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魏、吳相爭的東漢末年,為啥劉備、曹操、孫權都沒有一個能實現天下一統?

一路狂奔564


機緣未到,時候未到,人心向漢!

劉備和東吳聯盟,再伐東吳就是不義之師。開始的幾場勝利讓他衝昏了頭。打東吳開始很氣憤,勝幾場後又高興導自致他過於輕敵。還有就是他的排兵佈陣,因為他是進攻方,卻連營七百里這是戰術上的失誤,最後中了陸遜的計策。

曹操攻打江東雖然不是好的決定,卻也並非沒有勝券。畢竟當時曹操的軍隊勢如長虹,兵力強盛,即便孫權和劉備結為同盟,兵力上也比不過曹操的軍隊。這一點就連東吳的內部也這麼覺得,所以提出向曹操投降的人很多。至於曹操戰敗的原因,因為曹軍多為北方人,水土不服,滋生瘟疫,又不善水戰,因而戰敗。

天命不在吳,不在孫權。三國鼎立,曹操、劉備、曹丕,乃至諸葛亮、司馬懿,包括孫權,哪個不是雄主人傑,縱橫捭闔。孫權在位足夠長久,比司馬懿還要晚死一年。從曹操起,到曹丕、曹睿。孫權幾乎面對了曹魏政權整個最鼎盛時期,好容易熬到曹芳這個傀儡皇帝,對手又換成了全盛時期的司馬懿,自身還陷入儲位黨爭的嚴重內耗。蜀漢政權則是曹魏重壓之下的盟友。這些造成孫權努力擴張卻屢屢失敗的現實。

曹操35歲時,從中原腹地的兗州開局的,這是個四戰之地,周圍強敵環顧,需要先打破局面,才能開創事業。而歷史上能順利統一天下的,比如秦始皇劉邦劉秀李淵,無不是先控制邊角,無後顧之憂後,才去爭奪中原的,曹操初始的基地選的就不是太好,處於四戰之地。

曹操因為出生閹宦家庭,為門閥士族所不齒,初始人才不足,爭霸實力也偏弱,除了宗親和少數有識之士,大多數人都不看好曹操,等他把漢獻帝弄到手裡後,局面才得以改善,這樣曹操已經40多歲了。然後陸續消滅了北方的勢力,遠征烏桓穩定局勢,等到跨馬長江時,曹操已經50多歲。

而南方沒有經歷太多的戰事,相對發展穩定,又有大批北方難民南下,充實併發了南方,相比於北方的百廢待興,南方則是生氣勃勃。

曹操只需要出兵南征,傳告天下,國家就能一統,而且曹操是代表了漢庭,南方勢力本來應該擁護中央,表示歸順,至少劉璋劉琮是如此做的。但曹操沒想到劉備孫權居然不服,聯合反抗曹操的統一,又逢疫病爆發,曹操南征失敗。

曹操勢力的內部也不很穩定,漢一獻帝多次密謀除掉曹操,奪回他皇帝的權利,200年有國舅董承之亂,209年又有國丈伏完之亂,還有楊彪孔融金瑋魏諷等,前後數次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內有皇帝與士族集團這二大勢力的掣肘,這些都極大的牽制了曹操的精力,讓他無法全力南征。

劉備方面,形勢並沒有“天下有變”,關羽卻急於求成,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乘機偷襲荊州,糜芳、傅士仁投降東吳,荊州後方基地已失,關羽又久攻襄陽不下,也不能打退徐晃援軍,軍心潰散,關羽只好率軍撤退,人心離散,士卒逃亡者大半,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   

關羽失荊州,導致蜀漢國力衰減,失去進取中原的大基地,徒失一方,隆中決策也就此夭亡,以後,蜀漢攻取中原,不得不從隴西進軍,結果是數次北伐,一次也沒有成功。  

公元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為魏後,於成都稱帝,以漢室宗親的身份重新建立漢朝,繼續東漢大統。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意圖奪回荊州,但於章武二年(222年)夏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最終撤退到白帝城,蜀漢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又悔又恨而病倒。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逝世,諡號為昭烈帝。

劉禪在位前期,主要依靠丞相諸葛亮治理國政,然而諸葛亮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又消耗了國力,諸葛亮最終也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團結內部,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保持了蜀國的安定。蔣琬、費禕之後,大將軍姜維執政,多次北伐曹魏,但是蜀國實力弱小,姜維北伐一次也沒有成功,反而消耗了國力。

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後主採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並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

蜀漢在魏、蜀、吳三國中國土最小,人口最少,其經濟實力也最弱。只有戶28萬,人口94萬,軍隊約10萬, 可見國力之弱。諸葛亮也承認,他是在“益州疲弊”的情況下率師北伐的。而當時魏國,有人口440萬,軍隊約60萬,力量對比差距明顯。   

蜀國地方,易守難攻,若能真正聯合吳國,協調一致地對付強魏,則蜀國偏安西南還是有可能的。 

諸葛亮過早的北伐讓蜀國耗盡了財力,影響了蜀國的經濟發展,使其相對弱小的軍事經濟實力更加弱小。由於蜀漢經濟基礎薄弱,經不起連年戰爭,浩大的軍事開支,加上幣材緊缺,使蜀國不得不實行通貨膨脹政策,所鑄行的多是大面值錢幣。沒有相應的社會物質基礎作為後盾而鑄行大面值減重錢幣,必然會引起物價飛漲。同時蜀漢國民對長期的戰爭也極為厭惡,千方百計逃避兵役。

從戰略方面來說,劉備集團並沒有堅持聯孫抗曹的方針,從荊州爭奪戰開始,再到劉備伐吳,蜀國和吳國之間總是互相提防,相互消耗的情況中,這就是本來實力便不濟魏國的兩國難以成事。

孫權不擅長軍事,雖然在曹操和劉備死後,兩國內失去了頂樑柱,但蜀魏兩國的舊部都在全力扶持新帝,魏國有精明的曹丕和曹操留下的舊部主力,蜀國的新帝雖有些弱,但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扶持,實力依舊不容小覷。況且東吳內部政局不穩 ,比起蜀魏兩國,江東的政局才是最為混亂的,尤其是孫權的哥哥孫策的舊部一直在朝中與他作對,並且江東士族並未真心歸附東吳,而且境內還有大量山越部落,長期與東吳為敵。內憂都沒有解決,孫權根本無心外徵。

三國關係的變化也是維持這一政治秩序的重要原因。孫吳和蜀漢和則三國立,分則天下一統。三國前期,軍事力量的相對均衡和政治外交關係是維護這一狀態的重要因素。

因此,三國沒有實現一統。

然而,經過四十年的發展,三方實力有了明顯差異,且各國的內政、外交等政策變化,直接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狀態,曹魏政權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再加上軍事策略得當,天下歸晉。



當代曹植


“三國”

泛指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而後諸侯割據群雄並起,發展到魏、蜀、吳三國鼎立,最後在公元280重歸一統的為人們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一段歷史。

關於三國,有評說不完的歷史人物,有眾說紛紜的歷史故事,更啟發了後來的無數歷史愛好者對這一段歷史發展趨勢的思考。

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興亡之鑑”,即——魏蜀吳三國為什麼能從亂世中脫穎而出形成鼎力,但又為什麼三家最終都不能實現天下統一?

我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鬥爭的關鍵因素在於人心向背和歷史發展潮流。

所以,我將以此為分析該問題的核心邏輯,分別對魏、蜀、吳三家的興衰進行解釋。

魏:理想最終向現實妥協

之所以先分析魏國,是因為魏國的領導人曹操相比較其他兩國君主,更早的登上了東漢末年的歷史舞臺,而且司馬家的西晉也脫胎於曹魏。

東漢王朝發展到了漢桓帝和靈帝時期,政治黑暗和腐敗已經無以復加。

在內部:外戚和宦官勢力的內鬥如火如荼,先後暴發了黨錮之亂和十長侍之禍。

在外部:朝廷公然賣官鬻爵,導致貪腐橫行,民不聊生、禍亂四起,最終爆發了黃巾起義。

這種現狀的根源來自於東漢王朝在立國初年就形成的特殊權利結構。

漢光武帝劉秀,起家於潁川的豪強集團,在整個東漢除了他本人和他的兒子漢明帝以外,其餘皇帝的平均壽命均不超過30歲,其中漢殤帝登基甚至還不足百日。東漢王朝一半以上的時間都處於太后臨朝聽政的局面。

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外戚勢力能夠藉此機會掌握朝政。皇權旁落在太后和外戚的手中,皇帝為了能夠奪回自己的權利就只能依靠身邊的宦官,東漢王朝共有六次外戚專政,從竇憲到何進,這些掌權的外戚最終無一例外都是被宦官集團除掉的。

在外朝,通過察舉制,士大夫不斷強化對選官途徑的壟斷,最終形成了門閥士族,成為了東漢王朝除外戚和宦官以外的第三大政治勢力。

由於外戚何進採納了袁紹的建議,詔董卓進京剷除宦官,最後外戚和宦官魚死網破、玉石俱焚,東漢王朝至此名存實亡,根據歷史發展的趨勢,在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中,士族最終漁翁得利。作為此時唯一尚存的政治勢力,士族門閥即將以統治階級的身份接管中國。

但是很不巧,他們遇上了曹操。

曹操,在董卓之亂後號召諸侯勤王。但是因聯軍中的諸侯各懷鬼胎,此舉最終沒能挽救東漢的命運,卻從側面推動了諸侯之間互相的武裝兼併。而曹操不同於其他諸侯,在別人還在搶地盤的時候,他卻敏銳的看出此時有名無實的東漢皇帝才是最重要的政執砝碼。

在成功將天子接到許都之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方面利用這面王旗壯大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面他在經濟上大舉屯田、鼓勵耕戰;更重要的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口號,打破了東漢實行察舉制使得選官制度任人唯親的局面。

而這恰恰等於是挖了士族的“祖墳”,所以曹操時代的曹魏一直為此遭到各類名士的反對和攻擊。

所以在當時,士族先後把希望寄託於世家大族出身的袁紹和劉表兩個諸侯身上,但不料他們都不是曹操的對手,官渡之戰後曹操消滅了袁紹統一北方,之後南下荊州又兼併了劉表的勢力。

如果按這個進程下去,曹操可能會就此統一中國,曹操如果能最終取代東漢,那麼士族階級將永無出頭之日。

但是歷史又一次發生了轉折,赤壁之戰曹操敗給了聯盟的孫劉集團。自此曹魏的勢力再也沒有能夠跨過長江以南。三國鼎立的局勢也因此戰而形成。

但即使是隻有半壁江山,曹魏依然是三國之中實力中最強的一方,吳、蜀兩國即使聯合也沒有實力滅亡曹魏,它又為什麼最後會被司馬家取代呢?

剛才說到曹操建立了一個唯才是舉的選官制度,這觸及士族門閥的根本利益,所以士族階層一直反對曹操的政權,這是曹操本人為什麼不能最終代漢而立的根本原因。只要這個矛盾存在,士族就不會支持曹魏政權。

但這個情況在曹操死後得到了改變,曹丕繼任魏王后,為了能夠篡漢自立,他改變了曹操時代唯才是舉的政策,通過設立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將壟斷選官的權利交還給了士族,最終通過這種政治交易,曹魏得到了士族對政權合法性暫時的承認。

不過,士族從根本上還是希望有一個由自身利益階層中產生的集團來為士族階級的利益正式代言,而司馬家最終承接了這個歷史責任,成功“和平演變”了曹魏,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士族地主階級掌握政權的朝代——晉。

可以說曹魏的理想最終在歷史發展趨勢的現實面前低了頭,但即使已經低了頭也擺脫不了最終被士族取代的命運。

蜀:“君以此興,必以此亡”

對比曹操的起家歷程,劉備的經歷絕對要曲折和困難的多。

劉備一直號稱自己是漢室宗親,但是由於出身貧寒,所以從漢末參加圍剿黃巾的戰爭起到赤壁之戰前,都因為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和足夠的軍隊,而不得不顛沛流離、寄人籬下。

可以說他唯一的政治資本確實就是這個“漢室皇叔”的光桿名號。但劉備確實是東漢末年所有劉姓宗親中,唯一將這個政治名號轉換成政治資本的人。

因為有“皇叔”的宗室身份,劉備雖然前期一直投靠他人,但是他無論走到哪、投靠誰,都能夠得到其他諸侯的禮遇。而且雖然劉備前半生沒有搶到任何地盤作為根據地,但是他依託“漢室宗親”的名號名正言順的打起了“興復漢室”的大旗。

這面大旗雖然無形,但是它成功的為一文不名的劉備,提高了知名度,塑造了心繫漢室的政治形象。讓所有還以興復漢室為理想的人才都以劉備為投靠對象,比如:張飛、關羽、諸葛亮。

這些優秀的人才可以說都是被劉備的這一政治魅力所吸引,前赴後繼死心塌地的幫助劉備。最終在赤壁之戰後,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劉備也稱霸一方。

但是,也正是這面“興復漢室”的旗幟,在前期固然為劉備帶了極大的政治利益,但是到了後期他也成了劉備乃至諸葛亮領導的“蜀漢政權”沉重的政治負擔。

在魏國的發展中我們提到過,在曹操死後,曹魏政權在曹丕的領導下,已經與士族達成了妥協。士族名義上已經承認東漢滅亡的既成事實,認可曹魏篡漢的合法性。這對於蜀漢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第一:由於自起家以來蜀漢就是因為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才最終成了氣候,現在東漢滅亡,士族階級也因為利益轉而支持曹魏,蜀漢政權一下子從漢朝延續的命脈,變成了阻礙士族階級政權統一中國的前朝餘孽,之前的政治正確已經不復存在。中原地區的百姓再也不會像《隆中對》中所說“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

第二:由於蜀漢是劉備取代劉璋而佔據的割據集團,立場上又堅持漢朝的正統,這就意味著他不可能接受曹魏在政治形態上的同化,不會在自己的統治範圍內實行九品中正制。

這樣益州本地的士族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北方的士族都能夠壟斷做官的權利而眼紅。到了鄧艾偷渡陰平兵臨城下之時,以譙周為首的益州士大夫極力鼓吹向曹魏投降,人心向背可見一斑。

興復漢室本就不是益州土著勢力的理想,他們早就盼著曹魏神兵天降推翻蜀漢,在益州也能實現九品中正制。所以益州士族怎麼會心甘情願的為蜀漢政權的政治理想提供軍費和兵員呢?

第三,劉備和後來的諸葛亮都一直沒有放棄“興復漢室”的理想,在不顧蜀漢小國寡民的現實條件下,依然不斷北伐曹魏,導致蜀漢內部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百姓的生活日漸困苦。蜀漢僅有一個益州,人口不足百萬,卻有軍隊加官吏15萬人之多。平均9個百姓的稅收就要供給一個士兵。這樣的壓力早已讓益州不堪重負。後主劉禪在決定投降,恐怕也是對此現實有清楚的認識。

“什麼為你遮風擋雨,什麼就讓你不見天日”劉備集團成也“興漢”亡也“興漢”

吳:長江從來都沒有成為南北統一的障礙

相比於蜀漢,東吳政權顯然沒有那樣沉重的政治負擔,針對於東漢問題,他們的公開立場從來曖昧不明,而骨子裡也早就認為“漢不可復興,久已”

東吳之所以能夠在漢末諸侯爭霸的中夾縫中生存,乃至後來又發展到了能與曹劉兩家鼎足三分的勢力,確實如《隆中對》中諸葛亮所分析的那樣: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隆中對》

江東集團能夠壯大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領導者善於抓住歷史機遇。

在孫堅時代,他利用參與圍剿黃巾起義的機遇,在淮泗地區組建了屬於自己的武裝集團,並通過後來的討伐董卓的戰鬥使之發展壯大。

雖然孫堅意外的死於劉表之手,但他的江東軍團卻並沒有一鬨而散。在他的繼承人孫策的帶領下,他們抓住了諸侯爭霸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歷史機遇,在長江以南的揚州找到了發展空間,一舉成為當時南方得最強勢力

到了孫權時代,更是將左右逢源、尋找機遇的政策發展到了極致。

面對曹操的來勢洶洶,孫權果斷聯合劉備;

面對劉備不斷做大,孫權又轉而依附曹魏,偷襲荊州得手;

夷陵之戰之後,劉備戰敗身死,孫權又恢復了與蜀漢的聯盟,維持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以說東吳政權真正做到了“憑三江之險,以觀天下時變”。

但是不得不說,江東政權在歷史的夾縫中找到了江東這一風水寶地,既相當於找到了保溫箱卻也是走進了死衚衕。

因為歷來想要從江東地區進取天下,就必然要先解決長江上游所屬的問題。歷史上長江下游割據政權被滅都是因為上游和長江對岸同時水陸並進。所以只有佔據長江上游的荊州以及益州,才能保證下游的安全,才能讓北伐沒有後顧之憂。(如後來朱元璋北伐前先消滅上游陳友諒例)

東吳到了夷陵之戰後雖然佔據了荊州大部,但他的發展路線卻也因此停滯不前。

如果此時他想要一統長江以南,向西進攻益州,就既要克服逆流而上的劣勢。蜀漢、東吳實力接近,劉備固然不能消滅孫權,而東吳想要打贏蜀漢卻也沒有可能。畢竟此時益州的主人不是闇弱的劉璋,而是劉備和諸葛亮(劉備消滅劉璋也足足用了3年)。

此時曹魏的勢力已經不再為西北的馬超、張魯所牽制,更不會眼睜睜看著東吳取代蜀國佔據長江以南和自己全線對峙。

東吳的攻略路線只有北上伐魏這一條路可以走。事實上孫權也正是這麼做的,自夷陵之戰後,東吳軍隊就一直嘗試從荊州和揚州兩路戰線取得突破。但揚州和荊州的北面是以平原地形為主的徐州,一馬平川,最適合騎兵大規模縱深作戰。

而恰恰是東吳擅長的是水戰,騎兵卻是弱項。一旦遠離長江,東吳軍隊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這和曹操赤壁之戰南下失敗一樣,都是以己之短,攻敵所長)

在夷陵之戰後,由於蜀國大敗,魏國也將防禦重點放在東線,對江東嚴陣以待,。所以每一次即使東吳軍隊靠偷襲拿下了部分魏國城池,卻都因為抵擋不住北方鐵騎的攻勢而得而復失。幾次北上,東吳都徒勞無功。

所以長江雖然為東吳政權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但同時也限制了他們向其他地區的發展的空間。在多次進取無果後,最終東吳政權只能徹底的接受偏安一隅。

這種偏安又怎麼能長久呢?

結語:三家歸晉

公元263年,幾次北伐不成的蜀漢內外交困,魏國第一主動伐蜀居然一舉成功,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迫使曹奐禪讓,魏國最終被演變為晉,曹魏滅亡

公元279年,司馬炎從蜀地和中原兩路出兵、水路並進,吳主投降,東吳滅亡

自此,三國的歷史徹底結束,歷史進入到了士族地主階級掌權的西晉時代。

總結來說,三家的興亡過程就是:

曹魏:成也天時,敗也天時;

東吳:得之地利,失之地利:

蜀漢以人和興,終因“失和”而亡。

三家最終都沒能統一三國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都沒有代表中國歷史發展前進的方向和趨勢。

正如溫庭筠《過五丈原》詩中所說: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塔布里斯


三國相爭為何劉備、曹操、孫權都沒能實現天下一統,我的觀點是:劉備無智,曹操無義,孫權無膽。

先說劉備無智。劉備早年不能把元植家眷安置好,以致被曹操鑽空,失去徐元植。有諸葛亮後,在軍事上不能制衡諸葛亮,致窮兵黷武,國力衰弱,諸葛亮逝後無可用與孔明同才之帥,以致亡國。劉備失關羽也是其智弱之表現,自此敗局已定。

再說曹操無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遭眾人反感,寧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好色荒淫,貶禰衡,殺孔融,斬華佗等等,為正義之仕所不恥,曹操世之梟雄,其生時無人敢動,其子曹丕稍弱即被司馬所廢,蓋皆曹操無義之故。

最後說孫權無膽。赤壁之戰後,偏安於江南,殺關羽後不思進取,無強國強軍之道,以巧取勝,無大的政治抱負,是其致命短處,真正強敵到來,真正實力相拼,必敗無異。

老鐵們,一家之言,請方家們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