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六堡茶審評與品鑑的區別

六堡茶之家,一個熱愛六堡茶的小團隊,致力於讓更多人喜歡六堡茶。

最近,我的同事小薰參加了一期評茶員的培訓,回來就跟我吐槽,那些她認為好喝的茶,用審評方法打分,得分並不算高,而審評分高的茶,喝起來口感又不見得怎麼樣。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意外,原因在於茶葉於茶葉審評和茶葉品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目的不同,評價方法不同。

茶葉的審評是從專業、從茶的角度出發對一款茶進行評價,更多的是客觀因素的考量,是一種差評模式;

茶葉的品鑑是從通俗、從人的角度出發對一款茶進行評價,更多的是主觀因素的考量,是一種好評模式。

談談六堡茶審評與品鑑的區別

傳統的茶葉審評方法,從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這五個因子,按不同的權重進行打分,對六堡茶的審評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會出現分高不一定好喝,好喝的分不一定高的情況。

打個比方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茶葉審評就像是青歌賽,評委們根據歌者的專業表現如:音準、氣息等方面進行打分,稍有失誤就扣分,專業評委打高分的歌者,業餘聽眾聽起來可能會覺得技巧有餘而特色不明顯。

而茶葉品鑑就像是中國好聲音,導師和觀眾們更多是根據歌者綜合的表現來投票,結果無非是兩個,喜歡和不喜歡,這種評價方式更抽象、也更主觀。

下面,我們再說得更具體一點。

01 審 評

審評的本質,是通過相對固定的方法(如投茶3克,審評杯悶泡5分鐘),發現工藝製程上的缺失,從而指導下一步的生產工作。

比較典型的場景就是六堡茶加工的渥堆工藝。茶葉在潮水渥堆兩週之後,就需要不定期的開湯審評,審評茶葉的湯色,滋味、葉底等等。

一個好的製茶師,可以根據審評的結果,瞭解發酵是否正常,水份夠不夠,堆溫太高還是太低,要不要覆蓋麻布保溫,以及什麼時候停止發酵等等。

談談六堡茶審評與品鑑的區別

▲正在渥堆的六堡茶

茶葉審評是需要一定的專業背景的,喝茶的人,可能只需要知道茶葉是什麼味,就已經足夠了,而茶葉審評,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們還是以六堡茶渥堆階段的審評為例:如果開湯時有日曬味,說明原料是曬青毛茶,需要適當延長髮酵時間;如果有酸味,則說明堆溫過低,堆子需要升溫等。

實際上,茶葉審評是一套“江湖黑話”,如果你沒有學過茶葉審評,是很難知道這些術語背後的差別的,一些看起來非常接近的描述,它背後所代表的的含義很可能完全不一樣。

比如湯色描述的“紅濃尚亮”和“紅濃明亮”,滋味描述的“醇厚”、“醇和”,一字之差,就有褒貶高下之別!

談談六堡茶審評與品鑑的區別

02 品 鑑

品鑑的本質是對一個茶進行有效的審美,是對茶葉進行一個全面的感受,是一個發現茶葉優點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很主觀,有時候也會通過一定的沖泡手法,揚長避短。

品鑑不需要專業知識,但對茶的評價維度要有基本瞭解,比如說湯感、喉韻(餘韻)、水路等,這些基礎的評價,要知道它們指的是什麼,該如何體會。

談談六堡茶審評與品鑑的區別

我的另一個同事9527是個槓精,對於喝茶,他的評價永遠就是兩句話:

這個茶好!回甘好!

這個茶不好!苦!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很難和他溝通。

當我們在品鑑一款茶的時候,不能脫離這個茶所屬品種的語境。白茶的厚和生普的厚,是不同的語境;巖茶的香和紅茶的香,同樣也是不同的語境!

同理,六堡茶的品鑑也不能脫離六堡茶的語境,那麼,六堡茶的語境是什麼呢?

(1) 以陳為佳,陳香(陳味)很重要

坊間有說沒有陳香就不是好六堡茶的說法,當然品鑑六堡茶,要分清黴味陳味,所以為什麼我們總是不(hou)厭(yan)其(wu)煩(chi)的建議大家多嘗試一些我們家標杆六堡老茶,遠年701、遠年703。

談談六堡茶審評與品鑑的區別


談談六堡茶審評與品鑑的區別

▲遠年703

(2) 六堡茶是味覺型茶類

六堡茶的品鑑,水和香,也就是滋味和香氣,前者更重要,還有湯感,同樣的在六堡茶語境佔很重的分量。

(3) 爽口與稠厚

同樣也是六堡茶的語境,安化黑茶發酵輕,所以滋味鮮爽,普洱熟茶發酵重,口感稠厚,而六堡茶介乎於安黑與熟普之間,一方面,既有安黑的清爽,也有熟普的稠厚,但另一方面,沒有安黑那麼爽口,也普遍比不上熟普的厚重。

結 語

品鑑和審評結合起來,能更準確、更有效地評價一個茶,同時也能建立一種相對客觀的審美,而不是盲目說“茶有百味,適口為珍”,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個人主觀喜好,挑選不同風格的茶品。

我們的六堡茶評價體系,就是結合了審評和品鑑這兩種方式。具體就不展開說了,大家點此鏈接查看吧!>>我們做了一套六堡茶評價體系,也許能更客觀地評價一款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