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孩子為什麼比平時更會惹父母生氣?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為了阻止病毒的傳播,全國各地都採取了居家隔離的應對措施,教育部門也適時推出了“停課不停學”的網上教學方式。在這一期間,很多家長反映,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比平時多了很多,衝突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覺得與孩子之間難以相處。針對這一現象,本文基於自主性需要理論,分析了其中的心理原因。

疫情期間,孩子為什麼比平時更會惹父母生氣?

自主性需要就是人們有主動地從事某種行為的心理動機,在做事時,人們感覺到這種事情是自己自主選擇的,而不是被別人或其它壓力強迫的。這是人們的一種基本需要,對於孩子們來說,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們的自主性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很容易產生憤怒、敵意等負性情緒,以致和父母產生矛盾和衝突,對父母脾氣和大吵大鬧等。而自主性需要之所會導致親子衝突,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疫情期間,孩子為什麼比平時更會惹父母生氣?

第一,孩子自主性需要的發展和父母難以適應的認識之間的矛盾。孩子們的自我意識在快速覺醒,自主性需要也在快速發展,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這種自主性需要的發展更是迅速,而父母由於對孩子長期以來形成了“聽話”的看法,使我們很難去快速適應這種變化,以致我們不能及時和有效地調整自己對孩子的認知,以及與孩子相處和教育模式。這樣就會導致孩子的自主性需要與與父母的要求之間產生了矛盾,而這些矛盾如果一時難以解決,就容易引起各種衝突。

疫情期間,孩子為什麼比平時更會惹父母生氣?

第二,對孩子的刻板印象,使父母親對其心理需要不夠重視。在大部分父母看來,孩子們的心理是幼稚的,經歷是簡單的,所以他們的想法和要求往往也是不成熟和不合理的,這種看法是長期以來對孩子們形成的刻板印象;而自己作為有著豐富的知識和閱歷的過來人,對於事物的好壞優劣有著更為準確的判斷。這種刻板印象會在我們的心目中產生“幼稚與成熟”,“不合理與合理”的比較,在這種比較的下,父母親自然會選擇“更成熟和更合理”的結果。

疫情期間,孩子為什麼比平時更會惹父母生氣?

第三,父母傳統的身份角色導致不能平等地看待孩子。中國的文化強調“養不教,父之過”,強調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強調孩子對父母孝順和服從,而不是父母親與孩子進行商議或是聽孩子的話。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一些父母親會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孩子培養成自己心目中認為 的優秀的和成功的人,這樣,他們會對自己的想法與要求看得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們能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則是好孩子的表現;反之,則不是好孩子。進一步地,父母會對不屬於“好孩子”的行為加以約束和“好孩子”行為加以要求。

疫情期間,孩子為什麼比平時更會惹父母生氣?

因此,從家庭角度來說,孩子們自主性需要的得不到滿足,是親子關係產生衝突的最重要原因。若想改變這種現象,為父母者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學會認識和接納孩子的自主性需要,認識到他們的需要是合理的,就像認識自己的自主性需要一樣。2.改變對孩子們的刻板印象,孩子們的認知和能力在快速改變,父母親還一直用固定不變的眼光看待他們,這樣對孩子的認識無疑會造成偏差和錯誤。3.學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理解自己的期望未必符合孩子們的需要,要求孩子聽話和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去做事,無疑是一種粗暴的和不負責任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