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白《勞勞亭》這首詩?

動靜文史


何理解李白《勞勞亭》這首詩?

寫作序言:

1.勞勞亭:

在《勞勞亭》五言絕句中,“勞勞亭”是指三國吳時建,故址在南京城西南。是古代依依借別和送客的場所。

2.《勞勞亭》五言絕句,並不是寫勞勞亭的自然春光風景,而是以“勞勞亭”為題,來表達人世間痛苦的離別之情。

3.送別“折柳枝”的風俗:

據說,在送別之時,折柳送給即將遠行者,在漢代己行成風俗。

古代的中國,春季是人們頻繁遠行的季節。古代路途不夠暢通和交通工具的欠缺,使得前程旅途涉險難卜。而每一次旅程都似乎意味著千難萬險,所以古人特別重視送別。

 “折柳送別”風俗的形成,存在著下例含意:

①柳樹生命力極強,折柳送給即將遠行的人,是期寄他能像柳一樣,生機盎然。無論他走到那,都能很快適應周邊的環境,並能隨遇而安。

②桃柳都是辟邪之物。折柳送別與古人的辟邪訴求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帶上柳枝可驅闢鬼怪邪物,而百害不侵,利於外出生存。

一、五言絕句賞析: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1.句意解析:

(1)“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此句高度慨括,開門見山,直點題旨。

直抒胸臆:天下傷心之地,就是這“勞勞送客亭”。

(2)“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在送別時,柳條沒有返青,沒有發出青葉。所以,欲送別,就沒有柳條可折。

此句詩,是詩人充滿奇想:因為春風知道人間離別之苦,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景,所以春分故意吹不到柳條,讓柳樹枝條不能返青發芽。

天下令人傷心的地方,就是勞勞亭這個送別(客人)的亭子。

春風知道人間有折柳條、依依惜別的痛苦,才不讓春風催發柳條返青發葉。

二、如何理解李白《勞勞亭》這首詩?

全詩的含義:

詩人李白《勞勞亭》這首詩,是以亭為題,由離別,想到人世間有折柳習俗。 所以,詩人李白從柳樹想到春風。為達到更好的藝術表現效果,而另闢蹊徑,以追求前所末有的主旨凸顯的方式,而把春風擬人化。

故而讓春風感知感悟到人間折柳離別的悽苦,產生對人間的離別的滿懷同情。 李白設想出,春風應不願見到這勞勞亭裡折柳悽愴送別的場景,因而春風就不去吹髮勞勞亭邊的柳樹,不讓柳條返青發葉。這樣人們應無柳可折,就不再去勞勞亭悽別,人間就不在有悽苦。


沿流溯源


(首先糾正,李白寫的詩不是《勞務亭》,而是《勞勞亭》,錯別字可以有,但是這個錯得太扎眼了,提出批評。)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勞勞”,憂愁感傷貌。勞勞亭,三國吳時建,古址在南京市西南,為古時送別之所。李白的這首絕句就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表達了別離之苦。

詳細解析:

  •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眾所周知,李白除了短暫的任職翰林供奉的三年,剩下的時間,不是在遊山玩水就是走在遊山玩水的路上。余光中說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因何他的繡口就能吐出半個盛唐?那是因為他的足跡踏遍了半個盛唐!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今四川江油)讀書,往來於旁郡,出遊江油、劍閣、梓州等;724年,離開故鄉,遊成都、峨眉山、舟行下至渝州(今重慶);725年,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浮洞庭,經襄漢,過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後北遊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遊齊魯,登泰山,南歷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有細心的網友總結出了李白的腳步所及18個省,206個州縣,80多座山,60多條江河湖泊!這首詩不是別離的詩中最好的,但是如果訴說離別的滋味,李白最有資格!

這首詩的寫作年代不可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李白經歷太多的別離之苦而後,才會有感而發,寫下它。

"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送別的勞勞亭"。開篇破題點旨,說天下最讓人傷心的事就是別離,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程垓《摸魚兒•掩淒涼》“傷心處,卻憶當年輕別”,可見別離時,“傷心總是難免的”;而最具儀式的別離,是在“勞勞亭”進行的,何謂“勞勞亭”?《景定建康志》裡記載“勞勞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別之所。吳置亭在勞勞山上,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江南通志》“勞勞亭,在江寧府治西南”。其實,不說勞勞亭,“亭”本身在古詩裡的意象就是代表離別,因為古代時路旁置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餞別,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裡就有“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的句子。

唐汝詢《江邊唐詩十集》裡評之曰:“說‘天下’見非尋常,‘傷心處’妙”!

  •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春風也懂得別離的痛苦,所以才不催柳條泛青”,其實這句的意思就是證明時間是早春,春風乍暖還寒,柳條還沒有發青。只是大詩人別出新裁,構思獨特,把春風擬人化,變得有知有覺明白了人的情意,進一步烘托了離別之苦。“柳”,諧音“留”,表示依依不捨的別離之情。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賦予了“柳”作為別離的象徵意義開始,“折柳”就成了古人尤其唐朝文人墨客間離別時的重要程序之一,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說的就是這件事;方幹“如何一攀折,懷友又題詩”,韓溉“世間惹恨偏饒此,可是行人折贈稀”,戴叔倫“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說的都是折柳,把柳枝都折稀了,快折盡了;虧了慕幽有一句“今古憑君一贈行,幾回折盡復重生”!

可是你看本詩中的春風多麼善解人意,為了人間少別離,不忍催柳條返青!這一句移情於景,託物言情,造意新穎。範大士《歷代詩發》評價此句說“委過春風,用意深曲”。

總結語

總之,李白的《勞勞亭》這首詩,表達的就是離別之苦;不同於以往的雄奇豪放,浪漫誇張,這首小詩卻寫得清新自然,婉轉迂迴。徐用吾《唐詩分類繩尺》裡說它“不經用意,自見深沉”;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裡贊之曰“深極巧極,自然之極,太白獨步”!讓我們領略了大詩人李白的另一種詩風和多重人格的別樣魅力!

這就是我hyg陌上花開,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謝您的閱讀!不足之處,敬請指正!謝謝!


hyg陌上花開


李白一生大多在遊歷中,創作了許多送別詩。《勞勞亭》是一首送別詩,創作背景無從考證。勞勞亭在今南京市的西南地區,為古時送別之所。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詩人以白描寫法,直點題旨,在勞勞亭送別友人。勞勞亭既是送別的地方,也是最傷心的地方。作為五言絕句來講,詩人在描寫環境上做到了惜字如金。

這首詩的妙處在後兩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意思是說,春風都知道離別的痛苦,不催柳樹條發青。說明詩人當時是在春天送別友人的,柳樹還沒有發青。

但詩人採取擬人寫法,把春風比作人。春風好像人一樣,也知道離別的痛苦,不忍心叫柳樹發青。因為古代“柳”,代表“留”的意思。詩人多麼希望友人不要離別,能夠留下來,那種依依不捨的情感自然流出。

李白的送別詩,我比較喜歡的是《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要問我們情意有多深,千尺潭水代表我的心。汪倫要聽了,應該也非常感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