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的處世之道

一、"中庸——天下之大本之達道"

"中庸"一詞,在此書前十一章中反覆出現,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那何為中庸呢?"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歸焉"(《中庸》第一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喜形於色,就算表露情緒也合乎禮節。中庸使天地有秩序,萬物生長。這是從宏大的角度論述中庸的作用。朱熹說,中庸不是高不可攀的理論,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叫做中;平常之理叫做庸。中庸之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如今在大多數地方有新人結婚親戚要給紅包的習俗。我曾聽過一個故事,在一次婚禮中,A、B、C是新郎的三位姐夫,A、B是農民,C是商人,本來ABC商量好包統一數目的紅包,但是C為了顯示自己比A B有錢,包的紅包金額比A B多。AB知道後惱羞成怒,決定在新郎新娘向他們叩拜回贈紅包時,給予更大金額的紅包。輪到C時,因為他把錢花在了第一輪的紅包中,當時身上沒帶足夠的現金,C也沒想到AB會在叩拜儀式中給新人這麼大的紅包,所以C尷尬得落荒而逃。自此,AB和C也很少來往了。很多情況下,親戚之間相互包紅包,數目都是統一商量好的,大家遵守禮節不逾矩,這樣有利於維持親戚間的和諧相處,也有利於家族和睦。中庸之道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事情有度,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生活才能過得順心如意。就如老師,不對好學生過分熱情,不對差學生不予理睬,對所有同學都保有同等的細心、耐心、愛心和關心,如此班級和諧、同學有愛、老師順心。再如,與人相處時,不過分熱情也不過於冷漠,恰到好處地交往,讓人覺得舒服。同時,孔子也說"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聰明的人太聰明瞭,聰明過頭了,所以沒法參道悟道;笨的人過於太笨,夠不著,沒法理解道。所以說,中庸之難,恰到好處真難。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反省自己,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踐行中庸之道。

《中庸》中的處世之道


二、"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

踐行君子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從日常言行做起,從家庭做起。與妻子相敬如賓、琴瑟相合,家庭和諧使妻兒快樂;對父母孝順;與朋友交往講信用;與兄弟相處融洽。短短几十個字,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把這幾個方面做好,很不容易很難,我們要不斷地在生活中反省自己,看清自己所處的地位,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誠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斷地內省地是為了更好地修身。同時,孝是一個人立身之本,對父母孝順是天經地義的事。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一個對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怎麼會有感恩之心?怎能成就大業呢?古有王祥臥冰求魚孝敬父母,今有陳毅探母的故事。1962年,陳毅將軍從國外訪問回來,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臥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孝不僅止於口頭,更是實際的行動。陳毅將軍工作繁忙事務繁多,但他一有時間就會去看望他的母親。陳毅將軍為母親洗褲子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但是從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陳毅將軍對母親濃厚的愛。百善孝為先,孝是一種精神,更是立身之本。

《中庸》中的處世之道


三、至誠儘性

子思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誠實的人,能發揮他的本性,發揮他的本性也就能發揮人類的本性,也就能發揮萬物的本性,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和天地並立為三。誠實首先是對自己誠實,聽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和原則,不隨波逐流,堅守自己的原則。在現代生活中,大多數人害怕自己與集體社會格格不入被隔離,所以我們放棄自己原則去隨從集體。弗羅斯特曾說:"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叉,而我,選擇了一條人跡稀少的小路,人生從此變得截然不同。"世上本就沒有路,路都是人走出來的,對自己誠實就是不隨波逐流,堅守自我的原則。其次,待人真誠。真誠才能換得別人的信任,才能換來真情。表面上花言巧語贏得他人的歡心,背地裡實則充滿怨恨;總是念叨要替他人著想,但私底下總是佔便宜。這類表裡不一的人,為人所詬恥,沒有人願意與之深交。待人真誠是與人交往,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以一顆真誠純粹而不混雜其他目的的心與朋友相處,才能收穫真正的朋友。以真誠之心對待他人,看待世界,你會發現生活中有意外的驚喜。最後,最高的誠如同神靈一樣,可以預知未來,是否相信這樣的說法,因人而異。也許是因為心誠則靈,達到一種至誠境界,內心非常清靜,所以能感知世間萬物運轉變化的規律,預知國家的興盛衰亡。最高的誠不僅能成就自我,而且能成就萬物。


《中庸》中的處世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