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是北朝時期一首少數民族的民歌,它很受後人珍愛、激賞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北朝時期一首少數民族的民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殊受後人珍愛、激賞。它那北國草原的濃郁色彩,豪爽莽蒼的情調,確實令人神往。“敕勒”是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的一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當時漢人稱他們為“高車”,秦、漢史籍中稱“狄歷”“丁零”,後來唐代又寫作“鐵勒”的,可能就是指“敕勒”而言。


《敕勒歌》是北朝時期一首少數民族的民歌,它很受後人珍愛、激賞

他們遊息大漠南北,即現今蒙古草原一帶,從事牧放,養殖牛羊馬駝。他們飲酪食肉,落宿氈帳(即詩中所謂“穹廬”,相當於今天的蒙古包),頭頂蒼天,腳踏草野,在那氣象莽蒼,空廓無垠的天地裡勞動、生息、歌唱。敕勒族入民能歌善舞,“其人好引聲長歌”(《北史●高車傳》),常集會“歌舞作樂”,或走馬,或遊繞,或歌吟,《敕勒歌》正是在這個有著深厚歌舞傳統的民族中產生的。它是敕勒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敕勒歌》既是一首口頭流傳的民歌,其具體創作年代當然就難以確考,但它之被譯成漢語,大概是公元五四六年以後的事。原來,救勒人在與蠕蠕的戰爭中敗績,歸附鮮卑族拓拔氏掌權的北魏,與鮮卑人雜處漠南,在共同的經濟生活中漸趨融合。


《敕勒歌》是北朝時期一首少數民族的民歌,它很受後人珍愛、激賞

《北史》

敕勒族中的斛律氏,在北魏政府中世居要職,屢立戰功,以驍勇知名,尤其名將斛律金,忠直善戰,更是北魏久負盛名的宿將。據說他經驗豐富,騎射技藝超群,善於觀察敵情,應變果決。公元五三五年,北魏分成東魏和西魏,東魏政權掌握在鮮卑化了的漢人高歡手中。斛律金跟隨高歡,戎馬倥傯,征戰沙場,戰功卓著。公元五四六年,高歡率大軍進攻西魏的玉壁城(今山西稷山縣西南),鏖戰五十餘天,死傷十之四五,不能克敵,只好退兵,在倉皇撤退中,軍中訛傳高歡中箭,一時人心惶惶,軍心大潰。高歡為了振奮軍情,鼓舞士氣,便叫斛律僉引吭高歌這首《敕勒歌》。


《敕勒歌》是北朝時期一首少數民族的民歌,它很受後人珍愛、激賞

名將斛律金

當這位鬢髮班白的老將用鮮卑語高唱這首救勒族人民喜愛的民歌時,全軍上下無不被他那慷慨悲壯的歜聲所感動,頓時軍心大振,連高歡本人也情不自禁地同他和唱起來。後來人們將它譯成漢語,便廣為傳開了。這首民歌之所以逗人喜愛,主要因為它能用通俗而精煉的語言,生動如畫地寫出救勒草原的自然風光和社會風情。詩一開頭就點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它是陰山腳下一片望無邊際的草原。“川”在這裡不是指河流,而是兩山之間的平原地帶。“陰山”,在今內蒙古中部,西起狼山,中經大青山至南部的涼城山、東部的大馬群山,長約一千二百公里。“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二句,是用簡煉的筆墨,勾畫救勒川的總輪廓,用的是粗線條,但抓住了特點,把救勒川的草原風貌十分準確地描摹出來了,這獨特風貌就是坦蕩寥廓。


《敕勒歌》是北朝時期一首少數民族的民歌,它很受後人珍愛、激賞

騁目眺望,頭上是象蒙古包一樣蓋著的天,腳下是被天宇嚴嚴罩住的遼闊草地,救勒族人民就生活在這天作地合的大自然懷抱中。上二句畫的是輪廓,“天蒼蒼,野茫茫”則是著色之筆了。天藍而悠遠,故有“蒼蒼”之感;野曠而無垠,故有“茫茫”之慨。《莊子●逍遙遊》雲:“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也是用“蒼蒼”來狀寫天的“無所至極”的。“蒼”是青灰色,“蒼蒼”就不單純是指青灰的顏色了。“茫”在漢語中往往與別的詞構成複合詞,如“茫然”、“茫茫”。“茫茫”無論形容大海或草原,都是遼闊得無邊無際的意思。在這兩句詩中,一“蒼蒼”,一“茫茫”,將“天”與“野”的不同色調、態勢表現得自然逼真,令人退思、神往,其中自有一種心曠神馳的悠邈之感。


《敕勒歌》是北朝時期一首少數民族的民歌,它很受後人珍愛、激賞

《莊子》

然而,本詩最精妙之處還在最後一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第一,如果沒有這一句,我們很客易沉緬在蒼蒼茫茫的境界中,生起一種超逸縹緲之感;有了這一句,那感受就不同了;我們從水草豐茂,牛羊蕃盛的景象中,看到了救勒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感受到了濃郁的草原氣息!不但可以領略救勒草原的自然美景,而且也為那兒人民的淳樸勞動生活所吸引。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既是優美的草原風景畫,又是救勒人民的社會風俗畫。第二,從整個畫面的比例看,這首詩主要是寫景,只有結句一語礎入救勒草原的社會風情,這一點染.之筆,隱約、細微,詩思新巧,耐人尋味。草原上的牛羊,只有在

“風吹草低”的時候才能見到,足見那兒水草豐茂;不然,舉目即見牛羊,那隻能顯出草原的凋弊。


《敕勒歌》是北朝時期一首少數民族的民歌,它很受後人珍愛、激賞

此外,在這遼闊的草原上,如果牛羊不多,零零星星,即使“風吹草低”也難見到;既能見到,說明牛羊是一群群,一片片,遍佈草原。這種牛羊蕃盛的景象,不到大草原是很難體會的。總之,這最後一句詩,著墨精簡形象,構思新穎含蓄,留給讀者無限想象的餘地,這就是詩的

“餘韻”此外,這首民歌形式短小,自由豪宕,短短長長,自成天籟,構成一種既參差錯落,又明快爽朗的節奏,這與救勒草原的氣息和情調是一致的,無怪乎遺響百代,至今不衰了。金代詩人元好問讚道:“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救勒川。”

作者介紹:我是“美麗健康人人有責”,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