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休閒旅遊業成為“兩山”轉化的金槓桿

近年來,隨著消費結構升級,城鄉居民對休閒旅遊、健康養生等需求增加。各地發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推動鄉村休閒旅遊業蓬勃發展,使之成為橫跨一二三產業、兼容生產生活生態、融通工農城鄉的新產業新業態,成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金槓桿”。

  (一)發掘農業多重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鄉村休閒旅遊業適應人們對農業功能需求的變化,更深挖掘鄉村價值,促進農業從單純衣食功能向多功能轉化,推動“農業+”文化、教育、旅遊、康養等產業發展,催生創意農業、教育農園、消費體驗、民宿服務、農業科普、康養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天然地把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鄉村服務等一二三產業融合在一起,並從零星分佈向集群轉變,從郊區景區周邊向更多適宜鄉村拓展,湧現出一大批有特色的農家樂、休閒農莊、休閒聚集村和民俗村。通過試吃體驗、認識農業、體驗農趣和科普講解等方式,發揮網站、微信、公眾號和電商的展示、互動、體驗功能,實現消費主體的集聚,幫助消費者獲取對稱信息,讓農業多種功能和資源多重價值充分發揮。2019年北京農業嘉年華58天迎客110萬,期間推出190多個創意農業景觀、800多個農業優新特品種、70多項先進農業技術、220多項互動體驗活動,累計接待入園遊客110.72萬人次,帶動周邊草莓採摘園接待遊客253萬人次,昌平民俗旅遊接待遊客55.72萬人次,實現總收入2.47億元。據監測調度,2018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人次超30億,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

  (二)開闢農民跨界增收跨域獲利渠道。鄉村休閒旅遊業發掘稻田溼地、油菜花海、草原綠地、森林氧吧和河流海洋等綠色價值,促進農民從單純賣農產品向更多“賣過程”“賣風情”轉變。讓農業有文化說頭、有休閒玩頭、有景觀看頭,實現農業物化產品和精神產品雙重增值。農民不僅需要生產出優質原生態的農產品,還要加工成遊客可品嚐、可觀賞、可攜帶的商品和工藝品,不但賣產品,也可以賣體驗和過程,多元化增加經營性收入。農民把農家庭院變成市民休閒的“農家樂園”和可住可租的旅店,實現空氣變人氣、葉子變票子,增加財產性收入。農民把農業產區變成居民親近自然的景區,帶動餐飲住宿、農產品加工、交通運輸、建築和文化等關聯產業發展,增加工資性收入。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袁家村發展鄉村餐飲和旅居,收入超過10億元。浙江省天台縣後岸村家家發展農家樂,收入超過2000萬元,戶均收入超過18萬元。

  (三)打造居民望山見水憶鄉愁好去處。鄉村休閒旅遊業以其新穎的產業形態和有效的運行方式,充分發掘綠水青山、清新空氣、文化傳承、生態涵養等資源價值,凝聚鄉村人氣,促進鄉村從單純農民居住向農民市民居住轉變。為市民打造“離城不近不遠、房子不高不低、日子不緊不慢”的高品質生活,給居民提供望藍天白雲、看碧水清波、吸清新空氣、品特色美食的休閒好去處,日益展現出產業融合、資源整合和功能聚合的獨特作用和迷人魅力。目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388個,聚集村已達9萬多個,美麗休閒鄉村710個,美麗田園248個,形成了南京農業嘉年華、海南共享農莊、四川省農業主題公園等品牌。北京市開展“十百千萬”暢遊行動,將推出十條北京最美鄉村路、百餘個美麗休閒鄉村、千餘個精品觀光采摘園、近萬家民俗接待戶。

  (四)促進人才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向鄉村匯聚。鄉村休閒旅遊業以其連接城鄉、溝通工農的獨特功能,促進城鄉從單向流動向雙向流動轉變。大量的工商資本投入農業和農村改造,資金聚集效應明顯,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鄉村的水、電、路、氣、訊等公共設施得到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務正在快速向農村延伸,消費支出由城市向農村流動。鄉村休閒旅遊同時吸引外部人才下鄉進村創業,促進本鄉人才就地就近就業,激發各類人才努力進取興業,實現城市和鄉村融合、市民和農民互動、城鎮化和“逆城鎮化”相得益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