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軾這首《豬肉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吃貨美食家的自我修養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當然,他還有許多其他的身份,比如說書法家,其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又比如說畫家,其代表作有《瀟湘竹石圖卷》,但是,除了文學家之外的身份當中,蘇軾最吸引我的身份卻是他作為美(大)食(吃)家(貨)的身份,一方面,是因為本人對此也有所愛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是一個最有煙火味道的身份,縱使轉瞬千年,也能夠一下子拉近我們與蘇軾的距離,而通過這煙火味道,我們才能夠認識到一個更加生活化的蘇軾,從而體會到他獨一無二的生活態度。

從蘇軾這首《豬肉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吃貨美食家的自我修養

蘇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表達了他對於君子高尚情操的一種謹慎與自律,也就是“慎獨”。但是,對於一個大吃貨而言,沒有肉是斷然不行的,“三月不知肉味”那是絕對的拋棄了正常生活而專注於某樣事情的表現,這不是一種平常而愜意的狀態。那麼,在平常愜意閒適的時間裡,他這個吃貨到底是怎麼追求舌尖的美味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賞析一下蘇軾所作的《豬肉頌》,讓我們從字裡行間,穿越歷史,去看看一個古代的頂級文人吃貨,是怎麼看待與實踐製作美味這件事的?


(1)《豬肉頌》原文

《豬肉頌》——蘇軾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從蘇軾這首《豬肉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吃貨美食家的自我修養

這便是豬肉頌的原文了,可以說,除了極個別古代的器具和用詞難以理解之外,其他的意思則是簡單明瞭,蘇軾寫這樣的文章應該是信手捏來吧,整體而言是一首簡單的打油詩,蘇軾不僅說明了製作美味豬肉的準備工作,同時也點到了製作美味所需要的最關鍵步驟,甚至還拿這簡單而美味的食材作了一番的調侃,整體風格輕鬆,看來蘇軾當時的心情是非常不錯,腦補一下的話,估計是一邊吮著手指,一邊舔著嘴巴,非常滿足的樣子,而後隨口就做了這首打油詩,真的可以說是意趣盎然。

那麼我們來看看,這首簡單的打油詩裡面,可以看出哪些吃貨的自我修養呢?


(2)磨刀不誤砍柴工,吃得好也要吃得乾淨

宋朝的鐵鍋在當時的是出了名的,不僅宋朝家家戶戶都因此而獲得便利,而且還給海外冶鐵技術落後的眾多國家帶去了福音,的確是好用啊。所以蘇軾製作美味豬肉的工具是什麼,毫無疑問是大鐵鍋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用過大鐵鍋做飯,用大鐵鍋做飯的好處很多,第一,大鐵鍋因為受熱面積大的緣故,所以裡面的菜受熱均勻不容易糊。第二,大鐵鍋一次性可以做大量的菜,翻炒非常的方便。

從蘇軾這首《豬肉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吃貨美食家的自我修養

但是大鐵鍋也有比較麻煩的地方,那就是清洗起來非常的麻煩,首先是太重,一個成年的精壯男子,要拎起一口大鐵鍋也是非常費力的事情,這還是現如今的鐵鍋,宋朝的鐵鍋質地更加的厚實,要徹底拎起來更加的麻煩。另一個麻煩的地方就是清洗麻煩,必須得用熱水洗,否則洗不乾淨,為了吃頓好的還要做這麼許多準備工作,太累人了,所以平常的時候,人們基本都不會這麼幹。

從蘇軾這首《豬肉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吃貨美食家的自我修養

但是蘇軾還是強調,做美味豬肉之前,一定要將鐵鍋洗乾淨,切勿讓原先的油汙和因保養不善而產生的鐵鏽破壞了食材的美味。由此可見,蘇軾對於吃這一件事,的確不是抱有一般持家的看法,而是完全用美(大)食(吃)家(貨)的標準來要求,非常好,這才是頂尖食客的自我修養,想要吃得好,就要做好準備工作。從這句話,我們大致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畫面,蘇軾卷著袖子用力的用藤條擦洗鐵鍋,一遍又一遍,等到鐵鍋重新煥發出烏黑的色澤,一口水倒下去沒有再起半點油星兒的時候,蘇軾滿意地笑了笑。

從蘇軾這首《豬肉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吃貨美食家的自我修養


(3)執著與耐心是一個美食家必備的素質

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要知道,在古代做飯做菜,實際上是一件不太好把控的事情,因為火候不那麼好控制,不像現在都有火焰調節器,還能夠自己定時,只要按照食譜來基本不會出大錯。蘇軾那個時候可沒有這麼先進,所以,想要保持文火慢煨,實際上是一個需要下功夫去解決的技術問題,而蘇軾不負眾望,成功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那就是用雜草覆蓋燃燒的柴木,這樣的話,就能夠防止火勢過於猛烈。的確是個好辦法,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太費精力了。

從蘇軾這首《豬肉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吃貨美食家的自我修養

你可以想一下,雖然鐵鍋中的水沒有放多少,但是要用微火慢燉將其燉幹收汁,這其實也是一項非常耗神耗力的工作,你得乖乖地坐在爐灶面前,時不時的看一下爐灶中的火勢是不是太旺了,太旺了你就得添一些雜草進去抑制火勢,又不能讓火勢太過於微弱以至於要熄滅,所以時不時你還得添一些柴進去。如此反覆,如此等待一個多時辰(近3個小時),最後這道美味豬肉才能夠大功告成。這需要耐心,這需要對於美食的執著。

從蘇軾這首《豬肉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吃貨美食家的自我修養

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後,沒有被沉重的打擊弄得一蹶不振,反而能夠自得其樂,尋找到生活中平凡的樂趣,真是令人佩服。不為無益之事,何以度有涯之生,誰說人生就非得高官厚祿,位極人臣呢?平凡的生活中,照樣有值得發現的美,正是這些美與尋找美的過程,讓人們能夠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


(4)自得其樂者,才能體會生活的美味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豬肉只是一種食材,就看你怎麼去發掘它最佳的味道了。蘇軾最後這段話,自然已經不是在講如何製作美味豬肉了,而是在闡述自己的一種從容平和的生活態度。豬肉就是豬肉,對於富貴者和貧窮者而言都是一樣的豬肉,貴者有選擇的權力,自然可以選擇更好的食材,山珍海味無所不有,又怎麼會看得起這一塊平凡的豬肉呢?窮者沒有選擇的餘地,卻也不花心思去獲得這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的美味,又何嘗不是自暴自棄呢?

從蘇軾這首《豬肉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吃貨美食家的自我修養

他似乎是在說:只有我蘇軾啊,雖然落難於此,卻也能夠平和從容的對待當下的處境,雖然黃州豬肉只是一塊再平凡不過的豬肉,但是我通過我的思考與實踐,最後讓它成為了一道無與倫比的美味。這才是生活啊,這才是一個樂觀豁達從容的人啊,做人就應該有這種精氣神,絕不能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是啊,如此美味的豬肉,也是通過一步步的嘗試才得來的,只有自己去親身嘗試的蘇軾自己心裡才最清楚,自得其樂者,才能體會生活的美味。


從蘇軾這首《豬肉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吃貨美食家的自我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