也不斷證明,違背這個理念人類必然自食惡果。電視劇《天道》丁元英說:“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庸之道”不僅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反而歸屬於強勢文化,而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奉行“中庸之道”的人最終會成長為一名強者。

論語淺釋之六你所理解的

同時中庸也是一種倫理道德觀,是一種思想方法,強調內心之"中"與外在之"節"的準確契合,以達到"和"的大功用,而中的基本原則是適度,無過不及恰到好處。在前文中提到,孔子認為它是最高標準的道德,人們是很缺乏這種道德的。就連我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哲學作品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的馮友蘭,也是窮其一生來追求這個道德標準。他曾經寫過一副對聯勉勵自己,“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上聯說出了自己的平生志向,下聯即是道德上的修為目標。“極高明而道中庸”出自《中庸》第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高明”,是說性格高亢明爽。“中庸”即為最高的道德標準。這句話是為作者平生追求的境界。

不知道現在,大家心中“中庸之道”的概念清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