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这首《猪肉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吃货美食家的自我修养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当然,他还有许多其他的身份,比如说书法家,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又比如说画家,其代表作有《潇湘竹石图卷》,但是,除了文学家之外的身份当中,苏轼最吸引我的身份却是他作为美(大)食(吃)家(货)的身份,一方面,是因为本人对此也有所爱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是一个最有烟火味道的身份,纵使转瞬千年,也能够一下子拉近我们与苏轼的距离,而通过这烟火味道,我们才能够认识到一个更加生活化的苏轼,从而体会到他独一无二的生活态度。

从苏轼这首《猪肉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吃货美食家的自我修养

苏轼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表达了他对于君子高尚情操的一种谨慎与自律,也就是“慎独”。但是,对于一个大吃货而言,没有肉是断然不行的,“三月不知肉味”那是绝对的抛弃了正常生活而专注于某样事情的表现,这不是一种平常而惬意的状态。那么,在平常惬意闲适的时间里,他这个吃货到底是怎么追求舌尖的美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苏轼所作的《猪肉颂》,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穿越历史,去看看一个古代的顶级文人吃货,是怎么看待与实践制作美味这件事的?


(1)《猪肉颂》原文

《猪肉颂》——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从苏轼这首《猪肉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吃货美食家的自我修养

这便是猪肉颂的原文了,可以说,除了极个别古代的器具和用词难以理解之外,其他的意思则是简单明了,苏轼写这样的文章应该是信手捏来吧,整体而言是一首简单的打油诗,苏轼不仅说明了制作美味猪肉的准备工作,同时也点到了制作美味所需要的最关键步骤,甚至还拿这简单而美味的食材作了一番的调侃,整体风格轻松,看来苏轼当时的心情是非常不错,脑补一下的话,估计是一边吮着手指,一边舔着嘴巴,非常满足的样子,而后随口就做了这首打油诗,真的可以说是意趣盎然。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简单的打油诗里面,可以看出哪些吃货的自我修养呢?


(2)磨刀不误砍柴工,吃得好也要吃得干净

宋朝的铁锅在当时的是出了名的,不仅宋朝家家户户都因此而获得便利,而且还给海外冶铁技术落后的众多国家带去了福音,的确是好用啊。所以苏轼制作美味猪肉的工具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大铁锅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用过大铁锅做饭,用大铁锅做饭的好处很多,第一,大铁锅因为受热面积大的缘故,所以里面的菜受热均匀不容易糊。第二,大铁锅一次性可以做大量的菜,翻炒非常的方便。

从苏轼这首《猪肉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吃货美食家的自我修养

但是大铁锅也有比较麻烦的地方,那就是清洗起来非常的麻烦,首先是太重,一个成年的精壮男子,要拎起一口大铁锅也是非常费力的事情,这还是现如今的铁锅,宋朝的铁锅质地更加的厚实,要彻底拎起来更加的麻烦。另一个麻烦的地方就是清洗麻烦,必须得用热水洗,否则洗不干净,为了吃顿好的还要做这么许多准备工作,太累人了,所以平常的时候,人们基本都不会这么干。

从苏轼这首《猪肉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吃货美食家的自我修养

但是苏轼还是强调,做美味猪肉之前,一定要将铁锅洗干净,切勿让原先的油污和因保养不善而产生的铁锈破坏了食材的美味。由此可见,苏轼对于吃这一件事,的确不是抱有一般持家的看法,而是完全用美(大)食(吃)家(货)的标准来要求,非常好,这才是顶尖食客的自我修养,想要吃得好,就要做好准备工作。从这句话,我们大致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苏轼卷着袖子用力的用藤条擦洗铁锅,一遍又一遍,等到铁锅重新焕发出乌黑的色泽,一口水倒下去没有再起半点油星儿的时候,苏轼满意地笑了笑。

从苏轼这首《猪肉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吃货美食家的自我修养


(3)执着与耐心是一个美食家必备的素质

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要知道,在古代做饭做菜,实际上是一件不太好把控的事情,因为火候不那么好控制,不像现在都有火焰调节器,还能够自己定时,只要按照食谱来基本不会出大错。苏轼那个时候可没有这么先进,所以,想要保持文火慢煨,实际上是一个需要下功夫去解决的技术问题,而苏轼不负众望,成功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那就是用杂草覆盖燃烧的柴木,这样的话,就能够防止火势过于猛烈。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太费精力了。

从苏轼这首《猪肉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吃货美食家的自我修养

你可以想一下,虽然铁锅中的水没有放多少,但是要用微火慢炖将其炖干收汁,这其实也是一项非常耗神耗力的工作,你得乖乖地坐在炉灶面前,时不时的看一下炉灶中的火势是不是太旺了,太旺了你就得添一些杂草进去抑制火势,又不能让火势太过于微弱以至于要熄灭,所以时不时你还得添一些柴进去。如此反复,如此等待一个多时辰(近3个小时),最后这道美味猪肉才能够大功告成。这需要耐心,这需要对于美食的执着。

从苏轼这首《猪肉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吃货美食家的自我修养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没有被沉重的打击弄得一蹶不振,反而能够自得其乐,寻找到生活中平凡的乐趣,真是令人佩服。不为无益之事,何以度有涯之生,谁说人生就非得高官厚禄,位极人臣呢?平凡的生活中,照样有值得发现的美,正是这些美与寻找美的过程,让人们能够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


(4)自得其乐者,才能体会生活的美味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猪肉只是一种食材,就看你怎么去发掘它最佳的味道了。苏轼最后这段话,自然已经不是在讲如何制作美味猪肉了,而是在阐述自己的一种从容平和的生活态度。猪肉就是猪肉,对于富贵者和贫穷者而言都是一样的猪肉,贵者有选择的权力,自然可以选择更好的食材,山珍海味无所不有,又怎么会看得起这一块平凡的猪肉呢?穷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却也不花心思去获得这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的美味,又何尝不是自暴自弃呢?

从苏轼这首《猪肉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吃货美食家的自我修养

他似乎是在说:只有我苏轼啊,虽然落难于此,却也能够平和从容的对待当下的处境,虽然黄州猪肉只是一块再平凡不过的猪肉,但是我通过我的思考与实践,最后让它成为了一道无与伦比的美味。这才是生活啊,这才是一个乐观豁达从容的人啊,做人就应该有这种精气神,绝不能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是啊,如此美味的猪肉,也是通过一步步的尝试才得来的,只有自己去亲身尝试的苏轼自己心里才最清楚,自得其乐者,才能体会生活的美味。


从苏轼这首《猪肉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吃货美食家的自我修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