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開學了,是每天讓孩子在學校吃飯還是家長送去呢?

90後寶媽歡妹兒


我感覺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除非國家真正有了疫苗或者有效藥物。雖然現在孩子可以上學了,先可以看看學校的環境是否對這次疫情後續有什麼防範應對措施,如果學校條件還不錯,我覺得可以在學校吃,如果不放心可以自己接送。往好處想,我們國內確實安全了,那多孩子在一起也安全,如果有了疫苗,孩子一人一針,更安全。但往壞處想,孩子已經接觸了人多的環境,接回家也無濟於事了,你說對吧!


康姐有畫說


近期,有的學校已經開學,有的開學在即。雖然目前疫情明顯地好轉,但有的家長心有餘悸,如擔心孩子中午在校就餐,人多擁擠。家長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也有利於疫情防控。

其實家長擔憂的,政府和學校早就提前考慮,做好疫情防控。我工作初級中學,初三年級本月13日開學。為了迎接開學,近幾天,學校正精心準備,從各個方面做好防控,不留防控漏洞。其中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題主所關心的,如何避免學生中午就餐扎堆。為此學校設計學生就餐方案,具體易操作。學生分批,按照班級順序,先後到食堂就餐。

  學生分批就餐,雖好,但持續時間過長,影響學生中午休息及下午上課。為了縮短就餐時間,學校又想了一個方案。工作人員,把盒飯送到教室,學生在班級就餐,不去食堂。通過這兩套方案,徹底解決學生就餐擁擠現象,有效防控疫情。我相信,題主孩子所在的學校,也急家長之所急,做好疫情防控,包括中午孩子就餐。

孩子在校就餐?還是父母送餐?我的建議,如果父母工作繁忙,離校又遠,送飯很麻煩,考慮在校就餐。父母不忙,如在家專職照顧孩子,離校又近,不妨家長送餐。以上僅個人想法,疫情防控是大事,最終決定權還在父母手中。


愛跳舞的書


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寄宿和走讀哪個很好。

我其實有個理論,只是通過自己的觀察所得,全無依據,那就是孩子寄宿的時間越早,和家人的感情越淡薄。

血濃於水,其實是扯淡,親情,是要用大量時間換來的。孩子如果不和家人相處,自然會對親人的感覺淡薄。被欺負了,他無法即時傾訴,生病了,沒有家人照顧,慢慢的「家人」,就變成了一個週日節假日吃飯,很模糊的影子。

確實是這樣的,至少我這是這麼理解的。

簡單說一下我的經歷:

從小學六年級,我就在在私立學校全寄宿,好像是每週回家一天,具體週期記不清楚了,只是留下很深的印象是,有一個週末爸媽忘記接我回家,整個年級只剩我一個人,學校老師也聯繫不上我的爸爸媽媽,我實在沒辦法只能騙老師我家裡離得很近,就幾步路,撒謊,道答,允諾最後年輕的老師才放我回家。

但其實學校離家很近,我走了大概3個小時,回到家時,我沒有氣力說一句話,而看到爸媽驚訝的表情,是的他們忘了。

後來問起媽媽為什麼那麼小就把我放在學校,她說「當年比較流行住校,後來她也很後悔。」

後來中考,我也沒有關於家的任何感情,我只想去市裡讀書。

在市區讀完了7年中學後,再去外地讀大學,再到來北京工作。這十多年來每年在家住的時間,只有唸書時的寒暑假。

住校期間,主顧起居的是宿舍阿姨和管理員。生病自己去校醫務室,只有嚴重需要住院學校才會通知家長。努力學習只是為了學期末的獎狀。

從小到大接觸的大部分學生還都是住校生,生活圈子一直都在學校內。大學時期,最初看到宿舍同學有人不會疊被子,有人不會洗衣服甚至每天打電話要回家的時候,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寒暑假期裡,我也總是出去旅遊和提前返校,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也被我下意識的儘量縮短。

想說,從小住校真的會減少對家人的依戀,對親戚更是缺少感情。每年過年回家,看到很多親戚長輩基本不認識,開口也不知道叫什麼好。永遠記得有家在等我支持我,只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從來不會選擇回家。

想說,從小住校換來的所謂獨立,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只是把感情都藏起來,減少和別人的接觸來避免發生應付不來的情況。因為小時候需要關愛的時候家人都不在身邊,所以經歷更多辛酸,以至於心胸都不那麼寬廣,總在建立自己的小王國,缺少包容。

如各位前輩所說,學會獨立有很多方法,獨立不僅僅是自理,更是意識是能力。

應對困難的能力、成才的疑惑、理財交朋友等等這些事,是學校家人小孩三方面的事。

對於提問,以親身經歷來發言,很不建議可以說是反對小孩過小就開始住校。從小在家人的關愛成長下的小孩,享受到的溫暖,內心才有充足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如果缺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小孩的成長要面臨的課題那麼多,家人和小孩一起努力才有更好的結果啊。

最後:從小就和家人疏遠了,你會發現你真的是一個人情淡薄的人,你不會理解同學分手了為什麼那麼傷心,為什麼我分手沒有感覺。你不會理解同學一個爺爺奶奶死了,為什麼那麼悲痛欲絕,而我的姥爺週末死了,我甚至週末都沒有回去。

還是讓小孩兒和你一起吃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