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文字狱“明史案”,牵连多人,到底是怎样一本书

明清期间,全国上下大兴文字狱,统治阶级在文字上捕风捉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阶级的权威,但长此以往很多文人都不敢再研究史学和进行创作,当时的文人大士人人自危,让文化的发展呈现倒退状态。

《道德经》记载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用来形容文字狱在恰当不过。


清朝初期有一场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是本名叫《明史辑略》的书发行出版后,因为其浓厚的明朝遗民立场,其作者庄廷鑨一家等涉及本书的人员全部被追责,共牵连一千余人,其中斩首示众的达到七十人,被史称为"庄氏史狱",金庸在《鹿鼎记》中就以此案作为开场。

清朝著名文字狱“明史案”,牵连多人,到底是怎样一本书

在明朝有位内阁首辅名叫朱国祯,此人喜欢研读历史,并喜欢将自己的想法与感悟写下来。在他生前曾写过一部明史,起名为《史概》,但并未出版。在他死后家道中落,后来书稿就被卖给同乡的一位大户人家庄廷鑨。庄廷鑨字子襄,出身巨贾世家,家境优渥,年少就饱读诗书并参加选举;后来由于疾病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还将"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当做人生信条。

清朝著名文字狱“明史案”,牵连多人,到底是怎样一本书

在得知朱国桢留下一部没有发行的明史手稿之后,将通过重金收购过来,励志要像司马迁一样写出一本史学著作。庄廷鑨出资招揽了江南一带有名的文人志士,对明史的手稿进行修改和增补,最后全书完成名为《明史辑略》。之后不久庄廷鑨就因生疾病去世,他的父亲心中悲痛,就决定出版发行《明史辑略》来纪念其子

清朝著名文字狱“明史案”,牵连多人,到底是怎样一本书

这本书是以朱国祯的视角来创作的,所以书中有着浓厚的明朝遗民的立场,提到很多清朝的部分都有许多"碍语"。比如提到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按照明朝官职称为"建州都督",甚至将明朝称为我朝,对于明朝的战败表示惋惜,将当时投降于清朝的将军称作叛徒,甚至里面的年号用的都是明朝的年号而不用清朝年号。这在当时清朝刚刚成立,正是要稳固统治收服人心的时候,此书的发行是往枪口上撞。


顺治十八年(1661),因为贪污被罢官的吴之荣发现此书发行后,就想要告发庄廷鑨来争取复职。于是他就向将军松魁告发此案,但当时很多官员都涉及到此书的发行工作,涉事人员太多,庄允诚又通过重金贿赂了当地官员,将原书中有问题的字句都进行了删改,就没有受理此案。吴之荣见在当地告发不成,就再次买到一本修改之前的原书,将这件事告发到了朝廷,甚至惊动了当时的权臣鳌拜

清朝著名文字狱“明史案”,牵连多人,到底是怎样一本书

当时的朝廷对此非常重视,鳌拜就责令刑部满官罗多等到湖州调查此事,并将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庄允城之后被逮捕送到京城,后来禁不住虐待惨死在狱中,当时负责编纂出版的相关人员都被抄家抓捕起来,庄廷鑨的墓被掘开,尸骨被焚烧,共牵连了涉事人员一千多人,多人被斩首示众。

庄氏史狱一案之后,清朝对于相关案件的非常重视,文字狱也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只要有人出版发行关于清朝不好的信息,就会被抓捕处理,让当时的人们根本不敢讨论国家大事。据统计清朝年间共发生文字狱一百七十多起,尤其在康雍乾三朝最为严重。

清朝著名文字狱“明史案”,牵连多人,到底是怎样一本书

文字狱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开始了,朱元璋虽然出身农门,但他清楚文字的力量,在他在位期间,只要有人讨论他的出身就会被诛杀。清朝初期文化人士的待遇是有所好转的,但《明史辑略》一事就像导火索,之后清朝的文字狱规模越来越大。

清朝著名文字狱“明史案”,牵连多人,到底是怎样一本书

在《明史辑略》一案后,清政府看到可以用文字狱来打压民间对清朝是外来的游牧民族的讨论。因为清朝是满族文化,他们对于拥有历史悠久的汉民族、汉文化,是有所崇拜和畏惧的,担心新政府不能够被认同。后来将文字狱发展成为统治的工具,让人们意识到讨论清朝和反清是错误的,在乾隆时期文字狱达到顶峰。

文字狱虽然在当时维护了统治,但也让文人人心惶惶,不敢进行独立的创作,不敢讨论历史国事,导致了思想僵化,文化落后,这也让后来清王朝没落最终被他国侵略,最终自食其果。

《明史辑略》

《道德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