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糊匠的荒誕與無奈——1896年李鴻章的歐美尋訪

《馬關條約》簽署完之後,和談代表李鴻章離開日本前發下誓言此生再不踏入日本。不出意料,回國後李鴻章再次背鍋。

裱糊匠的荒誕與無奈——1896年李鴻章的歐美尋訪

日本下關

其實甲午戰爭之前,李鴻章是反對開戰的。奈何滿朝大臣“愛國”熱情高漲,朝廷也為了迎合朝臣選擇開戰。此時國際輿論也普遍認為,日本是以國運做賭注,恐怕很難打敗清國。

就在十年前,北洋水師曾經有三艘鐵甲艦在日本的長崎進行補寄。這期間艦上官兵在港口橫衝直撞,與當地的居民發生了暴力衝突。北洋的艦船隻燃起輪機,褪下炮衣,就把日本人嚇得不輕,主動和解並賠償了三萬多銀洋。而差不多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在馬關與李鴻章談判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率領代表團到中國,覲見李鴻章求教強國之策。

僅僅十年之後,甲午戰爭的結果向世人昭示,這個古老的東方帝國已經腐朽不堪。

裱糊匠的荒誕與無奈——1896年李鴻章的歐美尋訪

劉公島海戰

《馬關條約》簽訂之後,舉國都在罵李鴻章喪權辱國,變法維新之聲充盈內外。李中堂心理素質還算強大,與人言“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於智者,盡其在我,何懼人言。”可到了1896年,李大人就有點頂不住啦。此時正值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於是李鴻章借參加典禮的機會走出國門,進行他的環球訪問。


裱糊匠的荒誕與無奈——1896年李鴻章的歐美尋訪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全家(被他表兄弟給坑啦!)


中堂大人的奇幻之旅

1896年3月27日,李鴻章帶領著他的龐大代表團,兩隻母雞和126件行李於上海出發,開始了他的環球奇幻之旅。他們途經香港、新加坡,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過蘇伊士運河駛進地中海,取道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黑海,1896 年 4 月 27 日抵達俄羅斯港口城市敖德薩。在俄羅斯,七十多歲的李大人參加了近一個月的慶典和活動,贈送了也得到了各種禮物。同時,俄國人以300萬盧布的許諾,串通李鴻章簽署了《中俄密約》。5月下旬,代表團離開俄羅斯相繼訪問了德國、荷蘭、比利時。

裱糊匠的荒誕與無奈——1896年李鴻章的歐美尋訪

在德國,東方俾斯麥見到了正版俾斯麥。用今天的話講,這是一次世紀會面。俾斯麥比李鴻章大八歲,已經是81歲高齡。此時正是德意志帝國的盛世,俾斯麥親手將邊遠的普魯士國王變成了德意志皇帝,他應該享受著功成名就後人生最好的時光吧。而此時東方俾斯麥——李鴻章卻揹負著簽署賣國條約的罵名,想盡辦法裱糊著老大帝國的空架子。

裱糊匠的荒誕與無奈——1896年李鴻章的歐美尋訪


站在飲食鄙視鏈頂端的李大人

此時的俄、德雖然是強國,但是還有濃重的封建色彩,而荷蘭早已衰落。這幾個國家給以李鴻章的衝擊想必還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7月中旬,當李鴻章的代表團在巴黎北站下車後,整個法國的媒體就開始饒有興趣的觀察著這位來自東方的大人物。

裱糊匠的荒誕與無奈——1896年李鴻章的歐美尋訪

人們總是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在信息還不發達的十九世紀末,很多法國人也許還認為中國人還像非洲的原始部落一樣。當抱著看熱鬧心態的法國人看到清國的使團時應該是很掃興。他們驚奇的發現,遙遠中國來的客人不僅沒有像他們想的那樣僅以長布裹身,反而滿身綢緞。除了衣服制式不一樣,簡直比法國的高官穿得還華麗。最讓他們“無法接受”的是,使團中的有些人居然還戴著眼鏡、揣著懷錶!更讓他們受傷的是,李中堂車隊中浩浩蕩蕩載著126個大行李箱!這排場比那些歐陸強國的皇帝們一點都不小,而李鴻章並不是東方帝國的統治者。我想他們當時的心情,像極了我們今天聽到某土豪國的元首訪問還要自帶兩部鍍金電梯吧。

不過最後,人群還是沸騰啦。隊伍壓軸出場的,是載有兩隻活母雞的車。這兩隻雞被裝在柳條籠子裡,由專人看護。它們的任務就是保證李大人在出訪期間有新鮮的雞蛋吃。我想當時街邊歡呼的人群大概認為帶兩隻雞是某種習俗,或者是向法國人致敬。如果他們知道這兩隻雞的真正任務,高傲的高盧人一定會氣得當場罷工。


裱糊匠的荒誕與無奈——1896年李鴻章的歐美尋訪

抵達巴黎的李鴻章

熱鬧過後,法國人“欣喜”的發現這位東方的宰相可能有非常特別的癖好。因為他的貼身僕人並沒有自己的房間,而是橫睡在李鴻章房門口。在法國人的傳統裡,主僕之間雖然可以很親密,但是各自的私生活還是要有點距離的,等級森嚴,界限分明。男主人可以和女僕偷情,但是絕不會娶進門,私生子也不會被承認的。而在中國古代,僕人睡在主人的床前或者外間是很正常的。主人納丫鬟為小妾,雖然不平等但也會視為一家人。

人們談論八卦的同時,李中堂下榻的飯店的廚子們也被搞得雞飛狗跳。李鴻章隨身帶了3名廚師,每日凌晨3點,他們就開始為中堂大人準備飲食,並要求飯店準備5只活雞,數條鮮魚、一隻活鴨、一公斤鮮豬肉、豬油、蘑菇、小豌豆、青扁豆等等各色食材。要知道在飲食方面,法國可是笑傲歐陸的存在。這次他們算是領教到了站在這條鄙視鏈最頂端民族對待飲食的態度。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此伙食也已經是極度委屈中堂大人啦。

裱糊匠的荒誕與無奈——1896年李鴻章的歐美尋訪

李鴻章影視形象

1896年7月16日,法國餐飲業的自尊受到了更大的傷害。當晚,法國總統菲利克斯·富爾向中國的使團發出邀請,參加在總統府舉行的招待晚宴。參加宴會的各國來賓又一次被驚到了,他們發現,面對精心製作的法國大餐,中國的特使李大人一道菜也沒動,連甜品也沒動一下。這就尷尬啦,主人請客人吃飯,客人都不動筷子。就算是到火星上,也不能算是禮貌行為吧。就算這位外國使節不喜歡西餐,也不能這麼不給面子吧。

對於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晚飯少吃點也情有可原。這麼大歲數了,出門在外,萬一身體不適也太遭罪了。另外,畢竟李大人赴宴之前已經吃過飯了。李大人都吃了什麼呢?當時《高盧人報》的記者記錄了下來:扁豆燒鴨、醬爆豬肉黃瓜、蜜汁豬肉配蘑菇、鴿子爪燉爛成泥配酸凍等15道菜,還有八寶飯,糯米粉做的發糕之類的甜點以及茶和小點心。我堅信這個菜單是法國文獻裡翻譯出來的,咱們中國的文獻裡肯定不會記載李大人出使外國吃的簡餐。


裱糊匠的荒誕與無奈——1896年李鴻章的歐美尋訪

李鴻章訪問費城

讓法國人自己吃驚吧。畢竟即便到了現在習慣於評判他人的西方人也都驚歎於我們中國人的飲食,何況那個時代更沒見過“世面”的民眾。

8月初,李鴻章離開法國,訪問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阿斯本行宮接見了他,並授予剛剛設立未久的維多利亞勳章。結束二十天的訪問後,李鴻章離開英國,抵達即將迎來自己黃金時代的美國。彼時的美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沒有歷史包袱,沒有鄰國的威脅。老歐洲的勾心鬥角,也都不存在。站在美國土地上的李鴻章,也許經歷了他此生最大的衝擊,也留下了他關於摩天大樓的那段著名論述。


1896年9月14日,李鴻章結束他為期半年的歐美訪問,於加拿大溫哥華港登船回國。輪船經過日本橫濱時,需要換乘國內招商局的船隻。隨行人員請求李鴻章登岸休息,李鴻章堅決不肯。日方提供小船,幫助使團完成換乘,李鴻章也堅決不乘坐。最後,隨行人員只得在換乘的大船之間架起了木板。74歲的李鴻章冒著風險,顫顫巍巍的通過木板,走到接他的“廣利號”輪船上。此時的日本明治天皇與首相伊藤博文已經等在岸上多時,準備以外交禮儀接待李鴻章。但是“廣利號”一刻也沒有停留。


裱糊匠的荒誕與無奈——1896年李鴻章的歐美尋訪

李鴻章一生官運亨通,在清末,作為一個漢人他頭上只有皇帝和老佛爺了。但在那個時代,他不會青史留名,他一生簽署過30多個不平等條約。創辦淮軍,建立北洋水師,開辦洋務運動;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之亂。

在《辛丑條約》上簽字的,本來應該是慶親王奕劻。咳血不止,已經78歲的李鴻章看著63歲,遲遲不願下筆的奕劻說:“你以後的路還長,還是讓老臣來吧。”

在病床上,李鴻章行將就木之時,俄國公使還在逼他簽署一項條約。最後他也沒有簽字,五年前俄國人的那項許諾也只兌現了50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