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第一特點

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陳氏太極拳第一特點

拳譜規定:

(1)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2)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3)心為令,氣為旗,氣以直養而無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也是行氣練氣的拳。但練拳時,要“以心行氣”:心為發令者,氣為奉令而行的“傳旗”;一舉一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後氣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說太極拳是一種意氣運動。“以心行氣”、 “以氣運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極拳的第一個特點。

一、內氣和用意

中正如上述,氣受意的指揮,而這氣並非一般所說的那種肺呼吸的空氣,而是一種“內氣”。這種氣在祖國醫學理論中叫作“元氣”、“正氣”經絡中通行的氣、“先天氣”等,認為是從母胎中秉承下來的;在針灸和氣功療法中,至今尚沿用此說。武術家們則把這種氣叫作“中氣”,“內氣”、“內勁”等,認為練到有了此氣出現並掌握此氣,功夫才算“到家”等等。

總之,自古以來, 無論祖國醫學理論, 或武術界、宗教界都認為有這種氣存在,各種實踐經驗也證明確有這樣種氣存在。 但近代科學尚未最後查明這種氣的實質是什麼,研究祖國醫學經絡學說的國內外學者對此氣的說法也不一致,無所適從。例如,有人說此氣就是神經,有人說是生物電,有人說是人體內的一種特殊分泌物,有人說是人體內的一種特殊功能系統等,言人人殊,尚待進一步探索。但是人體的生理現象是整體性的,不能說意動了,而神經、生物電等不動,因此,我們在闡明拳論中所說的氣時,暫假定為神經、生物電、血液中的氧等組成的一種綜合物, 假定為人體尚待查明的一種功能,目的是先繼承前輩的理論, 以便我們進一步發掘。

練太極拳時,好象在做“意識體操”,要始終著重用意,肢體動作只不過是意的外部表現。這種“意識體操”隱於內的是內氣的活動過程,顯於外的則是神態和外氣的動盪表現,因此內氣可以由內發之於外,也可由外斂之入內。

雖然,練太極拳要“以氣運身”,但練拳時不可只顧想氣在體內如何運行,而要把意注於動作中,否則就會神態呆滯,氣不僅不能暢通,而且會造成氣勢散漫的病象,使意氣兩者俱蒙其害。所以拳譜上說“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正因為如此,練拳時對外部神態的表現要特別重視,因為外部神態也就是內在心意顯露於外的表現。內意和外神不可須臾分離,內意稍一鬆懈,則外神就會散漫。此點在練拳時不可不知。

陳式太極拳主張動作要有柔有剛,有圓有方,有慢有快,有開有合。我們認為這是合乎人體生理規律的。大家知道,人體動,則生物電位升高;人體靜,則電位降低。而太極拳動作的剛柔、開合和快慢等,正好促使電位隨之升降。電位升高,則血液循環加速,分壓降低,氧與血紅蛋白也就迅速離解,人就會感到有氣。在正常情況下,神經是不能長時間同樣地保持興奮的,因此生物電一般都呈起伏狀,而太極拳動作的剛柔、快慢、方圓等滔滔不絕的起伏,也正好合乎這個規律。

從意氣來講,也是合乎上述規律的。上面說過, 外部形態和外氣的活動是意氣顯於外的表現,代表著內在的意氣。這種神氣外顯的中心環節,主要是將內在的意識貫注於外部動作之中,並促使在見出注意力的專一堅強和活潑無滯。但注意力的強度,與內部神經活動表現一樣, 同樣具有提 高和降低這種動盪性的特點。因此,練拳必須適應這種特點,才能使注意力穩定。才不致使思想開小差。但要在練拳當中長時間維特同等強度的注意力,這是不易做到的。實際上,即使在片刻之間,往意力的動盪度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因此,在運動過程中,如果採取風平浪靜式的無動盪的運動,不但違背上述生理規律,同時也會破壞注意力的穩定性。所以,太極拳為了穩定注意力,採取了一系列規定(例如快慢相間、開合相寓、方圓相生和剛柔相濟等),並使它們統-於一個運動之中。

這些規定促使意氣運動很自然地產生動盪,並使外部的神氣鼓盪和內部的意氣動盪得到協調,從而提高內在的意氣運動,反過來促進外部的動作。

由於太極拳是意氣運動,所以久練太極拳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部位,就可以產生氣的活動。因此,有不少人不惜歲月地早晚走架子,並時時校正架子,正是為了做到這點。太極拳動作練成定型以後,大腦皮層中興奮和抑制過程就能準確地按定程序交替活動;同時,肌肉也能協調地收縮與放鬆,即或偶然受到突然的刺激,也不會使這種協調的動作受到損害。做到這點,表明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已建立了極鞏固的協調關係,只要意到氣就到,氣到勁也到。(僅供參考)

陳氏太極拳第一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