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为什么孔子有“宿命论”思想?

偉大的時代


题主想多了,孔子这句理论。充其量就是为了劝他两个弟子不要冲动而说的狠话而已。这句话的出处是:

孔子两个在鲁国做官的弟子,最出名的子路,还有一个叫子服。有个鲁国大臣公伯寮向国公季孙氏(就是被孔子骂“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那家)告子路的恶状。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有本事让公伯寮的尸首在街头示众。”

孔子听了,就说:“我所传播的治国之道如果能够实行,是天命决定的;不能实施,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奈何呢?”

短短的一句话,信息巨大!

一、咱们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行正道的人,不能因小人而用阴谋、暴力,那是失大节!

二、咱们就是个正道的传播者,行不行要看大势,还要看决策者的造化了,如果这个决策者执迷不悟,就算是“比干掏心”那也天命难违啊!

三、公伯寮那种小子啥时候都有,关键是看那个季氏是不是糊涂蛋,如果那个季氏真心向道,那小子再会构陷又能翻多大浪?所以,为搞他而失君子之大节,没必要!

四、千万不要火上浇油。那个季氏,老师已经下过结论了,搞不好你俩都完蛋。咱可是为道不为亲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人家要一条道走到黑,那谁都没办法。莫因一口气而争的两败俱伤。老师说过:“君子以义安命,所以君子心中泰然。小人以智力争命,所以心中多怨”。

这劝导能力,厉害吧!

题主你现在还觉得这句话是宿命论吗?





拓拔悲弘


命是什么,基因,或老话说的种,有孬种,坏种,好种之说。孬种是指转做坏事的人。性命。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无也,将行生也,无中生有,与给生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生在道中,死也在道中,寿命有长短在遗传基因。人本不近親结婚也有转基因之意,转基因命也。

什么是宿命?每人都有宿命,是说天上的星星下凡来完成它的使命,后回归本位。如紫微星,文曲星,武曲星,二十八宿保刘秀,刮王莽,黄巢放出恶魔八百万,下凡收回恶魔杀人八百万在数难逃。等都是小说野史。没有见过孔子有这样的文章。


马振廷1


  这句话的出自《论语·宪问》第14篇。原文是: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从“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这句话来看,的确有些“认命”的意思。为什么孔子有这种思想呢?这就要从好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孔子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年代处于春秋末期,当时正值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期,政治架构和经济秩序也正在转型。加上,诸侯各自为政且明争暗斗,互相之间讲的是谁的实力更强大,武器更先进,军事扩张是诸侯各国的正经事儿。因此,天下大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而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深刻了解到连年战乱给社会给百姓造成的破坏和疾苦,于是提出了“仁政”思想。但当时他的政治主张并不受待见,因为其他国家都在拼命争抢,唯独你一个国家实行“中庸”之道,那下场也是可想而知了。

  孔子曾在鲁国做到了非常高的官职,但是因为鲁国的君主不再信任孔子,所以孔子最终还是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而后,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一直没有被任何一个国家任用。远大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空有一身学问,而无用武之地,绝大多数人都会悲叹命运不济吧!

  其次,看看孔子说这句话的场景

  当时,鲁国政权掌握在季孙氏手中。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在季孙氏做家宰,而公伯寮(据传也是孔子的弟子)嫉妒子路的才能,就向季孙氏诬告了不利于子路的言语,季孙氏由此开始猜忌子路。鲁国大夫子服景伯(据传也是孔子弟子),跑来将这个情况告诉孔子,并承诺自己将尽力让季孙氏明白是非,同时把公伯寮给杀了。

  而孔子却拒绝了他的好意,说:“道之将行,那是天命。道之将废,那也是天命。公伯寮能奈天命何!如果他的谗言,就能把子路给废了,那也是命该如此。如果天命要我的道行之于鲁国,公伯寮也不能把子路怎么样!”

  从说这话的场景来看,孔子更多的是无奈。他不是没能力救子路,而是觉得自己所推行的“道”前面有太多的阻碍。

  其实,公伯寮所代表的并不是他一个人,他的态度正是鲁国统治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态度。孔子固然能以己之力挽救子路的生命,但他能否凭借一人之力与整个国家统治阶级的大多数人相抗衡呢?

  所以,这句话我认为他实际上并不是对子服景伯说的,也不是针对子路的事情说的,而是对自己的政见不能有效施展而发出的由衷感慨。

  再次,看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认为天是至上的尊严,人应该顺应天意建立尊卑秩序,构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可见,孔子是十分尊崇“天意”的。《论语》里就多处有关天命的语录: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还说: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的弟子子夏说: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孔子及后世的儒家学者都有“宿命论”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