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隨便誇孩子你真棒,你的誇獎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一次去朋友家吃飯,當天的飯菜不合朋友小孩的胃口,小孩吃了一點就不肯再吃。於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輪番上陣勸孩子吃飯,每個人都是重複說:“吃完飯你就非常棒了,就很厲害了。”在連環攻擊下,孩子勉強吃了幾口後再也不肯吃。於是媽媽勸道:“來再吃一口,你就非常棒了,很厲害了。”小孩脫口說道:“我很棒有什麼用,而且我不覺得我很厲害。”剩下家長僵在那裡不知如何回答。

別隨便誇孩子你真棒,你的誇獎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生活中,到處都能看到家長這樣誇獎小孩,可是有時連小孩都不願接受這樣的誇獎或者對此毫無感覺,而我們的家長卻一直在樂此不疲的去用這種模式誇獎小孩。

錯誤的表揚讓孩子失去自我

鄰居家小孩因為從小長的可愛,加上父母平時有意識的教他背一些古詩、識字、算術,所以在同齡孩子中顯得格外突出一點。平時,小區內玩耍,這個小孩總是會被家長要求給大家表演,表演結束後家長總會狠狠的誇一番孩子,比如:真聰明、真可愛、很棒、好厲害。孩子的家長恨不得將世間所有表揚的詞彙加在孩子身上,他也總是得意的炫耀:我們家的孩子是誇出來的,沒事多誇誇孩子。後來上學了,小孩們基本很少在一起玩,也很少見到。

有一次碰到孩子的媽媽,抓住我就開始訴苦:孩子不愛學習、不聽話、脾氣暴躁等等一大堆問題,口頭表揚、物質獎勵全部沒有作用。其實變成這樣,早有端倪。孩子一年級時,老師來家訪,委婉的表達過孩子有點過於自我,父母還不接受。老師看到家長對孩子過於頻繁的誇獎,曾經建議父母少一點誇獎,只有孩子有真正的進步時再表揚,可是父母並沒有聽進去。

想想小的時候那麼可愛、聰明、乖巧的孩子,現在變成這樣真的讓父母不能接受,而造成這孩子的巨大改變都是由於幼時不正確的誇獎造成的。當你誇獎孩子聰明時,他會認為我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學習好;你誇獎孩子很漂亮時,他會覺得我只要好看就行;你誇獎孩子很棒時,他會覺得自己可以掌控所有。而這一切並不是事實,不當或錯誤的誇獎會造成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導致孩子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最終失去自我。

別隨便誇孩子你真棒,你的誇獎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岸見一郎提到了一個這樣的觀點:表揚本身,是雙方關係不對等的產物,一味的表揚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成為一生不自由的根源。家長對孩子的表揚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對孩子行為的一種評判,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當我們不分場合、情景大量誇獎孩子時,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會讓孩子對自己的價值和認同建立於別人的認可和誇獎上,逐漸讓孩子失去自我。

比起表揚,鼓勵更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

著名心理學家德韋克和她的同事曾經做過一個試驗。將128名10到11歲的孩子分為兩組,在第一階段,所有的孩子都要求解答數學問題,但是一個小組的學生解答完畢後,被誇獎“你做得非常好,你真聰明”;另一組的孩子的獎賞是“你做得非常好,你肯定非常努力”。

在第二階段,這些孩子拿到的是更難一些的問題。德韋克發現,在前一階段被誇很努力的這些孩子在面對更復雜的問題時,更能堅持,並且願意嘗試不同的辦法。而這些之前被誇很聰明的孩子在面對失敗時則容易焦躁不安,並且他們不願做會暴露他們缺點的事情。

別隨便誇孩子你真棒,你的誇獎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鼓勵

鼓勵,即肯定孩子努力過程,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都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會讓孩子相信自己智商超群,而當面臨難題時,他無解時會退縮、不願去嘗試,害怕嘗試失敗後打破自己聰明的光環。

英國著名的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對孩子的一次喝彩,勝過百次訓斥,喝彩和鼓勵,可以讓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所以,我們不僅要表揚孩子,更要鼓勵孩子,當孩子做正確的事或者表現良好的時候,

父母應該更多的是感謝和鼓勵,這是對孩子能力的認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願意去嘗試、不怕失敗。

鼓勵讓孩子建立自信,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不同的場景下,我們應該採取不同的鼓勵或者鼓勵、表揚相結合的方式,讓孩子更好的瞭解自己,產生對自己能力的價值認同,建立自信。

1、描述型鼓勵:誇獎孩子的行為而不是結果

所謂描述型鼓勵,我們舉一個具體例子。孩子期中考試考了90分,期末考試時考了98分,不要誇獎孩子你真聰明、你真利害這種沒有針對性的表揚。而應該說:我看到你這次成績提高了,我想是因為你在這段時間內一直很認真的每天堅持多做10道題。正是因為你的堅持,讓你成績提高的這麼快。

用聰明、厲害等讚美語言,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做好每件事。而描述型鼓勵,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在這個過程中的正確行為,對自身產生良性認知和自我價值感。

別隨便誇孩子你真棒,你的誇獎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鼓勵

2、感謝型鼓勵:感謝孩子的付出而不是表揚

所謂感謝型鼓勵,我們舉一個具體例子。晚飯時,孩子喜歡吃今天的飯菜,把飯菜吃完了。你對孩子說你真棒,今天把飯全吃完了。但實際上,吃飯完全是自己個人的事,他吃完或者不吃完取決於自己,你即使不吃完飯你還是你,並沒有改變,也不值得稱讚。我們應該說:謝謝你今天把飯全部吃完了,糧食沒有被浪費,你知道了糧食的重要和種田的辛苦,所以你今天把飯菜全吃掉了,我真為你感到高興。

讓孩子與你站在平等的地位,感謝他的行為,而不是去評判他的行為,讓他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建立自信。

別隨便誇孩子你真棒,你的誇獎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當孩子嘗試去做一件事時,比如去嘗試穿衣服,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表達對他能力的信任,幫助他建立自信心。不管孩子是否嘗試成功,都要對他的付出和過程進行肯定。

別隨便誇孩子你真棒,你的誇獎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請父母少點表揚,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會因為施肥太多而萎蔫;請父母多點鼓勵,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水肥豐沃而迎風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