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銀行“爽爽爽”與企業“痛痛痛”

供應鏈金融:銀行“爽爽爽”與企業“痛痛痛”

供應鏈金融晉升熱詞,現在已經不僅僅是銀行高層口頭禪,也成為了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國務院文件常用詞。但往往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裡全不見。最終到各家銀行的落地層面,供應鏈金融落地情況如何呢?

目前而言,銀行四大條線是供應鏈金融主要落地部門:

(1)票據部門:或貿金部、交易銀行部等,把控著票據貼現大權,同時有國際、國內信用證等產品管轄權,這個邊緣部門本應是供應鏈金融核心勢力,但貌似並沒有睡醒;

(2)普惠部門:普惠或小微部門作為網紅部門,票據質押貸款已經傳遍各家銀行,活生生把半標準化、高效率的票據又變回了複雜的對公貸款;

(3)非標投資部門:比如金融市場部、理財部、私人銀行部等,資產荒之下被迫關注幾百萬、幾千萬的供應鏈金融,垂涎高收益,但又對數千張的單據、發票束手無策;

(4)標準化投資部門:如上這些個低於1億不睜眼、低於10億不抬頭的部門,需要券商、資產服務機構、評級、律師等各類型廚子、太監們,烹製出類似ABS等產品,擺盤完畢才肯上桌。

無論銀行多麼春意崢嶸,但實體供應鏈運作的狀況,不會因為供應鏈金融形態而改變。供應鏈永遠的形態,都是一帶多。就是螞蚱串、糖葫蘆、辣椒串、魷魚串、章魚小丸子串,大家都愛吃麼,我都喜歡~

當供應鏈一拖N級1萬家企業的螞蚱串,遇到銀行總行、條線部門、分行、支行、二級支行、營業部、支行行長/副行長/對公部總經理/對公團隊長/對公客戶經理,這另外一串螞蚱時,四個條線的產品都將如何落地的呢?

(1)貼現業務是點對點:核心企業管護行是老大,並且是本螞蚱串的法定貼現人,所有融資企業都要求在該管護支行開戶,無論這一融資企業是在海南還是新疆,都要到北京西直門帽兒衚衕4號來開戶;

(2)貸款業務是線對線:

普惠貸款攜柔弱網紅體質,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一頭在內,某一支行就可以染指,這樣萬家上下游企業就被可以分別被一一染指了;

(3)非標業務是塊對塊:如果把票、貸搞成非標,就是非信貸部門與分支行的一場簾內交歡了,非標可以規避開戶問題,即使嚴格遵守區域限制也可以實現塊與塊的匹配;

(4)標準化業務是面對面:標準化是避免開戶、區域限制等問題的最有力工具,是最有發展前景的產品,但標準化業務需要規模化,這與供應鏈金融供應商融資“短小頻急”的特點恰恰不匹配,往往造成銀行大喊爽爽爽,企業齊呼痛痛痛。

點、線、塊、面,對接效率自然不一,庖丁解牛,借勢方能破竹,在對接銀行供應鏈金融資金時,需要洞若觀火。

從銀行角度而言,供應鏈金融包括票據、信用證、保理等業務的優勢自然多多,能夠解決諸多痛點,通則不痛,解決如下九大痛點自然爽爽爽爽爽爽:

(1)獲客難:全鏈條開戶,對核心企業授信之後全鏈條企業“極速貼”,從銀票的秒貼到白名單商票的當日貼、次日貼,全力吸引全鏈條企業成為本行客戶;

(2)風險資產不足:信用證20%資本計提,轉貼現、福費廷20%資本計提,供應鏈ABS優先級投資20%資本計提,履約保函50%資本計提,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節約資本的殺手鐧比比皆是!

(3)流動性不足:在交易性銀行、流轉性銀行理念下,票據的直帖+轉帖、人行再貼現、國內信用證+福費廷、保理ABS等工具,供應鏈資產的二級市場發達,資本市場工具多多,銀行可以長袖善舞。特別是疫情之下央行萬億級的再貼現,利息低至2.06%,為銀行票據貼現提供了極大的利潤空間;

(4)吸儲難:增存款是銀行客戶經理的第一訴求,供應鏈無論是“資產池”還是“票據池”產品,都為成為吸引保證金存款、財政存款的利器。特別是銀票、信用證的保證金,已然成為部分銀行吸儲絕殺;

(5)業務不能跨區域:通過供應鏈金融“一頭在內”,或者增信機構在內等安排,可以將全鏈條企業發展成為本行、本支行客戶;

(6)開戶難:通過附票保理、信託貸款等安排,解決開戶難題,快速化、線上化開展業務;

(7)核心企業授信閒置:將核心企業閒置信用用於全行業企業,甚至可以向核心企業支付信息服務費用,可以實現銀行、核心企業、供應商的三贏;

(8)小微企業風控難:通過核心企業信用,解決全鏈條小微企業的風險,幾乎是最終控制小微風控的最佳策略。比如利用票據可追索特性,不止是核心企業的應付賬款,對於其應收賬款、多層經銷商的應收賬款,在經過核心企業背書後,都可以實現變相的增信;

(9)兩增兩控一降指標難:通過供應鏈的一級市場(銀行與企業)、二級市場(銀行與銀行)、資本市場(交易所與銀行間)、場外市場(核心企業與N級供應商、N級經銷商)、國際市場(跨境資金、跨境產業鏈)的聯動,提供了充足的工具來完成各項指標;

供應鏈金融:銀行“爽爽爽”與企業“痛痛痛”

痛點一一消除,銀行自然爽爽爽,而在銀行“規模優先”政策下,短小頻急的企業融資依然面臨“痛痛痛”:

(1)信息之痛:雖然依據“六度理論”,每家企業都應當在“六步之內”與某個核心企業乃至某家央企、國企在同一條產業鏈條、股權鏈條上,但是在哪家鏈條上中小企業可能無從而知;即使知曉了,如何拿到核心企業的商票,如何拿到核心企業背書的銀行信用證,中小企業可能都手足無措;

(2)開戶之痛:這塊問題之積重難返,需要專門寫文章來罵了。特別是需要實現“點對點”開戶,即使企業可以配合也無從滿足效率;

(3)用款之痛:在供應鏈金融用款中,企業需要填寫的十餘個表格,提供的重重發票、合同、收貨單、營業執照、身份證、授權書等等,相信都是酸楚。能否通過網銀、通過B2B電商平臺、通過ERP實現跟單的自動提供、自動審核、線上簽約,都需要求助科技手段。

銀行之爽與企業之痛何解?銀行各個部門百家崢嶸來參與供應鏈金融市場,是監管層所樂見的,但同質不同價、同行不同價、同票不同價等問題,解鈴還須繫鈴人,也需要監管部門來解決。

同時,要解決銀行批量化資金投放、供應商融資短小頻急、核心企業風險預警等問題,還需要金融科技力量的介入。藉助開放式銀行、API銀行,向企業輸出貼現、票據質押貸款、非標投資等接口,在主體驗證、貿易背景驗證等方面,實現自動化、高效審核,最終服務小微企業融資。

總之,供應商融資的短小頻急,需要藉助“投行+科技”,才能滿足銀行的批量放款需求。貼現、質押貸款、非標、標準化百花齊放,在逆週期調節中尋找市場最佳定價,實現企業與銀行共同的爽爽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