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飞】陈家祠:一座古建筑,一部文化史

前 言

  陈家祠,岭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它凝结了文人的智慧和匠人的才华,还奔涌着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深厚的力量——对家族血脉的追寻与文明的传承。


【温飞】陈家祠:一座古建筑,一部文化史

岭南七绝——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在陈家祠正门处展现得酣畅淋

  每每走到一些人烟稀少的小村落,如果听说村子里有一座祠堂,我就会肃然起敬。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祠堂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存在——如同寺庙之于佛教的传播,祠堂是一个家族寻根溯源、传承祖训、教导后辈的重要场所。在小说《白鹿原》里,族长白嘉轩在祠堂立下“乡约”后,每晚带领全村族人共同诵读,从此鸡鸣狗盗之事顿然绝迹。

  我曾经问过老家的若干长辈,为什么村里没有一个以我们家姓氏修建的祠堂?大家说,一是以前太穷,二是心不齐。这话很对。一个祠堂,对应一家姓氏,但祠堂的兴建,必然是一个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并富有财力的大家族才能干得了的事。所以,即使是在穷乡僻壤,但凡有一座祠堂,几乎可以断定,其中必有一段戮力同心、家业繁盛的故事。作为广东省现存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古代建筑,广州陈家祠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合族祠堂


  广州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一座合族祠,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属于某一陈姓人家的祠堂,而是所有广东陈姓人共同的祠堂。为什么会修建合族祠堂呢?

  情况是这样的:清光绪年间,陈氏成为广东最大的姓氏。为了体现陈姓的望族地位,方便宗族联谊,很多陈姓人都产生了建造一座合族祠的想法。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48位广东陈氏乡绅名流联名邀请全省72县陈姓宗族,共商建祠事宜。其中,陈兰彬是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清政府第一任驻美公使。陈伯陶则是暨南大学创始人之一,1892年陈家祠盖起一半时,他被皇帝钦点为探花的喜讯从京城传回,人们更加相信祠堂风水之灵验,建造祠堂的筹款活动由此倍加顺利。


【温飞】陈家祠:一座古建筑,一部文化史

中进正厅的聚贤堂是陈氏族人聚集议事之处(摄/吴亚轩)

  陈家祠的修建资金由“题捐”方式筹集,即广东各地的陈姓人士根据所出资金的数额,分配其祖先牌位在陈家祠龛堂中的位置。在陈家祠第三进的大厅里,放置着11座巨大的木雕神龛,早期这里曾供奉着一万多个牌位,可见陈姓人对修建祠堂的热情。

  不过,清政府自乾隆时期开始就对合族祠持打压态度。朝廷认为祠堂应为有血缘关系的同乡同宗族所设,合族祠却通过“题捐”,跨越地域界限,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人联为一家,同时也有可能把没有参与“题捐”的血缘亲属排除在外,有违传统礼制。实际上,清政府真正担心的是合族祠会凝聚众多发达兴旺的家族,有“挟众叛官”的危险,这是官府不愿看见的。

  对此,陈家祠对外的名称为“陈氏书院”,并且在选址方面也颇费巧思,紧邻着张之洞亲自选址筹办的广雅书院,给人一种“挨着书院,所以我也是书院”的错觉。实际上,教书育人并不是陈氏书院的主要功能,它依旧是族人溯本寻根、祭祀祖先以及陈姓乡里乡亲进广州城办事的一个落脚点。


文明血脉


  作为合族祠,大家齐心协力,从故纸堆中找出了一位东汉名士——太丘长陈寔(104—187年,颍川人)作为陈家祠中共同祭祀的先祖,但他和大多数陈姓人并没有直接考证的血缘关系。此老以清高有德行而闻名于世,他最著名的事迹便是教化“梁上君子”。


【温飞】陈家祠:一座古建筑,一部文化史

屋顶是陈家祠整栋建筑中最绚烂的部分(摄/吴亚轩)

  一晚,一小偷溜入陈寔家,藏在屋梁上待机偷窃。陈寔知道梁上有人,却并未喊人捉拿,而是把子孙们叫来训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上进,勿走邪路。做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本来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却变成了小人。”小偷感惭交并,下地叩头请罪。陈寔勉励他改恶向善,并赠送他丝绢布匹。


  这样的追认不一定精准,但说明了一件事,中国人的血脉是连续不断的。根据《毛诗注疏》(陈宛丘诂训传第十二)中记载的“陈者,胡公妫满之所封也。其先虞舜之胄有虞遏父者,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器用,与其神明之后,故妻以元女。其子满乃封于陈”,追溯到东汉的颍川陈寔,就能追溯到胡公妫满(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舜帝之后的妫满为妻,封于陈地),再追溯到胡公妫满的父亲虞遏父,进而追溯到虞舜。于是,陈氏族人便与整个中华文明的开创者血脉相连。中华民族能延续几千年文明而不衰,其根源正在于每一个人对祖先根脉的追寻和传承。


古建瑰宝


  陈家祠的筹建不仅得到了广东72县陈姓人的支持,还得到了不少陈氏华侨的资助。雄厚的财力让建造者们得以不遗余力地精雕细琢,其建筑工艺之繁杂,建筑设计之巧妙,文化底蕴之深厚让人叹为观止。

  陈家祠由19座硬山式单体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对称严谨,建筑方正。祠堂共三进,首进正厅是陈家祠的大门,中进正厅称“聚贤堂”,即族人聚集议事的地方,后进正厅是摆放祖先牌位的龛堂,正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前门、中堂、后寝”的格局。每一进包括正厅、东西厅以及东西斋房共五间房,各进之间由青云巷和连廊相接,一进更比一进高,寓意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温飞】陈家祠:一座古建筑,一部文化史

陈家祠正门(摄/温飞)

  作为祠堂,建筑布局必须规矩肃穆,但雄厚的财力如何体现呢?岭南匠人的高超技艺就有了用武之地。近距离观赏陈家祠,会让人觉得这不是建筑,而是一件庞大的艺术品。建造者们恨不得把每一个表面都加以装饰,岭南七绝——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所涉及的题材更是涵盖了众多经典历史故事,如商末周初的“渭水访贤”,春秋战国的“携琴访友”,唐代的“太白退藩书”,南宋的“岳飞大破金兵”,明代的“荣归故里”等。

  即便在极细微的地方,也蕴藏着极深厚的文化意蕴,如进门的木雕屏风,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地方雕刻一个香炉,香炉里飘出的烟形成了一个“寿”字,五只蝙蝠将其团团围住,“五蝠(福)捧寿”的寓意一目了然。再如用竹子的形象雕出的两个互为倒写的“福”,再把“福”字拆开,又成为草书的“多”“寿”两个字,画外之意是“竹(祝)福到了”,多福多寿。

  陈家祠的屋顶是整栋建筑最绚烂、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几乎每一寸屋脊都被雕镂了隆重的装饰。在屋顶上做文章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因为这里地处沿海,时常受到大风侵袭,高出屋面的山墙和屋脊不仅可以像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一样起到防火的作用,还能减弱大风对屋面的侵袭,同时屋脊上的灰塑和陶塑也有助于掩饰屋脊和瓦面的接缝,起到防水的作用。正脊上的脊饰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陶饰,下层为灰饰,且都呈镂空状,一方面可减轻自重,另一方面也能减小对风的阻力。


【温飞】陈家祠:一座古建筑,一部文化史

陈家祠集中展现了岭南匠人的高超技艺(摄/温飞)

  脊饰所塑造的题材多是戏曲故事和花鸟瑞兽,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密密麻麻,如果使用望远镜,甚至能看到他们脸上各自不同的生动表情。而五彩缤纷的瑞兽则为这座灰白色的建筑增添了一份轻松愉悦、生龙活虎的气息。除了独角狮、鳌鱼、梅花鹿等吉祥喜庆的动物,陈家祠里最多的要数蝙蝠了。在很多人眼里,蝙蝠是相当可怕的东西。但是在陈家祠,蝙蝠却是呆萌可爱的。因为蝠与“福”谐音,人们就放任大大小小的蝙蝠占领整个屋顶。

  在陈家祠建造的年代,西洋文化在广州的影响已日渐深远,匠人们还心思缜密地在这个传统宗祠的细枝末节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比如中西合璧的福娃天使,明明是中国娃娃的身形和脸蛋,却长着一对天使的小翅膀。

  陈家祠的装饰是中国文化与民间工艺的融合,每一处都有太多的内涵和寓意,但又都可以用相同的词语来诠释,那就是仁、义、礼、智、信的立身思想和国泰民安、家业兴旺的美好祈愿。如果说江南的拙政园是假山假水甲天下,是文人士大夫美学的代表,那么陈家祠就是匠人工艺的真材实料甲天下,是岭南民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结 语


  这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筑,它展现了薪火相传的文化故事和民俗工艺,凝聚着中国人对家族和民族的期盼与祝福。无数座遍布全国的祠堂,无论是陈家祠、李家祠,还是张家祠、王家祠,都代表了中国人最深刻的力量和情感——家。


温飞,自由撰稿人,地球旅客公众号创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