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第一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陈氏太极拳第一特点

拳谱规定: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一、内气和用意

中正如上述,气受意的指挥,而这气并非一般所说的那种肺呼吸的空气,而是一种“内气”。这种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尚沿用此说。武术家们则把这种气叫作“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练到有了此气出现并掌握此气,功夫才算“到家”等等。

总之,自古以来, 无论祖国医学理论, 或武术界、宗教界都认为有这种气存在,各种实践经验也证明确有这样种气存在。 但近代科学尚未最后查明这种气的实质是什么,研究祖国医学经络学说的国内外学者对此气的说法也不一致,无所适从。例如,有人说此气就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分泌物,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等,言人人殊,尚待进一步探索。但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是整体性的,不能说意动了,而神经、生物电等不动,因此,我们在阐明拳论中所说的气时,暂假定为神经、生物电、血液中的氧等组成的一种综合物, 假定为人体尚待查明的一种功能,目的是先继承前辈的理论, 以便我们进一步发掘。

练太极拳时,好象在做“意识体操”,要始终着重用意,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部表现。这种“意识体操”隐于内的是内气的活动过程,显于外的则是神态和外气的动荡表现,因此内气可以由内发之于外,也可由外敛之入内。

虽然,练太极拳要“以气运身”,但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于动作中,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病象,使意气两者俱蒙其害。所以拳谱上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正因为如此,练拳时对外部神态的表现要特别重视,因为外部神态也就是内在心意显露于外的表现。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此点在练拳时不可不知。

陈式太极拳主张动作要有柔有刚,有圆有方,有慢有快,有开有合。我们认为这是合乎人体生理规律的。大家知道,人体动,则生物电位升高;人体静,则电位降低。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开合和快慢等,正好促使电位随之升降。电位升高,则血液循环加速,分压降低,氧与血红蛋白也就迅速离解,人就会感到有气。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是不能长时间同样地保持兴奋的,因此生物电一般都呈起伏状,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快慢、方圆等滔滔不绝的起伏,也正好合乎这个规律。

从意气来讲,也是合乎上述规律的。上面说过, 外部形态和外气的活动是意气显于外的表现,代表着内在的意气。这种神气外显的中心环节,主要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并促使在见出注意力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但注意力的强度,与内部神经活动表现一样, 同样具有提 高和降低这种动荡性的特点。因此,练拳必须适应这种特点,才能使注意力稳定。才不致使思想开小差。但要在练拳当中长时间维特同等强度的注意力,这是不易做到的。实际上,即使在片刻之间,往意力的动荡度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如果采取风平浪静式的无动荡的运动,不但违背上述生理规律,同时也会破坏注意力的稳定性。所以,太极拳为了稳定注意力,采取了一系列规定(例如快慢相间、开合相寓、方圆相生和刚柔相济等),并使它们统-于一个运动之中。

这些规定促使意气运动很自然地产生动荡,并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从而提高内在的意气运动,反过来促进外部的动作。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太极拳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部位,就可以产生气的活动。因此,有不少人不惜岁月地早晚走架子,并时时校正架子,正是为了做到这点。太极拳动作练成定型以后,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过程就能准确地按定程序交替活动;同时,肌肉也能协调地收缩与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的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做到这点,表明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极巩固的协调关系,只要意到气就到,气到劲也到。(仅供参考)

陈氏太极拳第一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