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第六》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品德,是至高無上的。人們缺少這種品德已經很長時間了。”

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興於行,少有此德久矣。

中庸之道的總原則: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並且隨時以處中,因時制宜,與時俱進!!.具體而言,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儘性。並分別論述於下。 

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1)慎獨自修。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這一原則。其文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人們必須嚴格地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尤其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應該謹慎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在別人聽不到自己講話的地方也十分謹慎,不說違背道德的話;在別人看不見自己物為的地方,也時刻屬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誠、至仁、至善、至聖,就必須堅持慎獨自修的原則。堅持這一原則,其樂無窮,其用無窮,其功無窮。

故《中庸》第三十三章雲:“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威於鉞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自。’至矣!” 

 

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2)忠恕寬容。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這一原則分別見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這一思想源於孔子,曾子將其概括以傳於世。《論語.里仁》記載孔子告誡曾子的話:“吾道一以貫之。”別的學生問曾參,這是什麼意思。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為仁之方。說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說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為仁、行仁。孔子說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所謂“能近取譬”就是將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體實施。  

忠恕之道在《大學》裡被稱作“ 矩之道”。《大學》說:“所惡於上, 毋(勿)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這謂 矩之道。“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不論是忠恕之道還是挈矩之道,其實質都是仁慈博愛,都是要求人們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 

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中庸》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學》的挈矩之道。進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們用愛自己的心去愛他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自己的真誠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堅持忠恕之道,人們就會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人們就會達到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鍬,行乎夷鍬。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3)至誠儘性。至誠儘性的原則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只有堅持至誠原則,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發揮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夠發揮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良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萬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參與天地化育萬物。便達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達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並列為三了。這就堅持至誠儘性原則所達到的理想境界,達到了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間的真正位置。  

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亦澤“中道”,古希臘哲學範疇,畢達歌拉斯學派把現存事物看作是對方之間的“恰如其分的均衡”,柏拉圖開始把這種均衡概念移植到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則把中庸和節制相聯繫,並制定了系統的理論。認為萬物皆有其中庸之道,如“10”這個數“5”居其中;人的心理狀態、情感中慾望過度是荒淫,不及則是禁慾.節制則是適度。中庸有兩種,自然界的中庸是絕對的,人事的中庸則是相對的;在倫理中觀上,人的一切行為都有過度、不及和適度三種狀態.過度和不及都是惡行的特徵,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徵和道德的標準,美德是一種適中,是以居間者為目的。他還把這種中庸原則運用於政治國家學說。認為由中等階級治理的國家最好,因為擁有適度的財產是最好的,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則。最不會逃避治國的工作或擁有過分的野心.是國家最安穩的公民階級,中等階級的公民組成的城邦.是結構個最好的和組織得最好的,因此有希望治理得很好。

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處世時,要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審慎而冷靜地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要在諸多對立統一的因素中,敏銳而智慧地尋找最佳的均衡狀態。最好的解決方案、最佳的均衡狀態就是中庸。

現在有不少人將“中庸之道”視為貶義詞,並攻擊它腐朽沒落,說它是折中調和、庸庸碌碌,不分是非,不講原則,各打五十大板,各賞十塊大洋。事實不是這樣,這是對中庸的不瞭解,或者說是曲解。

所謂中就是本體,就是方法;所謂庸,就是實用,就是實行。孔子說的中庸,是用於中,行於中的大道。

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中庸要求處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也就是把握準確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過分,要注意把握分寸。假如事事處處都趨於極端,態度絕對化,做事沒商量,一味任性妄為,那無論對人對己都不利。從這一點上說,中庸是處世的明智抉擇,對解決身邊的各種矛盾衝突都大有好處。

曾國藩位高權重,趨炎附勢的人很多。曾國藩對此一直淡然處之,既不因被人拍馬而喜,也不因拍馬過火而惱。他的一個手下對那些趨炎附勢溜鬚拍馬的人非常反感,總想找機會教訓他們一下,於是就在一次批閱文件時,將其中一位拍馬的官員狠狠諷刺一番。曾國藩看過後對手下說,那些人本來就是靠這些來生存的,你這樣做無疑是奪了他們的生存之道,他們必然會想盡辦法刁難你、報復你、置你於死地。

曾國藩的一番話讓手下恍然大悟,進而冷汗淋漓!事物的作用力都是相互的,你若給予對方的作用力大,對方反饋給你的反作用力也大!這個道理處世時也適用。我們不去惹事,是非就會少很多。如果經常處在主動的狀態去指責人,那麼一定備受關注,並因此而成為眾人指責的焦點。

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但人在社會中,哪能不沾點是非呢?何況也確實有很多可恥的行為應該被鄙視!這就需要我們用中庸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了!面對是非,維持了自己的基本立場就可,無須強求對方完全屈服在你的立場下。

因為人的視角與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一旦成型又很難改變,因此,想要征服對方等於是要徹底動搖人的信念根基。我們沒有必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因為我們也是這個多元社會中的一員。

中庸的處世方式最好的詮釋便是因人施教,因人而異,對周圍的人有個大概的印象與瞭解,及時調整與對方的關係,把握好自己對讚美與批評的心態,這才是應該具備的情商。曾國藩是深諳人情之道的,倘若拒絕被人拍馬,則必成光桿司令,無人可用;倘若沉醉在拍馬中,則會讓那些頗有見地的人才流失。因此他採用了中庸的處理方式,一邊聽著滿耳朵的諂媚之詞,一邊心懷城府頭腦清醒地利用各種人才為自己效力。

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論語·先進第十一》有一段子貢和孔子的對話:子貢問: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師,即顓孫師,字子張;商,即卜商,字子夏。子張天資聰穎,但性格急躁,做事情往往超過恰到好處的標準;子夏天資較差,性格慢條斯理,做起事情來達不到恰到好處的標準。換句話說,子張的缺點是“過”,子夏的缺點是“不及”。對此,當子貢問這兩個人誰更強一些的時候,孔子回答說“過猶不及”,過分和趕不上同樣不好。

歷史上,在堯傳位於舜,舜傳位給禹的禪讓時代,提出過要“允執其中”,即把握做事的“度”,不走極端。孔子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思想,提倡中庸,反對“過”和“不及”。

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這裡有一個極端負面的例子:

有位企業管理者建議員工讀一讀《拿破崙傳記》中的一則小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拿破崙小時候經常和同學打架,但總是輸給對方。他下定決心,即使被打死也不認輸,並採用非常規和自殺式的襲擊與對手較量。結果,這種拼命精神使對方屈服了,這位企業管理者教導他的員工向拿破崙學習。

這是一種典型的極端,在拿破崙的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勇敢的英雄,而是一個自大、固執、不自量力的傢伙.這樣的事例不值得學習和效法。

崇尚適中的思想,對於我們今天進行正確的思維活動,捕捉客觀法則,避免極端、偏激、片面性、絕對化的毛病有借鑑作用,但這種借鑑所解決的還只是思維形式的問題,至於怎樣算恰到好處,則需要我們隨時隨地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把握。不同的人,把握的結果可能是不同的。

孔子關係學:中庸之道

中庸本身就是反對復古,《中庸?自用》章,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於今之世返古之道,如此者災及自身也”,在《大學》一書中,孔子號召人類,弘揚道德,不斷親民革新,止於至善的大同世界。是強調革新,反對復古。提倡大同不能說是復古,從古以來從未有過真正的大同和中庸。現代人去實現未曾實現的人類響往已久的美好理想,是革新的行為。中庸的奮鬥目標是實現老子的三大中庸理想。對於今天人類來說,實施起來依然十分困難,未來也依舊是人類的一個爭取完成的奮鬥目標。因此,人類需要中庸。本文認為以中庸的原則處理現代社會發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優化社會管理體制和自然環境,創建和平和諧的社會,這就是中庸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