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存银行相当于穷人补贴富人,您认同吗?

聊家常的小高


从提问的角度认同!

1、资本的特性就是趋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资金是需要担保、抵押物,或证明你有还款能力,才会分配到资金;为何他是富人,就是因为他有高质量资产、抵押物等,所谓穷人就因为缺少这些;形成一种内生循环,富人越易,穷人越难

3、普通人的钱💰该不该存在银行🏦,明白人都知道不应该,但正是因为所谓穷人的先天不足条件,自然其他高收益投资渠道也没有,

所以,所谓穷人存款补贴富人是有逻辑道理在的![互粉][互粉][互粉]


财商要通


不同意。这个问题是伪逻辑。穷人从来没有因为去补贴富人而存银行。富人也从来没有因为穷人为了补贴自己而去负债经营。富人用的好负债就是海阔天空,用不好负债就是万丈深渊!所以,穷人补贴富人就是牵强附会。看似理论有合理性,事实上,南辕北辙。


盘古论市


首先说明观点:我是认同这句话!

在我国,很多老百姓,特别是年纪大的长辈,还是非常喜欢把积蓄存在银行。前世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2011年的一个热点事件:

2011年成都的汤玉莲婆婆就用活生生的事例解读了林毅夫的话。1977年汤婆婆在银行里存了当时可以买下一套房子的400元钱,一忘就是33年。33年后,这400元存款产生了438.18元的利益,扣除中间几年需要征收的利息税2.36元,汤婆婆连本带息仅可取出835.82元。

此事遂在网上引起热议。汤玉莲婆婆的400元在1977年确实是一笔“巨款”了。“当时全国人均存款只有20元。”有媒体访问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教授王燕鸣,他说“1977年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是36元。”也有网友人说:“1977年一个大学生一个月的伙食费15元足够了。400元相当于大学生两年的伙食费。

也有媒体报道,当时这400元,足够买一套房子。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来计算,汤婆婆当年可以用这笔钱买400斤猪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华香烟或者50瓶茅台酒。

但按现在的物价来计算,835.82元仅可买420斤面粉,69斤猪肉,40盒中华香烟或者1瓶茅台酒。不算不知道,一算真是吓一跳。可为何在银行存了33年的钱只有这么少的利息呢?

回想上世纪九十年代,银行利率随通货膨胀率浮动,加上当时的价格补贴,利率一度曾超过百分之二十,是不是银行计算有误呢?

一位教授解释说:“当时银行还没有现在转存、定投等服务,汤婆婆的本金过了定期时间之后,其余就都按照活期利率来计算,所以利息不高。”

也许,在很多老百姓眼里,CPI上涨6.5%,已经觉得很高了,其实在过去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高通胀一直伴随着我们,根据统计局官方统计数据,过去30年平均通胀率就达5.6%,而其中最严重的一次通胀发生在1993-1995年间,1993年国内通胀率为13.2%,1994年更是达到惊人的21.7%,于是有了1993年底,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上调为10.98%的罕见情形。

这轮通货膨胀给那个年代的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痛苦记忆。其实,“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钱存在银行里往往赶不上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的价格重估等因素都预示着物价仍会提高,这个过程是正常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和物价都会有提高。”

“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是一个明显的过程,所以如何规划自己的财富显得特别重要。”因此,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储蓄实际上等于慢性自杀。因为,它实在难以跑赢通胀,时间越长,它会让你的财富迅速缩水,我们不能把太多的闲钱放在银行,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放到可以有效增值的地方。

很多理财保守的人,特别是老一辈的人,都会把很多钱存在银行,认为只有存在银行才安全,在以前,甚至有些人会把一叠叠的钱藏在床底下,其实,这种貌似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最不安全的做法,因为它躲不过通胀这个小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